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但是,如何让古诗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习作呢?我进行了实践。
一、营造诗化环境 提高审美情趣
课堂是孩子接受知识的主阵地。诗化课堂,让小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走进古诗。在教室黑板上的 “每日一诗”处书写浅显易懂的古诗,如《静夜思》等,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古诗, 让古诗的吟诵声充满校园,成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采。在古诗教学上,教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将语文双基教学,思想教育同古诗文诵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一起进入“状态”。如诵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验“成功的道路没有尽头”这一哲理;读“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感受朋友间的情谊;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欣赏音乐的美;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洞察绘画的美……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领略语言的美感,在品读中促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提倡:“学以致用”。叶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加强运用。”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如,我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古诗时,在师生共同理解、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诗的意境写一写。
学生李溢明写道: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向远处流去。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乐得弯下了腰。小溪旁,有一个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树长在茅屋的左边,给茅屋前洒下一片阴凉。屋后长着一片浓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看来茅屋的主人是知道这句话的。围绕茅屋的篱笆旁长着几株南方特有的芭蕉。低矮的屋檐下,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双手握着拐杖,向前探着身子,用吴侬软语和老奶奶说笑,老奶奶一面缝着衣服,一面和老爷爷聊天。老爷爷笑着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老奶奶也笑眯眯地说:“秋天,卖些粮食,扯些布给孩子们每人添一套新衣服。”他们有说有笑完全陶醉了,全然不知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小溪的东面,他们的大儿子正在黄豆田里锄着杂草,期盼着黄豆快快长大。他头上的草帽也挡不住太阳的热浪,汗水一个劲的向下流。二儿子坐在屋前的地上用竹片编织鸡笼,他正神情专注的为小鸡们编织一个新家。最淘气的小儿子趴在小溪旁的树阴下,一面望着满池盛开的荷花,一面剥剥手中的莲蓬,把莲子放进嘴里。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让古诗文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三、触景生情,妙用古诗
一次,中午就餐时,有位同学把整盆的饭随手扔入垃圾桶里。我知道后,没有在同学面前点名,而是让大家当一次“小老师”。结果,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背了首《锄禾》,那位同学也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到这微妙的变化,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诗的“妙用”。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之后,在习作中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学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源中汲取营养。
当学生在古诗学习乘风破浪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
一、营造诗化环境 提高审美情趣
课堂是孩子接受知识的主阵地。诗化课堂,让小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走进古诗。在教室黑板上的 “每日一诗”处书写浅显易懂的古诗,如《静夜思》等,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古诗, 让古诗的吟诵声充满校园,成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采。在古诗教学上,教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将语文双基教学,思想教育同古诗文诵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一起进入“状态”。如诵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验“成功的道路没有尽头”这一哲理;读“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感受朋友间的情谊;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欣赏音乐的美;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洞察绘画的美……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领略语言的美感,在品读中促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提倡:“学以致用”。叶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加强运用。”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如,我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古诗时,在师生共同理解、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诗的意境写一写。
学生李溢明写道: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向远处流去。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乐得弯下了腰。小溪旁,有一个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树长在茅屋的左边,给茅屋前洒下一片阴凉。屋后长着一片浓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看来茅屋的主人是知道这句话的。围绕茅屋的篱笆旁长着几株南方特有的芭蕉。低矮的屋檐下,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双手握着拐杖,向前探着身子,用吴侬软语和老奶奶说笑,老奶奶一面缝着衣服,一面和老爷爷聊天。老爷爷笑着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老奶奶也笑眯眯地说:“秋天,卖些粮食,扯些布给孩子们每人添一套新衣服。”他们有说有笑完全陶醉了,全然不知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小溪的东面,他们的大儿子正在黄豆田里锄着杂草,期盼着黄豆快快长大。他头上的草帽也挡不住太阳的热浪,汗水一个劲的向下流。二儿子坐在屋前的地上用竹片编织鸡笼,他正神情专注的为小鸡们编织一个新家。最淘气的小儿子趴在小溪旁的树阴下,一面望着满池盛开的荷花,一面剥剥手中的莲蓬,把莲子放进嘴里。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让古诗文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三、触景生情,妙用古诗
一次,中午就餐时,有位同学把整盆的饭随手扔入垃圾桶里。我知道后,没有在同学面前点名,而是让大家当一次“小老师”。结果,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背了首《锄禾》,那位同学也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到这微妙的变化,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诗的“妙用”。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之后,在习作中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学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源中汲取营养。
当学生在古诗学习乘风破浪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