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要准备一堂精彩、生动而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课程实属不易。当前,许多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传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采取填鸭式的方法。但该方法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违背,学生不能自主去探寻数学乐趣,而是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进而能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本文研究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就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和学习情境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通常这种情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创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不受拘束的创新思维,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加以引导,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教师的鼓励启发,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四年级教学“观察物体”时,安排学生在课前准备好5个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在授课时,让学生亲自在讲台上把这5个正方体分别摆出不同的形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摆放,观察,并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5个正方体进行反复演示,得到图形。同时,学生也可自己拼摆图形,并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绘制出来,供其他学生思考。
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将具体的事物进行数学思维的抽象,找到数学规律和内在联系。正方体实物的准备和演示是为了方便在思维上进行抽象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有形是为无形。
探究式学习情境的创建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在创建的学习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想象充分进行图形的摆放思考。通过学习情境的创建,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动脑思考,多让学生动口表达。只有参与到其中,学生才能主动存储和提取信息,这些信息对大脑形成刺激,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自主参与性
教学工作的比较高的境界是“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是困扰当前探究式教学的难点。而要解决这一难点,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自主参与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激励,通过激励和表扬的方式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创建让学生在面对难题时能凭此勇于探索,敢于挑战,进而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21×45+79×75”这种类型基础上,教师又写出了如“16×45+26×45+58×45”、“45+99×45”、“45×48+45×82-30×45”等类型的深化习题,学生通过之前积累的解题经验,通过观察,发现和之前教过的“a×c+b×c”类型有点相同,但细细看来,又有差别,感觉到无处下手。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敢于尝试,大胆下手。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自信心得到提升,发现该提醒是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些题目都是反用这一类型的变式题。
借助教师的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的主动参与,学生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并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进而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自信心,自主参与性的提升,可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只需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就可以了。
三、注重教学效果反馈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要注重效果的反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参与的活跃度和注意力情况决定是否需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信息的反馈和其他教师的建议梳理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非常有利。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修订和改进,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评性和独创性等特征。基于数学问题的探究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归纳思维的方式和特点,学会从复杂的数学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亲身经历创造性活动的真实过程,体验创造激情。
由于探究式教学方式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其策略的实施因课程、因学生而异,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品质。
窗体底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进而能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本文研究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就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和学习情境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通常这种情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创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不受拘束的创新思维,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加以引导,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教师的鼓励启发,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四年级教学“观察物体”时,安排学生在课前准备好5个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在授课时,让学生亲自在讲台上把这5个正方体分别摆出不同的形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摆放,观察,并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5个正方体进行反复演示,得到图形。同时,学生也可自己拼摆图形,并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绘制出来,供其他学生思考。
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将具体的事物进行数学思维的抽象,找到数学规律和内在联系。正方体实物的准备和演示是为了方便在思维上进行抽象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有形是为无形。
探究式学习情境的创建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在创建的学习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想象充分进行图形的摆放思考。通过学习情境的创建,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动脑思考,多让学生动口表达。只有参与到其中,学生才能主动存储和提取信息,这些信息对大脑形成刺激,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自主参与性
教学工作的比较高的境界是“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是困扰当前探究式教学的难点。而要解决这一难点,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自主参与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激励,通过激励和表扬的方式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创建让学生在面对难题时能凭此勇于探索,敢于挑战,进而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21×45+79×75”这种类型基础上,教师又写出了如“16×45+26×45+58×45”、“45+99×45”、“45×48+45×82-30×45”等类型的深化习题,学生通过之前积累的解题经验,通过观察,发现和之前教过的“a×c+b×c”类型有点相同,但细细看来,又有差别,感觉到无处下手。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敢于尝试,大胆下手。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自信心得到提升,发现该提醒是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些题目都是反用这一类型的变式题。
借助教师的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的主动参与,学生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并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进而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自信心,自主参与性的提升,可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只需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就可以了。
三、注重教学效果反馈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要注重效果的反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参与的活跃度和注意力情况决定是否需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信息的反馈和其他教师的建议梳理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非常有利。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修订和改进,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评性和独创性等特征。基于数学问题的探究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归纳思维的方式和特点,学会从复杂的数学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亲身经历创造性活动的真实过程,体验创造激情。
由于探究式教学方式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其策略的实施因课程、因学生而异,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品质。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