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 叙述真实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h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解决当前学生写作素材老套、表达虚假感情的问题,教师应关注写作内容知识提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进行日常观察训练,激发学生兴趣;及时梳理素材,交流反思,丰富写作内容知识积累。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内容知识 观察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结构包括写作内容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写作策略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指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能;“写作策略知识”指写作中的审题、构思、选材、剪裁、组织和修改等;“写作内容知识”即写作的素材,它决定学生是否有东西可写,关注的是学生写什么。由于“写作内容知识”需要写作者通过日积月累获得,无法凭借一时的“讲解”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大量时间用在另两类上,而对“写作内容知识”基本不讲解。缺少有效的过程性指导,学生写作内容知识的来源往往是篇篇“优作”,本本“文选”,用模仿、搬运代替观察、积累,素材的老套、虚假导致作文中描写空洞、情感浮夸。如何指导学生叙述真实,抒发真情,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教师有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和过程性的实践,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从生活中汲取和丰富写作素材的能力,从而获得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品范例,学习观察生活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存在“四不”现象——看不到、看不细、看不全、看不透。他们对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熟视无睹,认为普通平凡的日常完全没有值得观察、记叙的事情,面对观察任务往往笼统概括,泛泛而谈,或者只关注较突出的特点,而忽视细节。同时,因为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和阅历,不能理解事件背后的深意和感情,不能将外物与内心情感进行连接,因而无法产生“共情”。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寻找优秀的、合适的范例,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正确认识观察生活的意义,积累观察的方法。
  1. 概括故事,明了意义。
  以统编语文七年级教材为例,《散步》一文讲述了祖孙三代人初春时田野散步的事情;《咏雪》描绘了大家庭在寒冬聚会咏雪的其乐融融的场景;《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记述了与奥沙利文老师相伴生活、学习的日常时光。这些课文都通过叙述生活中普通、平常的事件,塑造生动、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抒发深刻感悟,表达真挚情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梳理情节、复述事件、概括故事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课文、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的普通事也有记述的意义,也可以引发深入思考,表达情感。
  2.品味字句,学习观察。
  听、说、读、写是互相融合的,教学中要有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意识。精当词句之所以能够出现在作者笔下,是因为事件场景首先进入了作者的眼睛。文质兼美的阅读教学文本,景美情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教学中,教师紧抓关键点,通过诵读、替换、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与作者共情。学生通过字词赏析,积累观察人、事、物的方法。
  比如朱自清《春》一文,作者以丰富的感官描写呈现了草、花、风、雨等在春到来时各自不同的特点,彼此又相互融合,呈现了春的盎然生机与美丽。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感官朗读法,让学生动用不同感官观察景物,加深对景物的认识和理解。再如《秋天的怀念》中,“悄悄地躲”“扑过来抓”“挡在窗前”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身患重病的母亲对生病瘫痪的儿子的关切和珍爱。这些动作可以在课堂中模拟、再现,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点滴生活中亦有深意,观察需抓住细节。
  欲晓观察事,需要好范例。可作为观察生活范例的文本不胜枚举,在阅读教学或者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情,基于学生已有的观察能力,针对需要解决的观察问题进行精准指导。
  二、用活动,练习观察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的丰富和观察活动的实践是并行双线,用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用知识弥补活动的不足。观察活动的设计不是想当然,不能随意而定。“观察”并不是人对外在世界的机械反应,它有着强烈的目的性。观察任务的目的越是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应就越完整。由此,要改变学生“熟视无睹”的观察现状,除了借助范例明确方向、积累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目的性明确的观察练习活动。在观察练习活动中,内化理论知识,运用理论学会实践。
  1.设定情境,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观察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段,在课堂中呈现更多的生活场景;发掘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暂时离开语文课本,跳出課堂,走出教室。在观察实践练习之初,教师需要开动脑筋,设定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他们想观察、乐于观察。
  基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抓住人物特点),我设计了一次观察活动:在体育大课间,观察督促训练的班主任,揣摩班主任的心理活动。我向学生说明细化观察练习的具体要求和流程:通过对观察对象外在行为和举止的观察,揣摩其心理活动和情感;不能“走后门”偷偷询问观察对象,不能让班主任知道自己被观察;观察练习的最后,会请班主任揭晓“答案”。
  此项观察活动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因为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在学生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观察活动的地点离开了传统课堂,学生兴味盎然。大课间集体跑步的这十几分钟的“段时间”,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观察时间,又有观察的自由度。任务一经布置,学生们就跃跃欲试,为了做出尽量准确的判断,力求抓住一切“蛛丝马迹”。学生的观察记录精彩纷呈,为了准确地揣摩出教师的心理活动,他们不但关注了语言、动作,还留意到班主任的手臂、眼神、嘴角等细微之处。在班主任揭晓“答案”后,“获胜”学生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也是让所有学生乐于倾听、欣然接受的一种观察方法指导。   2.主旨既定,自主观察。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由赏析字词到感悟情感、挖掘主旨。在观察练习中,将流程反向进行,先明确一个统一的情感主旨,让学生在观察练习中自由选择观察对象,所观察的事情、场景、人物等能够体现指定的主旨情感,强调“小而新”。由此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点滴,思考小事背后的深情。
  我布置的一项练习是观察积累能够体现浓厚亲情的场景。学生们的观察对象多样,时间跨度大:有调皮玩耍的弟弟在看到哥哥放学后,不经意的一句“炒饭给你放在冰箱了”;有矮矮胖胖的老妈接“我”放学时,用力踮起双脚的瞬间;有总是对“我”话很少的老爸,却永远在冬天第一个去卫生间洗澡;有荤菜永远会出现在“我”面前的吃饭时光……
  生活中熟悉的家人、平凡的家长里短,在学生的自由观察中被关注、观察、记录。以此类推,教师还可以设定关于“友情”“师生”“成长”“生态”等一系列观察练习,让学生由“看不到”转变为“看得到”。
  三、巧梳理,完善观察所得
  学生的观察生活所得就像朴实无华的食材,既需要妥善保存,也需要初步加工。加工素材,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观察所得细节的重演和记忆,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在写作中可以更快捷有效地运用积累的写作内容知识。
  1.交流反思,弥补缺漏。
  观察之后的交流反思,就像对弈后的复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理论,进行下一次观察实践。交流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要适时地进行关于观察角度、方法、顺序、对象的沟通;观察活动结束后,展示优秀记录,推荐学生进行观察经验的讲解。观察习惯的养成、观察方法的掌握、观察能力的提升,量变到质变,都是螺旋式上升的。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观察所得的记录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增加写作内容知识的积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观察活动,都必须做好观察记录,并做好整理和保存。观察内容的记录应力求方便简洁,一目了然。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如人物、植物、事件,可以设计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格的设计和使用。同时,观察记录也应做到“有活动,有检查”。教师及时进行批阅,可以了解学情,为下一阶段的指导设计做好准备。
  2.取舍运用,促进理解。
  在学生观察有所得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根据近期观察练习,选择浅显的、适当的题目进行片段写作练习,进行写作内容知识的初步加工,打通观察记录到写作素材的关节。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实践第一题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描述季节改变带来的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我在完成该单元阅读文本教学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对校园花圃的集体观察活动。基于学生的观察笔记和学情,我将作文实践第一题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以“走近新校园的花圃……”开篇;依据自己在校园花圃的观察记录,描写1~2处观察得最仔细、最能体现初秋特点的景物;100字左右。一位学生完成的片段如下:
  “走近新校园的花圃,我就看到了枫树。这棵枫树比我高一个头,它的树干因为叶片的茂盛,不太看得到。我蹲下去,深褐色的干凹凸不平。风来,树叶微微作响,只有我手掌一半大的枫叶也像一个个小手,是在向我要糖果吗?还是初秋,葉片还泛着绿色,一些的边缘染上了些许红。”
  这段写景文字作为一个“半成品”,在后来的写作中被小作者灵活地用作表明事件发生时间的片段,寄托了自己内心的感情。统编教材单元作文训练的题目具有层次性,与单元阅读教学内容相契合。这道题是依据观察所得进行片段写作的很好选择,教师还可以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学习对观察所得进行取舍等。
  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写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因为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他也曾鼓励广大青少年要写自己知道的最亲切的事。“现成的材料”“亲切的事情”就在学生的生活中,与其一味地批评学生作文“假、大、空”,不如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主动观察,乐于写作,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是中考复习专题中的折叠问题,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形式,揭示了“借助图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阐明了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基本性质,分享了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信息化培养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生活中许多实践活动与数学有关。譬如,图形的折叠就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将以矩形的折叠
期刊
【设计理念】  议论文是用来阐明作者见解的,“讲理”是重中之重。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讲究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更追求就事论理,以理服人。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学会做点分析”,设计初衷是:学生能围绕“在理”的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进行“入理”的分析,将观点和论据紧密联结,用合理的论证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课堂实录】  一、七嘴八舌找问题  师:同学们,班级将举行一次辩论会,辩题为:“常
期刊
虽然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石,但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数学思维,培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和载体,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和优化。下面笔者以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矩形、菱形、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阐述问题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一、教学实录与分析  1.基于情境
期刊
【设计理念】  诗词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其次要让学生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古诗文;最后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李煜的《相见欢》虽然篇幅较短,但由于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加之这一类诗词学生读得较少,难以理解词中通过意象描绘所表现的情感,因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图片、音乐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初中英语教学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
期刊
江苏省太仓市朱建良名师工作室由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朱建良领衔主持。工作室现有成员5人,来自太仓市不同学校。  朱建良名师工作室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日常研究课题,以“初中数学合作建模促进深度学习方式改进的研究”作为突破口,形成了“问题为引领、探究为主线、发展为目标”的教学主张,优化数学教学方法,致力于解题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策略路径。
期刊
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是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现在很多初中生热衷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但一些流行音乐往往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应有的审美价值。因此,笔者在一次区优质课评比中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学习形式不同的两首《茉莉花》的过程中,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设定
期刊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是循序渐进,其目标指向就不能各自为政。就目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然而,课程标准的指向毕竟比较抽象,所以,更应该以深得课程标准精髓的教材体系为纲。相对于课改以来的各套教材,统编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较为精确,可以这么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应该甚至必须以统编教材为纲。  统编初中语文教
期刊
编者按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了“2020年度江苏省初中学校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活动组委会共收到全省各地200余所初中学校的参评材料,最终45所学校的教育评价改革案例入选“初中教育评价改革最佳案例”,48所学校的案
期刊
阅读素养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故事类读物《多维阅读》中的文本体裁丰富,有传记、说明文、小说、议论文等,内容由浅入深,联系生活,适合用于开展阅读教学。笔者以其中的一篇文章“Lucky Survivor”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语篇分析  “Lucky Survivor” 选自《多维阅读》第17级,讲述了两个人遭到野生动物袭击的故事。David误入咸水鳄的领地,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