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建模探究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建模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类比迁移,运用数学模型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分析事实,并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和探究能力。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一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模型——建立模型——得出结论”,以问题的探究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大胆质疑、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从而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刻,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笔者以“二次函数图像中线段和差最值的存在性问题”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实践性的思考与总结,谈谈教学设计中的深度学习应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教学设计在建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建模学习是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请同行指正。
  学习目标要求 本课内容为九年级数学复习课“二次函数图像中线段和差最值的存在性问题”,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体会函数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探究发现几何中线段和差最值的转化与建模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二次函数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
  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几何直观、运算与推理能力,建构知识,生成能力,迁移方法。
  教学活动1 探究下列问题,画出对应的几何模型
  问题1 抛物线y=2x2-12x+16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顶点为D。点P是该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要使得△PAC的周长最小,求点P坐标。
  解析:如图1,连接BC,交直线x=3于点P,根据对称性有PA=PB,求出直线BC的表达式为y=-4x+16,∴点P(3,4)。
  【设计意图】找出点A关于直线x=3的对称点B,连接CB,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揭示此类求线段和最小值题目的本质特征,为学生解决后续问题铺设台阶,有效提升学生识图建模能力。
  二、变式探究
  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变换其非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在动态变化的情境中强化对本质特征的理解,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动态的情境中,理解数学模型的价值,探究真问题,拓展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活动2 梳理数学模型,寻求问题1和变式问题的内在联系
  变式1 抛物线y=2x2-12x+16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顶点为D。抛物线上有一点E,E的横坐标为5,点F(m,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当FC+EF的值最小时,求m的值。
  解析:如图2,作点[E]关于[x]轴的对称点[E],连接[CE]交[x]轴于点[F],求得直线[CE]的表达式为y=[-225x+16],∴[F(4011,0)]。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FC+EF=FC+EF=CE],此时[FC+EF]的值最小,[m=4011]。
  变式2 抛物线y=2x2-12x+16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顶点为[D],点[G(0,n)]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求线段[GD]与[GA]中较长的线段减去较短的线段的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并求出相应的[n]的值。
  解析:如图3,当[A]、[G]、[D]三点共线时,[GD-GA=AD],求得直线[AD]的表达式为[y=-2x+4],此时[G(0, 4)],∴[n=4]。当[GD][-GA=0],即[GD=GA]时,[GD-GA]有最小值为[0]。此时[AD]的垂直平分线[GE]的表达式为[y=12x-94],[G(0,-94)],∴[n=-94]。
  变式3 抛物线y=2x2-12x+16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顶点为[D],[K]是[OC]中点。一个动点[Q]从[K]点出发,先经过[x]轴上的[M]点,再经过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N],然后返回到[C],如果动点[Q]走过的路程最短,请找出点[M]、[N]位置,并求出最短路程。
  解析:如图4, 根据对称性分别找出点[K]、点[C]的对称点[K]、[C],再连接[KC],分别交[x]轴于点[M],交直线[x=3]于点[N],动点[Q]的最短路程为[S=KM+MN+CN=KM+MN+CN],∴[S=KC]。可求出[C(6, 16)],[K(0, -8)],∴最短路程[S=617]。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及变式,强化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识、积累。学生通过寻找对称点,求解线段和、差最值问题,掌握方法与策略,再通过变式训练,便真正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学生经历化繁为简、转难为易的深度思考,学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新结论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雏形初现。
  三、拓展提升
  設计思维清晰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求解方法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通过对比上述建模解题的方法,积累经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真正将其内化,实现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教学活动3 体验建构过程,挑战新问题
  问题2 如图5,已知一条直线与抛物线[y=14x2]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B]的横坐标分别是[-2]、[8]。
  (1)求这条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2)如图6,设直线[AB]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D]、[E],[F]为[OD]的中点,将线段[OF]顺时针旋转得到[OF],旋转角[α(0°<α<90°)],连接[DF],[EF],求[DF+13EF]的最小值。
  解析:(1)求出点A、B的坐标为点[A(-2,1)],[B(8,16)],直线[AB]的表达式为[y=32x+4]。
  (2)取[G(0,49)],连接[FG]。由(1)易得出[D(-83,0)],[E(0,4)],[F(-43,0)],∴[OFOG=OEOF]。又[∠FOG=∠EOF],∴△[OFG]∽[ΔOEF],有[FG=13EF],当[D]、[F]、[G]三点共线时,[DF+13EF]的值最小,[DG=(83)2+(49)2=4937]。   【设计意图】拓展深化一类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明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体验利用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手段,巧妙转化线段[13EF]的长度,类比迁移,优化求解线段和最小值的方法。学生经历建模转化的过程,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
  四、延伸升华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深入思考问题本质,让深层次思考成为建模探究的必然之需。
  教学活动4 理解模型,感悟思想
  问题3 如图7,已知一次函数[y=x+3]的图像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抛物线[y=-x2+bx+c]过[A]、[B]两点,且与[x]轴交于另一点[C]。
  (1)求[b]、[c]的值;
  (2)如图7,点[D]为[AC]的中点,点[E]在线段[BD]上,且[BE=2ED],连接[CE]并延长交抛物线于点[M],求点[M]的坐标;
  (3)将直线[AB]绕着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5°]后交[y]轴于点[G],连接[CG],如图8,[P]为△[AOG]内一点,连接[PA]、[PC]、[PG],分别以[AP]、[AG]为边在它们的左侧作等边三角形[APR]、等边三角形[AGQ],连接[QR]。
  ① 求证:[PG=RQ];
  ② 求[PA+PC+PG]最小值。
  解析:(1)[b=-2],[c=3];(2)直线[CE]的表达式为[y=-35x+35],∴[M(-125, 5125)];(3)连接[CQ],[PA+PC+PG=PC+PR+QR≥CQ],∴当[C]、[P]、[R]、[Q]四点共线时,[PA+PC+PG]有最小值。求得[Q(-6,32)],[CQ=PA+PC+PG=219]。
  【设计意图】问题3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空间,从绕旋的角度发现△PAG≌[△RAQ],将问题2的解法自然迁移至此,类比探究方法,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思维训练指向核心问题。
  五、教后反思
  1.建模构造,积累策略。
  合作式建模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本课例以一个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師设置的变式问题的引导下,建构基本几何模型,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实践活动主动地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与态度的目的。
  2.分解模型,正向迁移。
  将要解决的问题抽象分解出基本模型,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破题,如何分享解题思路,有几种解题方法,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题目的易错点在哪里等。在分解模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深入思考,充分打开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学生的思维充分碰撞,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创新意识、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知识网络得到有效建构,学会思考、表达、耐心倾听,处理信息和反思评价的能力得到提高,思考也向纵深发展。
  3.强化意识,提升素养。
  倡导独立思考后的小组合作,采用“完整经历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积累二次函数背景下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的学习经验,能强化学生的模型意识。在建模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将数学模型内化,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促进模型思想的渗透。
  “学的真谛在于悟”,通过变式拓展问题,解析数学模型,深度学习,解决真问题,揭示线段和差的最值求法的内在规律。问题情境变化了,但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变化。学生在发现、辨析、反思中领悟数学模型的认知策略,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为解决当前学生写作素材老套、表达虚假感情的问题,教师应关注写作内容知识提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进行日常观察训练,激发学生兴趣;及时梳理素材,交流反思,丰富写作内容知识积累。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内容知识 观察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结构包括写作内容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写作策略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指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能;“写作策略知识”
期刊
摘要  针对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教材处理保守拘谨、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等问题,以初中化学“溶液”单元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教学为例,阐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经验到实证、从单一到综合等教材处理策略以及教法改进建议。  关键词  化学概念 教材 溶液 结晶 溶质质量分数  化学概念是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化学概念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他们化学观念的形
期刊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有“守正”的定力,又要有“出新”的思维和“变革”的勇气,要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契机,巧妙地进行设计,以达成育人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共情 融合  “回归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是时代对教育的应然要求,“人的完整与完整的人、人的幸福与幸福的人,人的未来与未来的人”是教育的應有追求,“立德树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
期刊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起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简而言之,数学建模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活动中需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锐角三角函数的单元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建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基础知识的了然于心是建模的前提,首
期刊
【设计理念】  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设计指归是:在掌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上)第五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相关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现场写作,当堂升格,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达成学习目标。具体分三步走:凸显写作指导部分的“陈述性知识”,重点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整合本单元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实践提供“程序性知识”;运用评价量表,评判星级,同伴互助,达成本课
期刊
摘要  在作文教学中,针对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梯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运用“聚合性微型写作”“多文体写作”及“主题层进式写作”方式,辅以积极有趣的评价,从而消弭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梯度设计 聚合性微型写作 多文体写作 主题层进式写作  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他们的写作基础也相对较弱。而有些语文教师要么通过机械的“写
期刊
摘要  针对写作教学中的“不作为”现象,以七、八年级写景教学为例,整合开发写景单元,将写作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同时,设立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开展层次丰富的梯度教学,切实解决学生写作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  写作 写景教学 梯度意识  统编语文教材对写作单元的重塑、构建,让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作为”现象。一是写作教学流于表面,学生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写作知识和
期刊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初级中学建校5年多来,着力推进“自主自律式”的教育方式,实施“做最好的自己,摘闪耀的星星”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性评价,具体拟定了文明礼仪、守纪规范、言行诚信、安全卫生、学习进步、阳光体育等六方面的“摘星”标准,通过星级目标预设与达成效果的民主、公开、透明评比,激励学生人格自尊、行为自律、班务自理,形成了自主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主成长的良好教育氛围,引导不同层次的学
期刊
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直接影响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同伴悦读是通过师生、家庭、同学共读的方式,由阅读到悦读,进行问学切磋、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从而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同伴 课外阅读 提升策略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让孩子爱读书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然而,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生态不容乐观,家庭普遍缺少阅读氛围,注重应试的
期刊
摘要  名著阅读教学要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生生共读、师生共读、家校共讀这三条路径开展共读,从感知阅读、理解阅读、探索阅读、审美阅读四个梯度分级推进,达成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主动阅读的愿景。  关键词  三线 四梯度 悦读  名著阅读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经典阅读中满足探究世界、探究人生的好奇心,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终身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