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视角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阐述了高职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从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对高职外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解读。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培养理念 专业设置 课程结构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發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培养外语专业知识扎实、专业口径宽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高职外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模式,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上述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尝试从上述几个方面来解读高职外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理念重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复合应用型高职外语人才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语言专业课程的专深,主要学习语言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因而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学科单一,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市场适应性较差等特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变换培养模式,探索更具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多元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与途径,尤其是在目前正蓬勃发展的高职外语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和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对正在蓬勃发展的高职应用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需求。培养目标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复合应用型高职外语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应包括核心专业能力和外围职业能力两个层面(见图示)。
(复合应用型高职外语人才能力构成图)
高职外语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的养成,又重视其外围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又掌握相关领域经济规律和市场营销策略及有关法规,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即能以外语为工具从事涉外贸易、市场营销、涉外旅游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二、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
高职院校应用外语专业建设,要以更高的高度,更宽的视野来考虑专业建设的优势、特色、创新、重点(黎晓伟,2006.9)。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设置的依据。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该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蓬勃发展的“山东半岛都市群”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致力于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注重从实际出发,吸收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重视和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群体,开设有应用外语(包括英语、日语、韩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其中应用外语专业的学生实行外语、选修专业和实用技能“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实行专业、外语和实用技能“三合一”的教学模式。独特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宽阔的渠道。
专业设置一定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地处山东沿海开发城市——日照,日照又是“山东半岛都市群”经济圈的八城市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腹地,更有着极大的人才需求空间,据统计,日、韩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已经占到全省利用外资的一半左右,一大批日韩大企业已经落户山东半岛。截至2003年底,山东累计吸收日韩投资122.8亿美元,在已投资的近万家韩资企业和近3000家日资企业当中,中小企业投资比重超过80%。在过去3年间,日本、韩国与山东的贸易额分别增长了49%和70%,两国分别成为山东的第二、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鉴于此,该院抓住这一点,在原有应用英语的专业英础上,增设了应用日语、应用韩语等专业,从招生和就业市场分析来看,这一专业调整是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市场效益。
三、课程结构:立足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在高职院校的外语学科建设中,课程设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与保障,是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课程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遵循课程建设的自身规律,分析课程建设的逻辑结构,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应用外语的课程体系既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增设几门应用性课程或强化某项技能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根据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必修和选修等课程进行科学、系统、有机的优化组合,以一门外语为工具,另一两门跨学科专业为方向的目标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实用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笔者所兼职任教的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经过长期的科学论证和分析研究,该院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五大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模块构成。它们分别是: 1.语言实践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名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口头和书面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课程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
2.实用语言课程模块:旨在学生分流培养时,配合其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主要课程包括:公关外语、涉外文秘、商务外语、旅游外语等;
3.文化修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课程包括:外国国家概况、外国社会与文化、大学语文、跨文化交际、公关礼仪等;
4.跨学科课程模块:旨在根据学生本人的爱好、特长、職业取向和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鼓励其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选修某些课程,培养他们的复合性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及实践课程。
5.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学校要系统安排学生到现场实习以及到相关用人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该模块以实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为主。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这一点要在课程体系中有着全方位的体现。因此在课程建设上,既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地削弱基础课程,大量增加应用课程。上述五大模块的设置必须认真论证,合理安排,周密实施,才能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四、教学模式:实施分阶段、分流培养的策略,完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
由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具备“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特征,培养的实践途径也应该是灵活动态的、多渠道的。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多专多能”的市场竞争力,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的设置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流培养的原则。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取向及市场需求在完成语言专业学习的同时选修其它的专业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从国际教育界的经验来看,建立系统化的课程选修制度,是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增强学生能力结构多元性的必由之路。因此,分流培养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基础课程及专业方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通过分流培养,使学生的专业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具体的分流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第1-3学期):综合语言能力培养阶段
合格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然后才能谈得上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黄源深(2001)认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21世纪学科间渗透和融合对外语人才提出的要求。强调外语人才培养的“复合型”不能忽略其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在此阶段,主要开设外语语言实践模块中所包括的课程,同时这类课程开设的学时要多,力度要大,精讲多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下一阶段的分流培养做好准备,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第3-5学期):分流培养阶段(复合能力培养阶段)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对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未来的职业取向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优势及职业选择在系内外或校内外,跨学科选修诸如公关、文秘、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旅游、财经等课程。学校承认其所选修的成绩、学分及所取的证书等,同时加强对学生选择的引导与调控,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真正学得对自身未来就业发展有益的知识与能力。
第三阶段(第6学期):实习与社会实践阶段
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说实习锻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此阶段,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专长及人才市场的情况,将实习与自己的择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有关调查也表明通晓一种外语同时又具有跨学科专长的毕业生是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在用人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专长”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锻炼自己的从业能力。在此阶段中,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做好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市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络与协调工作,并及时收取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明显弊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倡导外语专业人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走复合型人才之路正是遵循了社会的发展规律,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探索有效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笔者希望通过上述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践途径等方面的探讨给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注:本文系2005年曲阜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学校资助项目:高校外语专业“超级课堂”构建——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ZZ05045)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许均.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 外语界,2003,(4).
[2]黄源深. 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 外语界,2001,(1).
[3]黎晓伟. 试论高职应用型外语人才在培养[J]. 职业教育研究,2006, (9).
[4]罗世平. 也谈21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J]. 外语界,2000, (3).
[5]张绍杰. 杨忠.高校英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 外语界,2000,(3).
[6]周丽华. 关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科学, 2001, (3).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培养理念 专业设置 课程结构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發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培养外语专业知识扎实、专业口径宽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高职外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模式,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上述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尝试从上述几个方面来解读高职外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理念重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复合应用型高职外语人才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语言专业课程的专深,主要学习语言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因而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学科单一,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市场适应性较差等特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变换培养模式,探索更具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多元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与途径,尤其是在目前正蓬勃发展的高职外语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和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对正在蓬勃发展的高职应用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需求。培养目标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复合应用型高职外语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应包括核心专业能力和外围职业能力两个层面(见图示)。
(复合应用型高职外语人才能力构成图)
高职外语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的养成,又重视其外围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又掌握相关领域经济规律和市场营销策略及有关法规,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即能以外语为工具从事涉外贸易、市场营销、涉外旅游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二、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
高职院校应用外语专业建设,要以更高的高度,更宽的视野来考虑专业建设的优势、特色、创新、重点(黎晓伟,2006.9)。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设置的依据。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该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蓬勃发展的“山东半岛都市群”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致力于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注重从实际出发,吸收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重视和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群体,开设有应用外语(包括英语、日语、韩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其中应用外语专业的学生实行外语、选修专业和实用技能“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实行专业、外语和实用技能“三合一”的教学模式。独特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宽阔的渠道。
专业设置一定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地处山东沿海开发城市——日照,日照又是“山东半岛都市群”经济圈的八城市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腹地,更有着极大的人才需求空间,据统计,日、韩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已经占到全省利用外资的一半左右,一大批日韩大企业已经落户山东半岛。截至2003年底,山东累计吸收日韩投资122.8亿美元,在已投资的近万家韩资企业和近3000家日资企业当中,中小企业投资比重超过80%。在过去3年间,日本、韩国与山东的贸易额分别增长了49%和70%,两国分别成为山东的第二、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鉴于此,该院抓住这一点,在原有应用英语的专业英础上,增设了应用日语、应用韩语等专业,从招生和就业市场分析来看,这一专业调整是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市场效益。
三、课程结构:立足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在高职院校的外语学科建设中,课程设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与保障,是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课程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遵循课程建设的自身规律,分析课程建设的逻辑结构,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应用外语的课程体系既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增设几门应用性课程或强化某项技能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根据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必修和选修等课程进行科学、系统、有机的优化组合,以一门外语为工具,另一两门跨学科专业为方向的目标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实用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笔者所兼职任教的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经过长期的科学论证和分析研究,该院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五大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模块构成。它们分别是: 1.语言实践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名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口头和书面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课程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
2.实用语言课程模块:旨在学生分流培养时,配合其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主要课程包括:公关外语、涉外文秘、商务外语、旅游外语等;
3.文化修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课程包括:外国国家概况、外国社会与文化、大学语文、跨文化交际、公关礼仪等;
4.跨学科课程模块:旨在根据学生本人的爱好、特长、職业取向和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鼓励其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选修某些课程,培养他们的复合性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及实践课程。
5.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学校要系统安排学生到现场实习以及到相关用人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该模块以实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为主。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这一点要在课程体系中有着全方位的体现。因此在课程建设上,既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地削弱基础课程,大量增加应用课程。上述五大模块的设置必须认真论证,合理安排,周密实施,才能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四、教学模式:实施分阶段、分流培养的策略,完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
由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具备“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特征,培养的实践途径也应该是灵活动态的、多渠道的。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多专多能”的市场竞争力,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的设置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流培养的原则。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取向及市场需求在完成语言专业学习的同时选修其它的专业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从国际教育界的经验来看,建立系统化的课程选修制度,是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增强学生能力结构多元性的必由之路。因此,分流培养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基础课程及专业方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通过分流培养,使学生的专业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具体的分流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第1-3学期):综合语言能力培养阶段
合格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然后才能谈得上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黄源深(2001)认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21世纪学科间渗透和融合对外语人才提出的要求。强调外语人才培养的“复合型”不能忽略其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在此阶段,主要开设外语语言实践模块中所包括的课程,同时这类课程开设的学时要多,力度要大,精讲多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下一阶段的分流培养做好准备,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第3-5学期):分流培养阶段(复合能力培养阶段)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对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未来的职业取向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优势及职业选择在系内外或校内外,跨学科选修诸如公关、文秘、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旅游、财经等课程。学校承认其所选修的成绩、学分及所取的证书等,同时加强对学生选择的引导与调控,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真正学得对自身未来就业发展有益的知识与能力。
第三阶段(第6学期):实习与社会实践阶段
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说实习锻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此阶段,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专长及人才市场的情况,将实习与自己的择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有关调查也表明通晓一种外语同时又具有跨学科专长的毕业生是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在用人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专长”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锻炼自己的从业能力。在此阶段中,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做好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市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络与协调工作,并及时收取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明显弊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倡导外语专业人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走复合型人才之路正是遵循了社会的发展规律,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探索有效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笔者希望通过上述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践途径等方面的探讨给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注:本文系2005年曲阜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学校资助项目:高校外语专业“超级课堂”构建——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ZZ05045)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许均.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 外语界,2003,(4).
[2]黄源深. 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 外语界,2001,(1).
[3]黎晓伟. 试论高职应用型外语人才在培养[J]. 职业教育研究,2006, (9).
[4]罗世平. 也谈21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J]. 外语界,2000, (3).
[5]张绍杰. 杨忠.高校英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 外语界,2000,(3).
[6]周丽华. 关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科学, 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