“名落孙山”的孙山是个什么人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cj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落孙山”这个成语,妇孺皆知。
  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大多数是懊恼或者无奈,再或就是自我解嘲,很少有这个成语原创者孙山的心理:侥幸,我考上了,但對询问其他人没有考上时,怎么回答?于是文绉绉地来一句诗:“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幽默一下。现在,我们抛开考中与否,也抛开使用这个成语之人的各种心态,单就孙山这么个人的幽默滑稽态度,你是喜欢还是反感呢?
  “名落孙山”中的孙山,历史上确有其人,宋朝时期的一个滑稽才子。成语典故出自于南宋范公偁著《过庭录》中,原文是: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故事说的是:宋朝时,有一个才子名叫孙山。他才情四溢,性格幽默,喜欢说笑话。为此,身边的人就给他取了“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参加科考时,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起进京赶考,两人住在同一间旅馆里。去菜市口看放榜,孙山发现自己的名字位于榜单的末端,但还算榜上有名,而同乡儿子的名字却没出现。同乡儿子决定留在京城继续刻苦寒窗,而孙山则回了家乡。
  孙山回到家乡,同乡就来到孙山家里问他儿子的情况。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句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我们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孙山这个人与“名落孙山”成语一样,可以说是不贬不褒,属于中性。但书面上和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贬义词,这一观点认为:孙山是一个有才的人,科举考试独木桥毕竟过去了,但他是一个好耍小聪明,有些浅薄轻浮,喜欢调侃别人的人。不喜欢这种人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回答显得轻浮,尤其是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他不给予同情和安慰,反而有点寻开心,属于不太厚道的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孙山是个幽默风趣的人,是个有生活情调的人。生活之中,不近人情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如何应对是一门很有学问的事情。面对挫折,人应该理性对待,在战胜或者克服困难的时候,幽默风趣也是一种很好的应对方式。幽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调味品,感情的润滑剂,自卫的秘密武器。而幽默的最高层次,是有时不惜取笑自己。面对困难或挫折采取轻松愉快的态度,生动活泼、风趣诙谐的语言,从而化解不通情理的人和物,常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孙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社会上有一种人生性刁钻、嘴尖皮厚、专爱挖苦嘲讽,不在此文所列之中,还有那些心态不正或有精神毛病的。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人们都在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那么,所谓“书香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呢?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一定是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它至少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人人溢书香;第二,处处有书香;第三,时时闻书香;第四,好书飘书香。  人人溢书香  全民阅读,从书香家庭到书香社区,从书香学校到书香机关,从书香企业到书香乡村……它应该是全方位,涉及所有人群的。从群体来说,重点有三个方面:即领导
期刊
刘邦一生只写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只有三句。但就是这样一首只有三句的诗,可以说千古扬名,妇孺皆知。那么问题来了:刘邦这首诗真的很好吗?为什么其知名度会这么高?  其实,要说刘邦这首诗真的有多好,其实不见得。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际上,刘邦的这首诗,就是当时很一般的楚歌。楚歌在刘邦那个时代,是比较有名的,很多人都会唱。而刘邦的这首楚歌,其艺术手法也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开篇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也就是
期刊
01  阿城是谁?  阿城的身份不少,会的事情很多——是编剧,是电影美术指导,也做过电影评委,还会木工,能做木匠。  但阿城成名却是因为文学。  1984年,钟阿城的短篇小说《棋王》首发在《上海文学》,这一部14000多字的小说引爆全国,接下来《树王》《孩子王》,生生震动中国文坛,一时洛阳纸贵,钟阿城开始变得炙手可热。全国各地的编辑纷至沓来,纷纷向他约稿。有时一天要来好几拨,有时一拨要来好几次。 
期刊
元明宗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颗粒无收,饥民相食。  六十岁的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赶赴陕西赈灾。此时是他辞官归隐的第八年,也是他第八次接到朝廷的任命。  前七次都被這个固执的小老头一一回绝,唯有这最后一次,要做的是最苦最累的赈灾活,他却欣然而往。  他可以冷脸拒绝七次朝廷的诏书,却不忍看到哪怕一个百姓遭难。  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  哀哉流民!剥树食
期刊
公元664年,唐朝高僧玄奘逝世。但是关于他生平西行取经的故事,在几百年后被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作者,融入新的因素,写成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直到今天,《西游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传播到了全世界,广受欢迎。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广泛影响力,人们对其中主要角色的来历感到十分好奇,尝试找寻起他们的身世。玄奘取经是真实的历史,小说中唐僧的徒弟怎么成了脱离于现实的妖怪?如果历史当中本来没有这些人物
期刊
坐在书房里,我经常有一种富足感。即便从现在开始不再买书,满满两面墙壁的书,也够看到80岁了。但是,不买是不可能的,它可能像爬山虎一样,爬满每一面墙壁。  几年前在城市的角落买了一套小房子,现在已经成了我的理想居所。客厅是书房,有一面墙的书,有一张巨大的书桌;有一间卧室也是书房,有一面墙的书,和一张小书桌。还有一间卧室,我用来睡觉。今年过年前买了一个蓝牙音响,偶尔可以制造点声音。前天和朋友聚餐,他从
期刊
为了唤起民族觉醒,鲁迅先生放弃了一直学习的医学,转而征战在文学战场。鲁迅先生用一支笔作为武器,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唤醒了沉睡的国人,号召了无数人站起来英勇抗争。  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后,悼念他的文人有很多,他们纷纷做出诗文来表达自己的尊敬与怀念。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莫过于那首《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的作者是臧克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日子里,他创作
期刊
谁是近代中国反差最大的名人?不知道你的答案是谁,我提名一位:鲁迅先生。  在我们上学时,鲁迅堪称考场噩梦,课本魔鬼,完全是深沉苦闷的代言人。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文化中,鲁迅先生又摇身一变,成了段子手。一张他夹着香烟微笑的图片,再配上一句模仿他语气的金句,就能让人哈哈一笑。不论A面还是B面,他都是一副洞察世事的思想者模样,好像只忧虑国家大事,似乎自己的人生总是坦荡顺遂,没啥可说的。  然而,在读了一
期刊
乌梅汤:宫廷御饮风靡坊间  自古以来,酸梅汤就是上好的夏日饮品。《周礼》中所说的“六饮”就已有用梅子制作的冷饮;北朝时也有乌梅浸汁制作饮料的记载。到北宋时,酸梅汤已很常见,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饮食果子”条便提到了东京汴梁街头出售“梅汁”等夏令冷饮的情况。  清代,乌梅汤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因其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现代酸
期刊
在戏剧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它是谁说的。有人以为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行话”,有人认为它源自北京人艺,也有演员说是在戏剧学院读书时老师说的,还有演员说这是某个大牌导演的话……其实,它是俄国戏剧大师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1898年6月14日创造的。  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戏剧家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办了莫斯科艺术剧院。6月14日,剧院排演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