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月的流浪,茶多拉这个宝盒给两地的茶友们带来了诸多欢乐。不论是精心挑选的分享茶品还是在留言册上的挥毫都把这份快乐挥洒得淋漓尽致。
流浪的茶多拉盒子,就像晋人的曲水流觞,穿越两岸三地,以茶为媒,传递着文化的血脉。途中的每一站,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域共同的珍重,不同的理念共同的分享。当我们的茶盒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不但承载的祝福越来越多,还包容了更多的“花火”:品尝到不同地域的茶的惊喜;对一道茶的见解与执著;甚至于泡饮的手法的掌控都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花火”碰撞不断却将大家的心牵得更近,激情四射更是让各地茶友因茶结下一段难解之缘。
喧闹的北京站
主持:老肖
“天降细雨淅淅沥沥的一天最宜品茶,茶到北京渐渐丰富,黄绿青红都齐了,好口福!”收到茶盒的老肖也同大家一样,不愿独享,忙呼来多位好茶的朋友一同至茶楼品茗。
品饮顺序由淡到浓依次为:1、霍山黄芽2、太平猴魁3、天台山云雾4、六安瓜片5、老龙井6、石桌乌龙7、红水乌龙8、慧苑坑水仙9、牛栏坑肉桂。
泡茶方式则以纯净水配盖碗为主。似乎因为本次的品鉴茶品丰富且难得,北京站的茶友们大有严阵以待的架势,为了不让自己的主观影响了别人的品茶,他们都把自己的品鉴心得写在了纸上,最后交由老肖来总结,但是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还是将品茶的气氛不断升温,分享的喜悦也达到了最高潮。
8点钟准时开始第一泡茶霍山黄芽,喝到最后的岩茶已经凌晨,大家都已是饥肠辘辘而归。北京站大部分茶友平时喝岩茶、普洱居多。绿茶红茶只做偶尔点缀。台茶、黄茶品尝更少。所以对茶的认识难免主观。
总体感觉恰巧如品尝顺序1~4款茶感觉出色,5~7款茶苦涩偏重,8~9款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惊喜。值得推荐的是“天台山云雾”,这泡的投茶量偏大,采用80℃水上投法入茶,坐杯时间稍长,第一泡入口有尖锐的苦感,但瞬间即化,快得有人没觉出苦味,杯香持久,很是奇妙!有位在座的茶友评说像一下子冲进了清晨薄雾之森林。
虽然众口难调却也是众乐难得,尽管大家对每道茶的认知与偏好都不尽相同,但是好友品茶斗茶的乐趣则给大家带来了非比寻常的一天。
细致的长沙站
主持:茗仙
茶会的时间有限,一晚上喝不完所有的茶品,到这一站有13种茶。大家决定从淡到浓选择平时接触机会少的茶先喝。它们分别是:1、霍山黄芽2、六安瓜片3、台茶金萱4、石桌乌龙5、慧苑水仙6、北京老肖的水仙。
或许是因为此站品茶的多为女性,天生的细致与敏感,让她们对此番品茶有着不同的体悟。结合了之前几站的分享心得。挑选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茶品,缓缓注水。细细品尝……
第一款就是大家都没有接触过的霍山黄芽。我国的黄茶品种本来就不多,因为工艺比绿茶复杂,还要冒闷黄发酵不成功的危险,所以基本上没有茶农愿意做黄茶,工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这款黄芽外形不错,一芽两叶如雀舌,匀整成朵,色泽黄绿鲜明,毫光隐现。干香低沉不显,但是开汤后却觉得香气比较杂,有轻微馊味。茶汤也比较单薄平淡,没有找到黄茶应有的醇爽感觉。接着试喝六安瓜片,学生郭双自告奋勇当了主泡。茶的品质还不错,醇厚回甘。可惜小郭不熟悉茶性,泡得过重了些。
之后的几款台湾茶,金萱味道还是比较正,但是跟大家以前喝过的海拔800米的金萱相比还是有些不如。后一款石桌乌龙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它的香气——可以闻得到的清甜。在几泡台湾乌龙茶里,这泡是茶友们最喜欢的。颗粒紧结重实,油润有光泽,茶汤也蜜绿清澈,口感果然甜润,只可惜作为乌龙茶来说,茶韵还不够悠长。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清甜蜜香通常在红茶中出现,出现在本该以花果香见长的乌龙茶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席间大家讨论了关于什么是好茶,茗仙认为仅从普通茶客品饮的角度来看,只要自己喜欢,喝得舒服,又对自己身体无碍的茶,就是好茶。绝对的好茶,追求起来是没有止境的。
接着茶友们又泡了慧苑水仙。这款茶岩韵很足,高火,也许是老茶客喜欢的,但是茗仙就觉得有些过了,可以感觉到焦味,条索不够肥壮。香气在三泡后开始转兰香,而且挂杯时间久,茶汤比较霸气,涩后有回甘。此茶的“岩骨花香”不错,可是水仙宽厚的水路特点不够明显。整体感觉茶的山场不错,但是工艺还可以更好。为了对比找感觉,接着泡了北京老肖的水仙。这泡茶外形条索粗壮匀整,火香没有上一款高,冲泡后的香气却也没有那么多层次变化,花香不显,火香稍杂。水路倒是相对宽、厚、滑,但明显岩韵不够。
玩转的成都站
主持:摩尼珠
巴蜀是茶的发源地,这里的人对茶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随着茶盒的流传,盒子里的茶品也越来越丰富。由于每站茶盒停留的时间有限,也给每一站的茶友多了一个纠结的理由:既想着把每一道茶都拼上一遍。又担心茶喝多了串了味儿,浪费了好东西。
本次成都站的摩尼珠则一改前几站的品鉴分享方式,在品茶之余玩转起了摄影。大家左拍右拍上拍下拍,愣是把一次品鉴会玩成了茶的行为艺术。
成都站的第一次茶会,摩尼珠选择了4款茶:1、金营2、奇兰香大红袍3、水仙4、太平猴魁。
金萱在醒茶时清香味淡,茶汤呈蜜绿色,但奶香味不足,第一泡过后,香气衰减,可能是过水时间过快。第三泡加长约1/4的时间,仍不得,最后大家一致建议后面几站考虑温水醒,过水时间迅速。
奇兰香大红袍是大家评价最佳的,都不由得感慨武夷茶叶之优。将茶叶投放在盖碗中,合盖轻摇,揭盖,香气扑鼻。第一泡,随水注下,即闻馥郁香气,胜似兰花,入口茶汤浓醇;第二泡,茶汤金黄清澈,叶底黄亮,味甘以舌两边发散出,杯底留清香甜味;第三泡,在大家提议下,浓泡饮之,仍不见苦涩,茶汤后味更带香甜。
此番品茶汇聚了几位摄影的发烧友,一番品鉴之后,大家忍不住拿起相机对茶品和茶席拍摄了起来。都想把这难得的茶缘以这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来,茶会举行到中途,已经不是在单纯品茶了,完全变成了摄影爱好者俱乐部,十多平方米的小店里面洋溢着茶香和大家的感动。茶静人喧且自在,却别有洞天,自乐乐人。
潘多拉茶盒到过的城市的茶友们都感慨地说,没想到坐在家门口就可以同时喝到那么多来自不同茶产地且各具地方特点的茶品,尽管不一定都是顶级茶品,却也让每一位茶友学到了许多知识,了解到了其他茶友的选茶标准。茶盒依旧在流浪,让我们一起期待它的下一站奇缘吧。
流浪的茶多拉盒子,就像晋人的曲水流觞,穿越两岸三地,以茶为媒,传递着文化的血脉。途中的每一站,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域共同的珍重,不同的理念共同的分享。当我们的茶盒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不但承载的祝福越来越多,还包容了更多的“花火”:品尝到不同地域的茶的惊喜;对一道茶的见解与执著;甚至于泡饮的手法的掌控都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花火”碰撞不断却将大家的心牵得更近,激情四射更是让各地茶友因茶结下一段难解之缘。
喧闹的北京站
主持:老肖
“天降细雨淅淅沥沥的一天最宜品茶,茶到北京渐渐丰富,黄绿青红都齐了,好口福!”收到茶盒的老肖也同大家一样,不愿独享,忙呼来多位好茶的朋友一同至茶楼品茗。
品饮顺序由淡到浓依次为:1、霍山黄芽2、太平猴魁3、天台山云雾4、六安瓜片5、老龙井6、石桌乌龙7、红水乌龙8、慧苑坑水仙9、牛栏坑肉桂。
泡茶方式则以纯净水配盖碗为主。似乎因为本次的品鉴茶品丰富且难得,北京站的茶友们大有严阵以待的架势,为了不让自己的主观影响了别人的品茶,他们都把自己的品鉴心得写在了纸上,最后交由老肖来总结,但是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还是将品茶的气氛不断升温,分享的喜悦也达到了最高潮。
8点钟准时开始第一泡茶霍山黄芽,喝到最后的岩茶已经凌晨,大家都已是饥肠辘辘而归。北京站大部分茶友平时喝岩茶、普洱居多。绿茶红茶只做偶尔点缀。台茶、黄茶品尝更少。所以对茶的认识难免主观。
总体感觉恰巧如品尝顺序1~4款茶感觉出色,5~7款茶苦涩偏重,8~9款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惊喜。值得推荐的是“天台山云雾”,这泡的投茶量偏大,采用80℃水上投法入茶,坐杯时间稍长,第一泡入口有尖锐的苦感,但瞬间即化,快得有人没觉出苦味,杯香持久,很是奇妙!有位在座的茶友评说像一下子冲进了清晨薄雾之森林。
虽然众口难调却也是众乐难得,尽管大家对每道茶的认知与偏好都不尽相同,但是好友品茶斗茶的乐趣则给大家带来了非比寻常的一天。
细致的长沙站
主持:茗仙
茶会的时间有限,一晚上喝不完所有的茶品,到这一站有13种茶。大家决定从淡到浓选择平时接触机会少的茶先喝。它们分别是:1、霍山黄芽2、六安瓜片3、台茶金萱4、石桌乌龙5、慧苑水仙6、北京老肖的水仙。
或许是因为此站品茶的多为女性,天生的细致与敏感,让她们对此番品茶有着不同的体悟。结合了之前几站的分享心得。挑选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茶品,缓缓注水。细细品尝……
第一款就是大家都没有接触过的霍山黄芽。我国的黄茶品种本来就不多,因为工艺比绿茶复杂,还要冒闷黄发酵不成功的危险,所以基本上没有茶农愿意做黄茶,工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这款黄芽外形不错,一芽两叶如雀舌,匀整成朵,色泽黄绿鲜明,毫光隐现。干香低沉不显,但是开汤后却觉得香气比较杂,有轻微馊味。茶汤也比较单薄平淡,没有找到黄茶应有的醇爽感觉。接着试喝六安瓜片,学生郭双自告奋勇当了主泡。茶的品质还不错,醇厚回甘。可惜小郭不熟悉茶性,泡得过重了些。
之后的几款台湾茶,金萱味道还是比较正,但是跟大家以前喝过的海拔800米的金萱相比还是有些不如。后一款石桌乌龙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它的香气——可以闻得到的清甜。在几泡台湾乌龙茶里,这泡是茶友们最喜欢的。颗粒紧结重实,油润有光泽,茶汤也蜜绿清澈,口感果然甜润,只可惜作为乌龙茶来说,茶韵还不够悠长。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清甜蜜香通常在红茶中出现,出现在本该以花果香见长的乌龙茶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席间大家讨论了关于什么是好茶,茗仙认为仅从普通茶客品饮的角度来看,只要自己喜欢,喝得舒服,又对自己身体无碍的茶,就是好茶。绝对的好茶,追求起来是没有止境的。
接着茶友们又泡了慧苑水仙。这款茶岩韵很足,高火,也许是老茶客喜欢的,但是茗仙就觉得有些过了,可以感觉到焦味,条索不够肥壮。香气在三泡后开始转兰香,而且挂杯时间久,茶汤比较霸气,涩后有回甘。此茶的“岩骨花香”不错,可是水仙宽厚的水路特点不够明显。整体感觉茶的山场不错,但是工艺还可以更好。为了对比找感觉,接着泡了北京老肖的水仙。这泡茶外形条索粗壮匀整,火香没有上一款高,冲泡后的香气却也没有那么多层次变化,花香不显,火香稍杂。水路倒是相对宽、厚、滑,但明显岩韵不够。
玩转的成都站
主持:摩尼珠
巴蜀是茶的发源地,这里的人对茶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随着茶盒的流传,盒子里的茶品也越来越丰富。由于每站茶盒停留的时间有限,也给每一站的茶友多了一个纠结的理由:既想着把每一道茶都拼上一遍。又担心茶喝多了串了味儿,浪费了好东西。
本次成都站的摩尼珠则一改前几站的品鉴分享方式,在品茶之余玩转起了摄影。大家左拍右拍上拍下拍,愣是把一次品鉴会玩成了茶的行为艺术。
成都站的第一次茶会,摩尼珠选择了4款茶:1、金营2、奇兰香大红袍3、水仙4、太平猴魁。
金萱在醒茶时清香味淡,茶汤呈蜜绿色,但奶香味不足,第一泡过后,香气衰减,可能是过水时间过快。第三泡加长约1/4的时间,仍不得,最后大家一致建议后面几站考虑温水醒,过水时间迅速。
奇兰香大红袍是大家评价最佳的,都不由得感慨武夷茶叶之优。将茶叶投放在盖碗中,合盖轻摇,揭盖,香气扑鼻。第一泡,随水注下,即闻馥郁香气,胜似兰花,入口茶汤浓醇;第二泡,茶汤金黄清澈,叶底黄亮,味甘以舌两边发散出,杯底留清香甜味;第三泡,在大家提议下,浓泡饮之,仍不见苦涩,茶汤后味更带香甜。
此番品茶汇聚了几位摄影的发烧友,一番品鉴之后,大家忍不住拿起相机对茶品和茶席拍摄了起来。都想把这难得的茶缘以这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来,茶会举行到中途,已经不是在单纯品茶了,完全变成了摄影爱好者俱乐部,十多平方米的小店里面洋溢着茶香和大家的感动。茶静人喧且自在,却别有洞天,自乐乐人。
潘多拉茶盒到过的城市的茶友们都感慨地说,没想到坐在家门口就可以同时喝到那么多来自不同茶产地且各具地方特点的茶品,尽管不一定都是顶级茶品,却也让每一位茶友学到了许多知识,了解到了其他茶友的选茶标准。茶盒依旧在流浪,让我们一起期待它的下一站奇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