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教材处理及教法改进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wa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教材处理保守拘谨、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等问题,以初中化学“溶液”单元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教学为例,阐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经验到实证、从单一到综合等教材处理策略以及教法改进建议。
  关键词
  化学概念 教材 溶液 结晶 溶质质量分数
  化学概念是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化学概念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他们化学观念的形成、学科思维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依然有一些教师不能站在上述高度去审视自身的教学,教材处理保守拘谨,教学方式陈旧单一,有些学校甚至还存在教师抱着教材“讲”概念、学生对着教材“背”概念的现象。为此,笔者在概念教学的教材处理及教法改进上做了一些探索,现以初中化学“溶液”单元中几个概念的教学为例谈一谈个人体会。
  一、从宏观走向微观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体现了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认识视角和思维方式,是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虽然“溶液”单元的教学为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较多的素材,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思路不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种版本教材的融合和教学方式的出新。
  对于“溶液”,人教版教材是从宏观角度去定义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使用人教版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沪教版等教材中的定义视角及分析思路,结合蔗糖、氯化钠等物质的构成情況,引领学生分析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启发他们从微观的视角再建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溶解的内涵和溶液的组成等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溶解:①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②如果A放入B中能得到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A能溶解于B,否则,A不溶解于B。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①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向另一种物质中分散的过程;②将A放入B中,若A能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向B中分散,则A溶解于B,否则,A不溶解于B。
  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分子(离子)、溶剂的分子以及水合分子(离子)。沪教版教材里没有涉及物质溶解中的水合过程,使用该版本教材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加以处理。
  显然,从宏观走向微观,实现两种认识视角的对接和打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溶液、溶液组成、溶解等核心概念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多重表征能力,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形成,为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从定性走向定量
  从定性走向定量既是视角的转换,也是认识的进阶。对于溶液的宏观组成从定性(溶质、溶剂)走向定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溶解能力的描述从定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走向定量(溶解度)等教学素材,教师的认识是清晰的,教材处理起来较为得心应手。不过,对于下列教学素材,许多教师关注不够、挖掘不够。
  如,从微观的角度可以对酒精溶液的组成做定性描述:酒精分子,水分子,水合酒精分子。也可以做定量描述并设问: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已知酒精溶液中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3,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微观层面的酒精和水的分子个数比1:3,学生能推出宏观层面的酒精和水的质量比为46:54,进而得出酒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6%。
  又如,对结晶的概念,几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去建立的,那能不能在定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一番定量分析呢?对此,笔者做了探索性尝试: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现从20℃的氯化钠溶液A(含水110g、氯化钠36g)中恒温蒸发10g水得到溶液B,再从溶液B中恒温蒸发10g水得到溶液C,试分析A→B以及B→C的变化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见图1,其中,“-”表示不变,“↑”表示增大,“↓”表示减小,下同)。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现将70℃的硝酸钾溶液A(含水100g、硝酸钾110g)降温至60℃得到溶液B,再将溶液B从60℃降温至20℃得到溶液C,试分析A→B以及B→C的变化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见图2)。



  教学实践表明,从定量的角度去建立蒸发结晶、降温结晶的概念,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固体溶解度内涵的理解,真正厘清溶液变化过程中多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原因,厘清结晶方式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程度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从经验走向实证
  从探究问题方式多样性的角度看,经验和实证并没有高低之分;从化学学科的特点看,实证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从学科素养的角度看,实证事关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很有必要通过一些小实验的增设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以及实证实验的设计能力。
  溶液“均一性”的认识是溶液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十多年前,笔者在省级赛课中采用的是经验法:打开可乐饮料的封口,美美地喝上一口、两口、三口,你会觉得每一口都一样的爽、一样的甜……如今的教学,如果还是采用这种“经验法”就显得有些过时了,因而可以考虑在实证方面做点小文章。如,用密度计放在溶液中的不同部位测定溶液的密度;用电导率传感仪在溶液中的不同部位测定溶液的电导率等。实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均一性:溶液各处性质相同,溶质微粒分散均匀。   溶质概念建立之后,教师通常会抛出一个深化认识的问题:将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一种无色溶液,该溶液中的溶质是镁、溶剂是稀盐酸,对吗?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教师运用的是“经验法”,也就是用学过的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知识去解释:镁和稀盐酸反应后的产物是氯化镁和氢气,氢气从溶液中逸出,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有一位年轻教师跳出了“经验法”的束缚,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加了一个小小的对比实验: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盐酸试样和所得溶液试样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前者没有固体物质留下,后者有白色固体出现。这样的实证小实验,平实之中出神奇,让人耳目一新。
  饱和溶液概念中的“对应性”是指:不能溶解某一种溶质,该溶液就称之为这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述“对应性”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实证的方式去实现: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发现溶液的颜色变成淡淡的紫红。
  四、从单一走向综合
  也许是概念理解难度不大、教学素材不够丰富的缘故,在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中,教师教授过程简略、方法单一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打通章节壁垒、感悟知识生长的载体,教师要利用这一载体丰富教学方式。
  利用概念建立之初的情境创设,加强溶质质量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生理盐水瓶的标签上有0.9%的字样,泳池中的硫酸铜含量不能超过0.0001%,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也就明白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意义。
  利用概念的理解内化,从以下两个方面打通章节壁垒,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生长。
  一是把溶质质量分数与以前学过的几种分数进行对比。溶质质量分数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海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等四种分数中的哪个分数最为类似?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气态单质在气态混合物中的体积占比,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占比,海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占比,而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占比。学生通过甄别,很快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和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最类似。
  二是把溶质质量分数与以前学过的比值进行对比。溶质质量分数的实质也是个比值,这一比值和原先学过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比有什么不同?一是比向不同,溶质质量分数是“竖向”的比,另外三种比都是“横向”的比;二是溶质质量分数是局部与整体的比,另外三种比都是局部与局部的比;三是溶质质量分数是用百分比表示,另外三种比都是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此外,还可以利用概念的拓展运用,将宏观、微观打通,让定性、定量对接。具体做法见上文第二部分有关酒精溶液的组成认识。
  通过“溶液”单元中几个核心概念教学情况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概念教学中教材处理以及教法改进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概念教学才能寻得突破,化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搖篮。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快速扩容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研究”(编号:D/2016/02/331)、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卓越课堂的研究”(编号:16121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议论文是用来阐明作者见解的,“讲理”是重中之重。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讲究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更追求就事论理,以理服人。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学会做点分析”,设计初衷是:学生能围绕“在理”的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进行“入理”的分析,将观点和论据紧密联结,用合理的论证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课堂实录】  一、七嘴八舌找问题  师:同学们,班级将举行一次辩论会,辩题为:“常
期刊
虽然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石,但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数学思维,培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和载体,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和优化。下面笔者以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矩形、菱形、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阐述问题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一、教学实录与分析  1.基于情境
期刊
【设计理念】  诗词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其次要让学生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古诗文;最后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李煜的《相见欢》虽然篇幅较短,但由于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加之这一类诗词学生读得较少,难以理解词中通过意象描绘所表现的情感,因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图片、音乐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初中英语教学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
期刊
江苏省太仓市朱建良名师工作室由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朱建良领衔主持。工作室现有成员5人,来自太仓市不同学校。  朱建良名师工作室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日常研究课题,以“初中数学合作建模促进深度学习方式改进的研究”作为突破口,形成了“问题为引领、探究为主线、发展为目标”的教学主张,优化数学教学方法,致力于解题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策略路径。
期刊
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是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现在很多初中生热衷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但一些流行音乐往往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应有的审美价值。因此,笔者在一次区优质课评比中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学习形式不同的两首《茉莉花》的过程中,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设定
期刊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是循序渐进,其目标指向就不能各自为政。就目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然而,课程标准的指向毕竟比较抽象,所以,更应该以深得课程标准精髓的教材体系为纲。相对于课改以来的各套教材,统编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较为精确,可以这么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应该甚至必须以统编教材为纲。  统编初中语文教
期刊
编者按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了“2020年度江苏省初中学校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活动组委会共收到全省各地200余所初中学校的参评材料,最终45所学校的教育评价改革案例入选“初中教育评价改革最佳案例”,48所学校的案
期刊
阅读素养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故事类读物《多维阅读》中的文本体裁丰富,有传记、说明文、小说、议论文等,内容由浅入深,联系生活,适合用于开展阅读教学。笔者以其中的一篇文章“Lucky Survivor”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语篇分析  “Lucky Survivor” 选自《多维阅读》第17级,讲述了两个人遭到野生动物袭击的故事。David误入咸水鳄的领地,为了
期刊
摘要  为解决当前学生写作素材老套、表达虚假感情的问题,教师应关注写作内容知识提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进行日常观察训练,激发学生兴趣;及时梳理素材,交流反思,丰富写作内容知识积累。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内容知识 观察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结构包括写作内容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写作策略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指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能;“写作策略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