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践行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使学生在获得植株生长核心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 倡导主动探究;传递核心概念;“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探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清晰地展示了理科课程"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高度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指出:生物科学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倡导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是“传递生物核心概念”,它们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传递建构概念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原有概念与新情境冲突后,产生问题进而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新概念的认同。
基于这种思想,下面以“植株的生长”教学为例,浅谈“倡导主动探究,传递核心概念”如何在“植株的生长”课堂教学上的探究应用。
1、教学情况分析
1.1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生命周期。“植株的生长”是植物营养器官生长的重要时期,它既是“种子的萌发”学习的后续、又是“开花结果”学习的前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安排了延续性很强的观察“根毛和根尖结构”的实验,随后是“由芽发育到枝条”的推测推理过程,最后是“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演示实验活动,这些内容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和中学生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2)芽中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由幼嫩的芽、茎和叶组成新枝条。(3)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细胞的生活”“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种子的萌发”等内容,储备植物生长的相关认识。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植株生长的现象,只是对其是怎样生长的、需要哪些营养等问题还没有关注过。
初一学生好动又好奇,善于提问题,爱动手操作,勇于表达观点。只是他们很少主动留意幼苗的生长过程,更不会知道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因而在教学前的一个月左右,动员学生收集种子种植,观察种子发芽、生长,增加感性知识;还动员学生制作“根尖的结构”和“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模型,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辅助学习。
2、教学目标确立
2.1知识技能:描述根的生长过程和芽的发育过程,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2.2过程与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根和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细致、耐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动手做对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践的能力,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观察,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艰辛与快乐。
3、教与学的策略
3.1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解释、实践和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获得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节课安排有肉眼对根的观察,放大镜对根毛的观察以及显微镜对根尖永久装片的观察,有课前制作的根尖和芽尖模型的过程,还有课前做“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生长状况”实验探究,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反省(内省)与群体反省(交流)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提升。
直观式教学法——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本节课关于植物的生长,文字叙述很抽象,虽然加入了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植物种子的种植、模型的展示、视频播放和实验演示等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正确的生物核心知识。
3.2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落脚点,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推动学习,并且各部分教学内容学法各有侧重。对第一部分植物幼根的生长,观察法贯穿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始终;第二部分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推测推理方法的运用是学法重点;第三部分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包括探究设计、探究实践等)体验。
4、教学流程设计(见下表)
5、教学过程反思
5.1倡导主动探究学习
具体是开始的“根毛和根尖結构”的实验观察,随后是“由芽发育到枝条”的过程推测推理,最后是“比较玉米(绿豆)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的实验活动演示;这一系列活动通过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嘴交流等形式,内容紧凑,活动多样,吸引学生。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强调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还有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保护植物关爱生命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探究学习的结果,促进学生主动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提升。
5.2凸现核心概念传递
生物概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学习后还能说点什么?仅仅强调对事实的记忆没有太大意义,难以长期保存。教学中关于幼根的生长采用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把微观的、抽象的、静止的幼根生长知识宏观化、具体化、动态化,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概念框架;关于植物需要营养物质,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的无机盐、含磷的无机盐和含钾的无机盐,则是通过演示实验、图片展示来实证说明。用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建构,教师所有的活动都是指向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5.3强调实验能力培养
对于根毛,重在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其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结合提供的幼根生长视频,总结幼根的生长。对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则是引导学生课前设计并且亲自做对照实验,连续观察一段时间,记录结果,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课堂演示。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能力自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占良,朱正威.初中生物教材“植株的生长”,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恩山.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基础教育课程——生物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关键词】 倡导主动探究;传递核心概念;“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探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清晰地展示了理科课程"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高度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指出:生物科学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倡导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是“传递生物核心概念”,它们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传递建构概念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原有概念与新情境冲突后,产生问题进而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新概念的认同。
基于这种思想,下面以“植株的生长”教学为例,浅谈“倡导主动探究,传递核心概念”如何在“植株的生长”课堂教学上的探究应用。
1、教学情况分析
1.1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生命周期。“植株的生长”是植物营养器官生长的重要时期,它既是“种子的萌发”学习的后续、又是“开花结果”学习的前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安排了延续性很强的观察“根毛和根尖结构”的实验,随后是“由芽发育到枝条”的推测推理过程,最后是“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演示实验活动,这些内容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和中学生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2)芽中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由幼嫩的芽、茎和叶组成新枝条。(3)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细胞的生活”“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种子的萌发”等内容,储备植物生长的相关认识。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植株生长的现象,只是对其是怎样生长的、需要哪些营养等问题还没有关注过。
初一学生好动又好奇,善于提问题,爱动手操作,勇于表达观点。只是他们很少主动留意幼苗的生长过程,更不会知道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因而在教学前的一个月左右,动员学生收集种子种植,观察种子发芽、生长,增加感性知识;还动员学生制作“根尖的结构”和“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模型,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辅助学习。
2、教学目标确立
2.1知识技能:描述根的生长过程和芽的发育过程,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2.2过程与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根和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细致、耐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动手做对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践的能力,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观察,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艰辛与快乐。
3、教与学的策略
3.1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解释、实践和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获得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节课安排有肉眼对根的观察,放大镜对根毛的观察以及显微镜对根尖永久装片的观察,有课前制作的根尖和芽尖模型的过程,还有课前做“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生长状况”实验探究,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反省(内省)与群体反省(交流)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提升。
直观式教学法——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本节课关于植物的生长,文字叙述很抽象,虽然加入了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植物种子的种植、模型的展示、视频播放和实验演示等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正确的生物核心知识。
3.2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落脚点,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推动学习,并且各部分教学内容学法各有侧重。对第一部分植物幼根的生长,观察法贯穿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始终;第二部分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推测推理方法的运用是学法重点;第三部分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包括探究设计、探究实践等)体验。
4、教学流程设计(见下表)
5、教学过程反思
5.1倡导主动探究学习
具体是开始的“根毛和根尖結构”的实验观察,随后是“由芽发育到枝条”的过程推测推理,最后是“比较玉米(绿豆)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的实验活动演示;这一系列活动通过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嘴交流等形式,内容紧凑,活动多样,吸引学生。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强调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还有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保护植物关爱生命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探究学习的结果,促进学生主动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提升。
5.2凸现核心概念传递
生物概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学习后还能说点什么?仅仅强调对事实的记忆没有太大意义,难以长期保存。教学中关于幼根的生长采用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把微观的、抽象的、静止的幼根生长知识宏观化、具体化、动态化,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概念框架;关于植物需要营养物质,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的无机盐、含磷的无机盐和含钾的无机盐,则是通过演示实验、图片展示来实证说明。用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建构,教师所有的活动都是指向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5.3强调实验能力培养
对于根毛,重在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其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结合提供的幼根生长视频,总结幼根的生长。对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则是引导学生课前设计并且亲自做对照实验,连续观察一段时间,记录结果,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课堂演示。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能力自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占良,朱正威.初中生物教材“植株的生长”,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恩山.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基础教育课程——生物课程标准修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