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9年香港因《逃犯条例》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外部势力的攪局以及香港本身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方面所存在的潜在问题都是促使冲突激化的因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及最重要的事业就是教育。本文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建构相关理论依据,从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浅析,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香港的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有机结合,并对香港思政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香港;现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有预见性的、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剖析论述,是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承前启后,通过回顾、归纳以往的教训,在基于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产生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结合具体情况,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客观性、主体性、整体性、具体性以及发展性是其自身的特性。并且作为该学科的重要基本原则渗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用其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能够更科学的进行研究。我们需要注重自身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在看待事物时要明确问题意识,灵活运用该方法论剖判和处理实际问题。
二、香港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透视
香港崇基学院(后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是中国最先开始设立同时教育课的高校。与内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类似的香港通识教育,是作为香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教育课程,也称“公民课”。通识教育科课程内的六个单元,关联了自身、社会、国家、人类世界及物质环境等众多方面。
香港的通识教育发展由来已久,自香港上世纪初至40年代,从最初的灌输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宗教观发展成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课”,并在后二、三十年间增加了“认识香港本土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宜”两方面的内容,而后,1981年,为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以及部署教学内容细则等问题,香港教育署公告了《学校德育指引》;为进行公民教育改革,其在1985年又以《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为公告文件;1992年,香港首先设立了与通识课程相近的预科课程。
回归后,通识教育成为中小学必修课;九六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是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后来的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演变中形成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回归以来,香港逐渐重视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2002年,通识课程成为香港“三二二三”学制中的高中“学会学习”新课程中的构成要素;五年后,《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评估指引》)公布,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所联合将其学习范围划定为: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及科学、科技与环境三大板块;在此基础上, 2009年在高中施行通识课,且一直发展到2012年被香港教育署将其列为除语文、数学、英语外申请大学的四门考试科目之一,学制也推行了四年新学制,即“334”学制,大学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
自1997香港回归来以来,香港地区所颁布的主要教育政策及文件体现了香港教育的开放包容,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政策和理论框架。1997年香港回归后,为增强香港公民和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力使学生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了解,教育局颁布了《九年强迫教育检讨报告》;香港政府在2001年发表的《学会学习》和2002年发表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都是为了侧重在公民意识、公民素质及价值观等非政治化的方向进行德育培养,一是在教学中淡化政治因素,二是注重培养理性方面的教育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参与式主动式的学习;2010年推出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咨询稿文件以及2012年推出的两册文件(《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和《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育手册》),都是政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归属感而颁布的,最终“顺应民意”撤回搁置。
三、新时代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香港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整体受教育程度看,可能香港年轻人比大陆要高。但是从他们的政治表达方式与具体政治诉求确实相当不成熟。香港中学取消“中国历史”必修课的定位,在此后又将通识教育定位为香港高中必修科目,别有用心者却借以输出偏激政治观念。通过分析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为后续结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相关知识来提出对策和建议提供现实基础。
香港小学(小一至小六)的思政教育中,有类似于通识课程的学科,只是名字不同,有的学校甚至可以自行为该门课命名,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其中的国民教育几乎是空缺,学生关于国家的概念、历史文化、当代发展的现状认识笼统含糊。
香港初中(中一至中三)虽把《通识教育》作为该阶段的必修课,但其学校过于强调国际化、民主等,对其重视的程度也是不够的,一概而过,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
在香港教育署针对高中(中四至中六)发布的《评估指引》中,社会与文化板块包括单元二的“今日香港”、单元三的“现代中国”,以及单元四的“全球化”。在对“今日香港”主题探讨规定的有生活素质、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及身份和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单元三的“现代中国”所学习的主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将这两者放在不同的框架去研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香港通识教育科推行了却不统一教材,由老师自行授课,选择教材也未有课本的送审制度,其中内容立场偏颇、立论主观,用词不当充满引导性,立场不中立。2012年,香港政府曾计划在小学一年级至中学6年级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却遭到各种阻碍势力,一场试图加强香港“国民教育”的努力也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 (二)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香港,各大高校将通識教育课程命名不同,安排设置的学分也是不尽相同,这也和每个学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有关系。大多香港高校对这一课程所设置的目标无非就是培养职业能力,团队意识、生活意识,学习不同畛域的学问,拓宽自身视野。除港大、港中大、城大和岭大的通识课程目标有明确标识要深入认知和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或中国文化外,其他4所高校的该课程目标没有明确表明需要学生学习家国文化。
香港现有7所高校在招收历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分别有香港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及岭南大学历史系。这些高校有一部分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历史系建制,但院系中设有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在研究领域上近似于中国历史研究,故也列入历史系名单。这在对于香港高校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了解国家文化的途径,但是过于少的入学名额以及专业的针对性,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具有阻碍性和局限性。本身香港的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对爱国主义、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教学就不多,培养研究国家历史的高校院系本科部也凤毛麟角,8大高校中7所高校虽招收历史系研究生,但其大多不研究通史,对我国的通史研究学者甚至比研究其他国家的学者更少,更多的是在钻研专门史,譬如经济史、机械史、社会生活史、飞行史、医疗史等专门史。
四、改变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所运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1、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社会处处有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香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矛盾,通识课程的教材中内容不当,教育部门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等矛盾贯穿香港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这些矛盾产生的后果就是香港教育的倾斜化,作为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学校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没有好的引导力,被拉着偏向歪曲的方向,被“束缚”着慢慢损掉了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处理事情不再理智冷静、思想极端、不计后果,充满负能量。要解决这种状况就要要找到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的方法。
2、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把社会问题看作发展过程,而不是静态不前,用预见的眼光看待社会事物。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香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在时间推移下不断积累变质而造成的,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香港问题,(发展分阶段性)现阶段的香港在教育上要重审通识教育,重新开始国民教育课。对于我们来说正确把握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
3、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现象的两重性是事实与价值。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香港一些人混淆观念,将亲西方与民主划等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西方别有用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软战的一个工具,这明摆着是一场骗局,而香港一部分人却以此盲目的奉其为真理。在一些与常理背道而驰的事情上不惜失掉人格、失掉自尊、丢掉做人的基本准则。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
(二)对策建议
1、从“一国两制”的构思来说,在教育方面并无的要求,中央的“不干预”,使香港的反对派得到了广阔的政治空间,通过学校和媒体向香港公民宣传、灌输不好的观念,特别是以青年学生为主。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知香港回归后没做“去殖民化教育”这个必要的工作。加强公民教育、德育和基本法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只讲“两制”,避开“一国”不谈的部分香港人“自行其是”,缺乏对国家认同感。
2、要长远考虑通盘发展规划,制定长远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国家民族观念热爱香港的治港人才。解决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带来的学习质量低落和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等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各个学校须实施母语教学,让学生明晰文体之特,重视英语教学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中文教学,提高双语能力。转换以往低效率不高的教学局面。
3、政府应该以强硬的措施处理那些扰乱社会、危害国家安全、挑拨民族关系的违法犯罪份子,犯罪不是没有成本的,需要用法律来制裁这些人。也要深入了解出现社会问题的原因,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其他外在势力的干涉,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以正确的方式去解决。
五、结语
香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带来的后果反映了西方别有用心者试图扰乱我们的国家的阴谋,香港一部分人对国家充满傲慢与偏见,从侧面该事件也给我们做了最有效最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大主要因素使我们年轻一代展现出来了超凡的爱国情怀,一是我们国内的教育,二是我们的国家确实强大了,这两个原因让当代青年三观端正、素质全面。要解决香港的问题,在德育整体规划,策略推行,有效检讨和系统评估方面均需要及时改革和调整。政府、教育界以及各界爱国人士都需要做出努力,在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中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国家具有归属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庞海芍,王瑞珍.通识教育在香港[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4(S1):164-169.
[2]徐慧璇.香港高校通识教育2012年以来的课程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会议论文集,2017,3:363-376.
[3]赵光达,张鸿燕.香港公民教育政策的嬗变[J].现代教育科学,2016,5(5):120-124.
[4]何亮亮.香港通识教育改革刻不容缓[N].环球时报,2019-7-18(14).
[5]张春莹,平章起.新学制下香港高校通识课程设置与启示[J].高等教育管理,2013,7(6):94-99.
[6]刘国华.九六年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指引》评述——兼与八五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比较[J].教育科学,1998,(3):55-57.
[7]郭志敏,施雨丹.近二十年公民教育政策演变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4,199(5):67-72.
[8]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G].香港:中国.
[9]张亚楠.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5.
[1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909/t20190924_400588.html.
[1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8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香港;现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有预见性的、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剖析论述,是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承前启后,通过回顾、归纳以往的教训,在基于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产生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结合具体情况,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客观性、主体性、整体性、具体性以及发展性是其自身的特性。并且作为该学科的重要基本原则渗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用其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能够更科学的进行研究。我们需要注重自身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在看待事物时要明确问题意识,灵活运用该方法论剖判和处理实际问题。
二、香港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透视
香港崇基学院(后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是中国最先开始设立同时教育课的高校。与内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类似的香港通识教育,是作为香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教育课程,也称“公民课”。通识教育科课程内的六个单元,关联了自身、社会、国家、人类世界及物质环境等众多方面。
香港的通识教育发展由来已久,自香港上世纪初至40年代,从最初的灌输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宗教观发展成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课”,并在后二、三十年间增加了“认识香港本土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宜”两方面的内容,而后,1981年,为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以及部署教学内容细则等问题,香港教育署公告了《学校德育指引》;为进行公民教育改革,其在1985年又以《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为公告文件;1992年,香港首先设立了与通识课程相近的预科课程。
回归后,通识教育成为中小学必修课;九六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是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后来的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演变中形成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回归以来,香港逐渐重视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2002年,通识课程成为香港“三二二三”学制中的高中“学会学习”新课程中的构成要素;五年后,《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评估指引》)公布,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所联合将其学习范围划定为: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及科学、科技与环境三大板块;在此基础上, 2009年在高中施行通识课,且一直发展到2012年被香港教育署将其列为除语文、数学、英语外申请大学的四门考试科目之一,学制也推行了四年新学制,即“334”学制,大学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
自1997香港回归来以来,香港地区所颁布的主要教育政策及文件体现了香港教育的开放包容,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政策和理论框架。1997年香港回归后,为增强香港公民和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力使学生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了解,教育局颁布了《九年强迫教育检讨报告》;香港政府在2001年发表的《学会学习》和2002年发表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都是为了侧重在公民意识、公民素质及价值观等非政治化的方向进行德育培养,一是在教学中淡化政治因素,二是注重培养理性方面的教育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参与式主动式的学习;2010年推出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咨询稿文件以及2012年推出的两册文件(《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和《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育手册》),都是政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归属感而颁布的,最终“顺应民意”撤回搁置。
三、新时代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香港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整体受教育程度看,可能香港年轻人比大陆要高。但是从他们的政治表达方式与具体政治诉求确实相当不成熟。香港中学取消“中国历史”必修课的定位,在此后又将通识教育定位为香港高中必修科目,别有用心者却借以输出偏激政治观念。通过分析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为后续结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相关知识来提出对策和建议提供现实基础。
香港小学(小一至小六)的思政教育中,有类似于通识课程的学科,只是名字不同,有的学校甚至可以自行为该门课命名,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其中的国民教育几乎是空缺,学生关于国家的概念、历史文化、当代发展的现状认识笼统含糊。
香港初中(中一至中三)虽把《通识教育》作为该阶段的必修课,但其学校过于强调国际化、民主等,对其重视的程度也是不够的,一概而过,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
在香港教育署针对高中(中四至中六)发布的《评估指引》中,社会与文化板块包括单元二的“今日香港”、单元三的“现代中国”,以及单元四的“全球化”。在对“今日香港”主题探讨规定的有生活素质、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及身份和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单元三的“现代中国”所学习的主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将这两者放在不同的框架去研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香港通识教育科推行了却不统一教材,由老师自行授课,选择教材也未有课本的送审制度,其中内容立场偏颇、立论主观,用词不当充满引导性,立场不中立。2012年,香港政府曾计划在小学一年级至中学6年级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却遭到各种阻碍势力,一场试图加强香港“国民教育”的努力也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 (二)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香港,各大高校将通識教育课程命名不同,安排设置的学分也是不尽相同,这也和每个学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有关系。大多香港高校对这一课程所设置的目标无非就是培养职业能力,团队意识、生活意识,学习不同畛域的学问,拓宽自身视野。除港大、港中大、城大和岭大的通识课程目标有明确标识要深入认知和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或中国文化外,其他4所高校的该课程目标没有明确表明需要学生学习家国文化。
香港现有7所高校在招收历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分别有香港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及岭南大学历史系。这些高校有一部分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历史系建制,但院系中设有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在研究领域上近似于中国历史研究,故也列入历史系名单。这在对于香港高校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了解国家文化的途径,但是过于少的入学名额以及专业的针对性,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具有阻碍性和局限性。本身香港的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对爱国主义、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教学就不多,培养研究国家历史的高校院系本科部也凤毛麟角,8大高校中7所高校虽招收历史系研究生,但其大多不研究通史,对我国的通史研究学者甚至比研究其他国家的学者更少,更多的是在钻研专门史,譬如经济史、机械史、社会生活史、飞行史、医疗史等专门史。
四、改变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所运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1、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社会处处有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香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矛盾,通识课程的教材中内容不当,教育部门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等矛盾贯穿香港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这些矛盾产生的后果就是香港教育的倾斜化,作为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学校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没有好的引导力,被拉着偏向歪曲的方向,被“束缚”着慢慢损掉了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处理事情不再理智冷静、思想极端、不计后果,充满负能量。要解决这种状况就要要找到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的方法。
2、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把社会问题看作发展过程,而不是静态不前,用预见的眼光看待社会事物。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香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在时间推移下不断积累变质而造成的,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香港问题,(发展分阶段性)现阶段的香港在教育上要重审通识教育,重新开始国民教育课。对于我们来说正确把握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
3、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现象的两重性是事实与价值。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香港一些人混淆观念,将亲西方与民主划等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西方别有用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软战的一个工具,这明摆着是一场骗局,而香港一部分人却以此盲目的奉其为真理。在一些与常理背道而驰的事情上不惜失掉人格、失掉自尊、丢掉做人的基本准则。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
(二)对策建议
1、从“一国两制”的构思来说,在教育方面并无的要求,中央的“不干预”,使香港的反对派得到了广阔的政治空间,通过学校和媒体向香港公民宣传、灌输不好的观念,特别是以青年学生为主。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知香港回归后没做“去殖民化教育”这个必要的工作。加强公民教育、德育和基本法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只讲“两制”,避开“一国”不谈的部分香港人“自行其是”,缺乏对国家认同感。
2、要长远考虑通盘发展规划,制定长远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国家民族观念热爱香港的治港人才。解决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带来的学习质量低落和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等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各个学校须实施母语教学,让学生明晰文体之特,重视英语教学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中文教学,提高双语能力。转换以往低效率不高的教学局面。
3、政府应该以强硬的措施处理那些扰乱社会、危害国家安全、挑拨民族关系的违法犯罪份子,犯罪不是没有成本的,需要用法律来制裁这些人。也要深入了解出现社会问题的原因,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其他外在势力的干涉,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以正确的方式去解决。
五、结语
香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带来的后果反映了西方别有用心者试图扰乱我们的国家的阴谋,香港一部分人对国家充满傲慢与偏见,从侧面该事件也给我们做了最有效最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大主要因素使我们年轻一代展现出来了超凡的爱国情怀,一是我们国内的教育,二是我们的国家确实强大了,这两个原因让当代青年三观端正、素质全面。要解决香港的问题,在德育整体规划,策略推行,有效检讨和系统评估方面均需要及时改革和调整。政府、教育界以及各界爱国人士都需要做出努力,在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中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国家具有归属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庞海芍,王瑞珍.通识教育在香港[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4(S1):164-169.
[2]徐慧璇.香港高校通识教育2012年以来的课程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会议论文集,2017,3:363-376.
[3]赵光达,张鸿燕.香港公民教育政策的嬗变[J].现代教育科学,2016,5(5):120-124.
[4]何亮亮.香港通识教育改革刻不容缓[N].环球时报,2019-7-18(14).
[5]张春莹,平章起.新学制下香港高校通识课程设置与启示[J].高等教育管理,2013,7(6):94-99.
[6]刘国华.九六年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指引》评述——兼与八五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比较[J].教育科学,1998,(3):55-57.
[7]郭志敏,施雨丹.近二十年公民教育政策演变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4,199(5):67-72.
[8]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G].香港:中国.
[9]张亚楠.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5.
[1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909/t20190924_400588.html.
[1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