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担心天生怕冷的广东客不适应,上船前旅行社特意组织团友进行极地寒冷适应性训练——体验狗拉车。
这些狗可不是普通的狗,而是爱斯基摩狗。它们体形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尾巴向上翻卷,非常漂亮。据说它们可以在冰原上连续不停地奔跑18个小时!同时还非常耐寒,零下57摄氏度也能在雪地上安然入睡。
负责此项目的丹麦小伙子比里是半年前移居小镇的。他养了80条狗,每一条都有自己的名字,他也从不会搞混。“它们就像我的85个学生,而我是老师,没有道理记不住它们的名字。哪个不听话,我就往狗耳朵上咬一口,狗就乖了!”
北京时间8月7日晚11时(威当地时间下午5时),极地邮船北极星号终于缓缓驶离小镇,向北极点进发,正式开启了我们的北极破冰之旅。
离开朗伊尔宾小镇约7个小时,我们到达了一个坐落于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小镇,纬度标示“北纬78度”,具体地名竟然没人知道,当地人只叫它“俄罗斯小镇”——二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人看见这里有大量的煤炭,就向挪威人提出租借,一租就租到现在。如今小镇居民几乎全部来自独联体,以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最多。据说工资很高,干一个月有三四万元,所以很多人拖家带口地来这里:男的挖煤,女的经营旅游。
旅游赚得也不会少。到北极几乎都要上这个岛,岛上不但有众多前苏联的纪念品卖,还有一座可容纳两千人的音乐厅,一个俄罗斯乐队常驻于此表演。这里也有移动信号,是俄罗斯特意通过卫星接收的,这里也因此成为了地球最北端有移动信号的地方。
对于爱运动的游客来说,这里真是乐土。因为极昼的原因,即使午夜时分,游客也可以在滑雪场一显身手,或者穿着雪鞋沿浮冰群极地漫步。雪鞋形状有点像放大了的网球拍,穿上它可以在雪地上方便地行走。尝试者不需要太多技术,几分钟便可以学会。
至于夏季避暑,北极就是名副其实的胜地。游客可搭乘邮轮、高山火车、环保电车,以不同的角度欣赏北极的“冷酷”面貌:清澈见底的冰河、气势磅礴的瀑布、深邃险峭的峡湾……最有意思的是搭乘三人马车,在马车夫带领下漫游山谷丛林,听“山妖精灵”除恶护善的传说,犹如置身世外桃源。
我们此程的重点则是体验“北极人”家庭生活。
迎接我们的是一户萨米人家庭。家里和我们相差不远,有洗衣机、冰箱、电视机,还有计算机可以上网。不过据说房屋建造不同——当地的房子都是靠蒸汽动力将木桩推进永冻层而建起来的。因为屋子所散发的热气能软化永冻层,所以这些房屋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一点点移动!
晚餐时间,女主人为我们亲手做了驯鹿肉汤、大马哈鱼以及果子热饮。驯鹿肉看上去有点像炒牛肉片,再配上土豆泥,咬上一口,味道好极了。
问了很多人,还是没有搞清楚小镇原来的地名,不过看起来它已经把“北纬78度”作为自己的新名片了。在小镇商店出售的手袋上,在当地的地图标牌上,甚至在邮局的邮戳上,都有“北纬78度”的字样。“地球最北”的概念,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旅游招牌。
北极忧思录
煤矿开采正在掏空北极
稀疏的冰雪间,一只大烟囱释放出浓浓黑烟。这是在俄罗斯小镇我们见到的第一幕景象。
环保使者露西尔小姐说,这样的景象仅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就有七处之多。北极地区煤矿资源十分丰富,上世纪一些有生意头脑的人就跑到这些冰雪覆盖之地开掘煤矿。开始人们并没有多少环保意识,随意开采,北极晶莹的雪山很快变得黑头黑脸。后来政府干预,环境才大有改善,7个煤矿现在已有6个处于停产状态,还在冒黑烟的煤矿由俄罗斯人经营。
俄罗斯人常组织游北极的客人们上岛参观他们怎样在极地挖煤。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是想表明:他们已将煤矿的污染降到了最低。但无论怎样降低,煤矿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二氧化碳是一方面,工业用水的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冰川。
随着一船船的煤被运走,北冰洋的空气也在不断变质。朗伊尔宾地区的冰川虽然远离欧亚大陆,冰面上的降尘仍然非常严重。星星点点的黑色尘粒大大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在冰川表面融出一个个深达数厘米乃至十多厘米的小圆洞,消融的冰水在冰川上切割出一条条湍急的河流。
上岛后,我们看到大山被横向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储煤已被掏得差不多了,巨大的裂缝一直伸向大山的深处,一眼望不到边际。数不清的木桩支撑在裂缝中,以防山体下落。“一万年以后人们还会来这里开矿,”导游指着这些木桩说,“不过那时挖掘的就是这些木桩了。”
这些狗可不是普通的狗,而是爱斯基摩狗。它们体形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尾巴向上翻卷,非常漂亮。据说它们可以在冰原上连续不停地奔跑18个小时!同时还非常耐寒,零下57摄氏度也能在雪地上安然入睡。
负责此项目的丹麦小伙子比里是半年前移居小镇的。他养了80条狗,每一条都有自己的名字,他也从不会搞混。“它们就像我的85个学生,而我是老师,没有道理记不住它们的名字。哪个不听话,我就往狗耳朵上咬一口,狗就乖了!”
北京时间8月7日晚11时(威当地时间下午5时),极地邮船北极星号终于缓缓驶离小镇,向北极点进发,正式开启了我们的北极破冰之旅。
离开朗伊尔宾小镇约7个小时,我们到达了一个坐落于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小镇,纬度标示“北纬78度”,具体地名竟然没人知道,当地人只叫它“俄罗斯小镇”——二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人看见这里有大量的煤炭,就向挪威人提出租借,一租就租到现在。如今小镇居民几乎全部来自独联体,以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最多。据说工资很高,干一个月有三四万元,所以很多人拖家带口地来这里:男的挖煤,女的经营旅游。
旅游赚得也不会少。到北极几乎都要上这个岛,岛上不但有众多前苏联的纪念品卖,还有一座可容纳两千人的音乐厅,一个俄罗斯乐队常驻于此表演。这里也有移动信号,是俄罗斯特意通过卫星接收的,这里也因此成为了地球最北端有移动信号的地方。
对于爱运动的游客来说,这里真是乐土。因为极昼的原因,即使午夜时分,游客也可以在滑雪场一显身手,或者穿着雪鞋沿浮冰群极地漫步。雪鞋形状有点像放大了的网球拍,穿上它可以在雪地上方便地行走。尝试者不需要太多技术,几分钟便可以学会。
至于夏季避暑,北极就是名副其实的胜地。游客可搭乘邮轮、高山火车、环保电车,以不同的角度欣赏北极的“冷酷”面貌:清澈见底的冰河、气势磅礴的瀑布、深邃险峭的峡湾……最有意思的是搭乘三人马车,在马车夫带领下漫游山谷丛林,听“山妖精灵”除恶护善的传说,犹如置身世外桃源。
我们此程的重点则是体验“北极人”家庭生活。
迎接我们的是一户萨米人家庭。家里和我们相差不远,有洗衣机、冰箱、电视机,还有计算机可以上网。不过据说房屋建造不同——当地的房子都是靠蒸汽动力将木桩推进永冻层而建起来的。因为屋子所散发的热气能软化永冻层,所以这些房屋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一点点移动!
晚餐时间,女主人为我们亲手做了驯鹿肉汤、大马哈鱼以及果子热饮。驯鹿肉看上去有点像炒牛肉片,再配上土豆泥,咬上一口,味道好极了。
问了很多人,还是没有搞清楚小镇原来的地名,不过看起来它已经把“北纬78度”作为自己的新名片了。在小镇商店出售的手袋上,在当地的地图标牌上,甚至在邮局的邮戳上,都有“北纬78度”的字样。“地球最北”的概念,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旅游招牌。
北极忧思录
煤矿开采正在掏空北极
稀疏的冰雪间,一只大烟囱释放出浓浓黑烟。这是在俄罗斯小镇我们见到的第一幕景象。
环保使者露西尔小姐说,这样的景象仅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就有七处之多。北极地区煤矿资源十分丰富,上世纪一些有生意头脑的人就跑到这些冰雪覆盖之地开掘煤矿。开始人们并没有多少环保意识,随意开采,北极晶莹的雪山很快变得黑头黑脸。后来政府干预,环境才大有改善,7个煤矿现在已有6个处于停产状态,还在冒黑烟的煤矿由俄罗斯人经营。
俄罗斯人常组织游北极的客人们上岛参观他们怎样在极地挖煤。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是想表明:他们已将煤矿的污染降到了最低。但无论怎样降低,煤矿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二氧化碳是一方面,工业用水的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冰川。
随着一船船的煤被运走,北冰洋的空气也在不断变质。朗伊尔宾地区的冰川虽然远离欧亚大陆,冰面上的降尘仍然非常严重。星星点点的黑色尘粒大大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在冰川表面融出一个个深达数厘米乃至十多厘米的小圆洞,消融的冰水在冰川上切割出一条条湍急的河流。
上岛后,我们看到大山被横向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储煤已被掏得差不多了,巨大的裂缝一直伸向大山的深处,一眼望不到边际。数不清的木桩支撑在裂缝中,以防山体下落。“一万年以后人们还会来这里开矿,”导游指着这些木桩说,“不过那时挖掘的就是这些木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