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质量,还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环保战线的耳目和哨兵”。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监测站 环境监测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质量,还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环保战线的耳目和哨兵”。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依据。近年来,我国的基层环境监测站作为环境污染的基层检测者逐年增加,全国环保系统已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在现实生活中,基层环境监测站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太大。“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量和污染源和环境管理监督性监测工作量增加十倍多。如地表水的监测项目由25项增加到现在的109项,监测因子增加4倍多,监测频次由原来的两月1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1次,增加l倍;同时环境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控设备比对监测及应急监测或临时性监测等数量级增加。在这种状况下,现有的一些基层监测站监测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
2、环境监测硬件落伍。第一,大部分县级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落后、老化情况严重。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投入全部由财政负责,单一的投入渠道和有限的财政投入,进而导致监测设备更新较慢,设备老化严重,甚至坏了以后找不到配件,无法维修。第二,环境监测硬件建设亟待完善。部分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
3、环境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差。多数基层监测站应急能力不足、应急人才没有、应急监测设备缺乏、应急经验不多、应急协调性不强,一旦出现污染事故,很难做到快速反应,难以在第一时间报出准确无误地数据难以满足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
4、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待提升。监测质量管理做表面文章,质量控制技术水平低,质量控制领域窄,大部分仅限于流量、噪声校准和加采常规监测因子的密码平行样,质控手段过于单一。
5、环境监测人员不足。事业单位因编制名额限制,很难扩充监测人员的数量,提高监测队伍质量,以至于适应不了当前繁重的监测任务。
6、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市县级监测站资源配置制度不健全、手续不完善,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在仪器采购方面,根据几个管理者的想法,就对仪器进行采购,也不征求相关的监测分析人员的意见,甚至没有对仪器质量、售后服务、技术培训、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7、环境监测重心偏移。多数环境监测站为了解决监测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将工作重心侧重于服务性监测或委托性监测,而忽略了为大众服务的环境质量监测。
8、監测行政色彩厚重。目前,环境监测隶属于政府机构,政府在环境监测机制运作、机构设置上、人员安排上都有分量很重的话语权和操控权。故对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数据采 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这在“城市环境考核"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出来。
二、提高基层监测站监测能力的对策
1、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持续提高环保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几年来,中央及各地政府投入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一直在增加,各地监测站也配备了不少的监测仪器,特别是基层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基本维持了了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但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依然太落后,仍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强化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一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必须的设备;二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运行经费;三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数量、质量。四是保障基层监测站的仪器厂房建设。
2、加大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环境监测站应呼吁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必须增加编制加大呼吁力度,增加、补充专业对口的、亟需的技术人员,以解决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制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加大对现有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 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
3、增大审计监督力度。“十二五”期间,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上,国家增加了很多资金,但是使用资金情况怎样,资金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这都需要审计机关去监督并评审的。所以说,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资金要增加审计力度,不但要关注资金的用途,更要关注资金的投入效益,比如在环保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中,被用来购置了仪器设备的资金有多少,这些相关仪器设备是如何使用的,是否存在设备闲置且无人会使用的状况;是否有资金被用来购置了公用车辆和专业车辆,专业车辆管理情况如何,有没有被用来作为公务用车。
4、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通过宣讲、培训、实践等多种渠道来提高质量管理意识。首先,监测机构管理层必须有明确的质 量意识,这是做好质量管理的第一步。管理者有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分配的决定权,故质量体系文件中都将管理者评审纳入质量管理评审的工作程序,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确实把质量管理执行与环境监测的各个阶段。其次,要树立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管理是数据准确性的基础。再次,要加强质量管理机构的建设,分派高素质、有经验的质管人员,必须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争取把质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论
总之,我国现行的基层监测站属于行政管理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监测站几乎承担了所有的环境监测任务。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现有的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很难满足。我们只有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基层监测站发挥好应有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曹杨. 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1]术,2001,(04):
[2] 张继泽,沈柏.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04):26-27.
[3] 郑惠君. 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05):49-50.
[4]王光焱,黄志伟. 基层环境监测能力效率的思考和建议[J].环境科技,2009,(03).
关键词:监测站 环境监测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质量,还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环保战线的耳目和哨兵”。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依据。近年来,我国的基层环境监测站作为环境污染的基层检测者逐年增加,全国环保系统已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在现实生活中,基层环境监测站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太大。“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量和污染源和环境管理监督性监测工作量增加十倍多。如地表水的监测项目由25项增加到现在的109项,监测因子增加4倍多,监测频次由原来的两月1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1次,增加l倍;同时环境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控设备比对监测及应急监测或临时性监测等数量级增加。在这种状况下,现有的一些基层监测站监测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
2、环境监测硬件落伍。第一,大部分县级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落后、老化情况严重。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投入全部由财政负责,单一的投入渠道和有限的财政投入,进而导致监测设备更新较慢,设备老化严重,甚至坏了以后找不到配件,无法维修。第二,环境监测硬件建设亟待完善。部分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
3、环境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差。多数基层监测站应急能力不足、应急人才没有、应急监测设备缺乏、应急经验不多、应急协调性不强,一旦出现污染事故,很难做到快速反应,难以在第一时间报出准确无误地数据难以满足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
4、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待提升。监测质量管理做表面文章,质量控制技术水平低,质量控制领域窄,大部分仅限于流量、噪声校准和加采常规监测因子的密码平行样,质控手段过于单一。
5、环境监测人员不足。事业单位因编制名额限制,很难扩充监测人员的数量,提高监测队伍质量,以至于适应不了当前繁重的监测任务。
6、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市县级监测站资源配置制度不健全、手续不完善,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在仪器采购方面,根据几个管理者的想法,就对仪器进行采购,也不征求相关的监测分析人员的意见,甚至没有对仪器质量、售后服务、技术培训、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7、环境监测重心偏移。多数环境监测站为了解决监测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将工作重心侧重于服务性监测或委托性监测,而忽略了为大众服务的环境质量监测。
8、監测行政色彩厚重。目前,环境监测隶属于政府机构,政府在环境监测机制运作、机构设置上、人员安排上都有分量很重的话语权和操控权。故对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数据采 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这在“城市环境考核"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出来。
二、提高基层监测站监测能力的对策
1、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持续提高环保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几年来,中央及各地政府投入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一直在增加,各地监测站也配备了不少的监测仪器,特别是基层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基本维持了了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但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依然太落后,仍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强化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一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必须的设备;二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运行经费;三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数量、质量。四是保障基层监测站的仪器厂房建设。
2、加大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环境监测站应呼吁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必须增加编制加大呼吁力度,增加、补充专业对口的、亟需的技术人员,以解决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制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加大对现有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 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
3、增大审计监督力度。“十二五”期间,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上,国家增加了很多资金,但是使用资金情况怎样,资金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这都需要审计机关去监督并评审的。所以说,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资金要增加审计力度,不但要关注资金的用途,更要关注资金的投入效益,比如在环保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中,被用来购置了仪器设备的资金有多少,这些相关仪器设备是如何使用的,是否存在设备闲置且无人会使用的状况;是否有资金被用来购置了公用车辆和专业车辆,专业车辆管理情况如何,有没有被用来作为公务用车。
4、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通过宣讲、培训、实践等多种渠道来提高质量管理意识。首先,监测机构管理层必须有明确的质 量意识,这是做好质量管理的第一步。管理者有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分配的决定权,故质量体系文件中都将管理者评审纳入质量管理评审的工作程序,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确实把质量管理执行与环境监测的各个阶段。其次,要树立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管理是数据准确性的基础。再次,要加强质量管理机构的建设,分派高素质、有经验的质管人员,必须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争取把质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论
总之,我国现行的基层监测站属于行政管理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监测站几乎承担了所有的环境监测任务。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现有的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很难满足。我们只有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基层监测站发挥好应有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曹杨. 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1]术,2001,(04):
[2] 张继泽,沈柏.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04):26-27.
[3] 郑惠君. 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05):49-50.
[4]王光焱,黄志伟. 基层环境监测能力效率的思考和建议[J].环境科技,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