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组(社),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统计工作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起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实现"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关键所在。结合工作实际,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作粗浅的探讨。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
基层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重,而人员比较少。目前基层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基层统计机构在原有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各项统计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二)基层统计经费紧张
统计工作任务的统一性与经费保障的差异性无法保证统计工作的落实。统计业务时效性很强,要求统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而经费却是自上而下的分级负担,尤其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工作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难以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是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乡镇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乡镇统计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责任与任务,但其岗位与其他岗位相比往往是任务重、要求高,而待遇却最低。由此,统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热情不高,更换频繁,造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这就难以保证统计数据有高的质量。二是工作人员不适应新时期工作的要求,队伍战斗力不强。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不是很多,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造成整个统计队伍战斗力不强。
(四)统计方法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向多元化发展,要求统计工作与之相适应,普查、抽样调查等方式相结合,做相应的变化。然而多年来,农村统计制度一成不变,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影响大的行业,有些数据的变化在报表中却不能体现。如:全年农作物预计产量和全年农作物实际产量调查表,在报表中要求预产与实产数字一致,而实际情况有时却出入很大。这既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进度,更凸现出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呆板,很难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五)基层统计部门抗干扰能力弱
由于体制的问题,统计职能受干扰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难以保持其独立性。现行的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业务由上级统计机构分管,人员上由当地人事部门负责,而经费又有当地财政部门把关,容易造成脱节现象。统计部门只强调工作的重要性,片面追求统计的准确与及时,工作的全面与系统,层层增加任务砝码,造成基层统计不堪重负。人事部门只强调人员的安置数量,不问其素质水平与工作能力,使县乡统计失去了起码的选拔自主权,影响了整个统计队伍的业务水平。财政部门过分强调财政的困难,而忽略了统计部门安排工作的初衷。由于"三权"的分离加上统计工作本身的限制,无法保证统计的依法性和统计的独立性。
二、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议思考
(一)高度重视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基础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和人员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关键。一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统计工作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完善壮大统计机构,充实统计人员,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切实保障经费,促进统计事业发展
县乡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此外还有上级业务部门的一点业务经费。对于各种普查、抽样调查及临时性调查,经费负担和标准应予以规范、明晰化,保证充足的统计经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做好各项统计工作。
(三)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应该了解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和趋势;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熟练分析、汇总各种资料;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力度,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强化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能够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做到统计工作准确、及时、高效,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改革统计方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一是充分利用普查资料为基数,全面整合利用各部门统计和行政记录资料。如人口统计,可以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参考计生部门,公安部门的统计与行政记录加以调整。农村统计的相关指标可以参考利用民政、水利、林业、农机、国土等部门的统计资料等。这样既减轻了基层统计的负担,又避免了部门之间的重复统计。二是减少调查次数或改为抽样调查。如劳动统计中的,对于人员、报酬变化不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统计中可以将其改为半年报或年报。而对于农业统计中的农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畜牧业调查等可转化为抽样调查等。真正建立起以普查、抽样调查为主体,全面调查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
(五)改革管理体制,增强抗干扰能力
一是分解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做到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相互分离,在县及县以上成立直属于国家统计局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区域内的各级统计事项。县及县以上地方政府成立独立的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完成国家各项统计、普查、抽样调查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各项调查,接受同级和上级统计监督部门的监督。这样,统计监督实行垂直管理后,既可以摆脱地方政对统计的干预,还可以监督地方政府履行依法统计的义务。二是建立派出制乡镇统计站。统计站为县级派出机构,人员由县级统计机构管理,经费实行差额负责制,即工资报酬由县级财政统一负担,而与其它部门工作人员收入的不足,由乡镇财政补足。业务工作以定期调查、普查、抽样调查为主。统计人员直接面对调查对象,减少中间环节,增强抗干扰能力,圆满完成各项统计任务。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
基层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重,而人员比较少。目前基层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基层统计机构在原有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各项统计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二)基层统计经费紧张
统计工作任务的统一性与经费保障的差异性无法保证统计工作的落实。统计业务时效性很强,要求统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而经费却是自上而下的分级负担,尤其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工作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难以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是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乡镇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乡镇统计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责任与任务,但其岗位与其他岗位相比往往是任务重、要求高,而待遇却最低。由此,统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热情不高,更换频繁,造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这就难以保证统计数据有高的质量。二是工作人员不适应新时期工作的要求,队伍战斗力不强。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不是很多,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造成整个统计队伍战斗力不强。
(四)统计方法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向多元化发展,要求统计工作与之相适应,普查、抽样调查等方式相结合,做相应的变化。然而多年来,农村统计制度一成不变,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影响大的行业,有些数据的变化在报表中却不能体现。如:全年农作物预计产量和全年农作物实际产量调查表,在报表中要求预产与实产数字一致,而实际情况有时却出入很大。这既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进度,更凸现出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呆板,很难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五)基层统计部门抗干扰能力弱
由于体制的问题,统计职能受干扰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难以保持其独立性。现行的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业务由上级统计机构分管,人员上由当地人事部门负责,而经费又有当地财政部门把关,容易造成脱节现象。统计部门只强调工作的重要性,片面追求统计的准确与及时,工作的全面与系统,层层增加任务砝码,造成基层统计不堪重负。人事部门只强调人员的安置数量,不问其素质水平与工作能力,使县乡统计失去了起码的选拔自主权,影响了整个统计队伍的业务水平。财政部门过分强调财政的困难,而忽略了统计部门安排工作的初衷。由于"三权"的分离加上统计工作本身的限制,无法保证统计的依法性和统计的独立性。
二、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议思考
(一)高度重视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基础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和人员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关键。一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统计工作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完善壮大统计机构,充实统计人员,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切实保障经费,促进统计事业发展
县乡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此外还有上级业务部门的一点业务经费。对于各种普查、抽样调查及临时性调查,经费负担和标准应予以规范、明晰化,保证充足的统计经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做好各项统计工作。
(三)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应该了解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和趋势;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熟练分析、汇总各种资料;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力度,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强化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能够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做到统计工作准确、及时、高效,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改革统计方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一是充分利用普查资料为基数,全面整合利用各部门统计和行政记录资料。如人口统计,可以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参考计生部门,公安部门的统计与行政记录加以调整。农村统计的相关指标可以参考利用民政、水利、林业、农机、国土等部门的统计资料等。这样既减轻了基层统计的负担,又避免了部门之间的重复统计。二是减少调查次数或改为抽样调查。如劳动统计中的,对于人员、报酬变化不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统计中可以将其改为半年报或年报。而对于农业统计中的农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畜牧业调查等可转化为抽样调查等。真正建立起以普查、抽样调查为主体,全面调查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
(五)改革管理体制,增强抗干扰能力
一是分解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做到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相互分离,在县及县以上成立直属于国家统计局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区域内的各级统计事项。县及县以上地方政府成立独立的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完成国家各项统计、普查、抽样调查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各项调查,接受同级和上级统计监督部门的监督。这样,统计监督实行垂直管理后,既可以摆脱地方政对统计的干预,还可以监督地方政府履行依法统计的义务。二是建立派出制乡镇统计站。统计站为县级派出机构,人员由县级统计机构管理,经费实行差额负责制,即工资报酬由县级财政统一负担,而与其它部门工作人员收入的不足,由乡镇财政补足。业务工作以定期调查、普查、抽样调查为主。统计人员直接面对调查对象,减少中间环节,增强抗干扰能力,圆满完成各项统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