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论课上的课堂反转要紧密结合学生特点来设置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通过制度设置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进来,避免搭便车;细化评分让学生把握方向有的放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概论课中的课堂反转实施方案。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堂反转”
纵观大学里所有课程,思政课大概是老师们公认的“最难讲”的课程。而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礎”、“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等几门思政课程中,“概论课”又以政治理论性强、内容多、课时比重大等原因成为高校课程中学生抬头率最低的“重灾区”。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许多老师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这其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课堂反转,即老师限定一些主题,由学生参阅教材、书本或网络信息加以丰富并在课堂上宣讲展示。
一、主题设置——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众所周知,概论课是一门以近现代大量历史事件为载体、政治理论性极强的课程,而历史和政治,也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极其不擅长的领域,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觉得这门课程与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教师拿学分“威逼利诱”,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致去竭尽全力、认真地完成一次反转实训。那么,如何拟定实训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章为例。这部分内容偏重历史、偏重理论,原本就不好理解。如果出题为“三反五反”,那么对这部分历史不了解的同学则会觉得无从下手,即便是从网络或者书籍上拼凑出了讲稿,由于“三反五反”距离同学们今天的生活太过遥远,也很难在课堂上引发其他同学们的共鸣,势必会造成实训过程中的低抬头率甚至“你讲你的,我干我的”上下完全脱节的状况发生。而这种讲者与听者完全脱节会更进一步加剧实训者的应付差事敷衍塞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笔者认为,教师给出的实训主题一定要满足两点:一是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当代生活;二是切合学生视角,让大家有话可说。还是以上文的章节为例,如果把题目变更为“联系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以及今天“打老虎”,探讨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同学们上网一搜,打虎拍蝇的新闻随手可得而且都发生在近几年,有不少甚至是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其中还不乏一些“表哥”、“房姐”等戏谑感十足的案例,视频、音频资料也丰富多样。学生处理起这样的主题,无疑会更加得心应手,实训效果也更加生动有趣。
二、制度设置——规避学生“搭便车”
一个班人数众多,因而实训翻转不可能一人一题一打分,必将是分组进行。无论组员人数多寡,难免会有“搭便车”的行为。“搭便车”是一种极其消极的课堂暗示,它直接释放出一种“实训反转和我无关”的信号,不仅影响同组的主讲人的积极性还会让后面实训的小组成员也争相效仿当甩手掌柜,最终影响整个班级的实训反转氛围。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一开始就从制度上加以规避,将“搭便车”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从何处着手呢?其实只用改动一个小的细节——系数。以往的做法是一个小组三、五个人,无论是一人独自完成还是三、五人合作完成,都是小组成员打同样一个分数。所以几乎每组都有人搭便车。但是如果设置一个最终得分系数,例如:主讲(1.1系数)、 “酱油”讲(0.9系数)、搜集资料(0.8系数)、技术支持(0.8系数)、道具(0.7系数),小组得分出来后,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分工在小组分上乘以系数才是自己的得分。如此一来,就打破了“一碗水端平”的旧体系,让“搭便车”者无法贪他人之功,成绩岌岌可危,自然会在小组里承担更多的任务。
三、细化评分——让学生“ 有的放矢”
概论课上的实训反转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实训,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不能出现大的偏差,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学生完全脱离主题天马行空。例如在做“祖国统一”这一部分的实训时,学生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台湾小食”和“港星港剧”,这无疑就本末倒置了。
还有一种情况,小组成员拿到一个“有话可讲”的主题,团队成员也都齐心协力想把实训反转做好,但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或者努力错了方向,不懂得抓主要脉络抓大放小,而是执着于一些小处的史实、数据。由于选取的内容太过琐碎、自己也不熟悉,最终呈现出来就是在讲台上干巴地照本宣科。下面听的同学提不起兴致又会反过来打击实训小组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制定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帮助实训反转同学“有的放矢”——
经过笔者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各实训小组基本都能呈现出内容充实且生动风趣的实训反转内容。甚至,有些小组还创造出了 “新闻联播现场连线记者”、“辩论赛” 等丰富多样的实训反转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D·P·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堂反转”
纵观大学里所有课程,思政课大概是老师们公认的“最难讲”的课程。而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礎”、“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等几门思政课程中,“概论课”又以政治理论性强、内容多、课时比重大等原因成为高校课程中学生抬头率最低的“重灾区”。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许多老师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这其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课堂反转,即老师限定一些主题,由学生参阅教材、书本或网络信息加以丰富并在课堂上宣讲展示。
一、主题设置——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众所周知,概论课是一门以近现代大量历史事件为载体、政治理论性极强的课程,而历史和政治,也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极其不擅长的领域,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觉得这门课程与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教师拿学分“威逼利诱”,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致去竭尽全力、认真地完成一次反转实训。那么,如何拟定实训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章为例。这部分内容偏重历史、偏重理论,原本就不好理解。如果出题为“三反五反”,那么对这部分历史不了解的同学则会觉得无从下手,即便是从网络或者书籍上拼凑出了讲稿,由于“三反五反”距离同学们今天的生活太过遥远,也很难在课堂上引发其他同学们的共鸣,势必会造成实训过程中的低抬头率甚至“你讲你的,我干我的”上下完全脱节的状况发生。而这种讲者与听者完全脱节会更进一步加剧实训者的应付差事敷衍塞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笔者认为,教师给出的实训主题一定要满足两点:一是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当代生活;二是切合学生视角,让大家有话可说。还是以上文的章节为例,如果把题目变更为“联系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以及今天“打老虎”,探讨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同学们上网一搜,打虎拍蝇的新闻随手可得而且都发生在近几年,有不少甚至是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其中还不乏一些“表哥”、“房姐”等戏谑感十足的案例,视频、音频资料也丰富多样。学生处理起这样的主题,无疑会更加得心应手,实训效果也更加生动有趣。
二、制度设置——规避学生“搭便车”
一个班人数众多,因而实训翻转不可能一人一题一打分,必将是分组进行。无论组员人数多寡,难免会有“搭便车”的行为。“搭便车”是一种极其消极的课堂暗示,它直接释放出一种“实训反转和我无关”的信号,不仅影响同组的主讲人的积极性还会让后面实训的小组成员也争相效仿当甩手掌柜,最终影响整个班级的实训反转氛围。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一开始就从制度上加以规避,将“搭便车”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从何处着手呢?其实只用改动一个小的细节——系数。以往的做法是一个小组三、五个人,无论是一人独自完成还是三、五人合作完成,都是小组成员打同样一个分数。所以几乎每组都有人搭便车。但是如果设置一个最终得分系数,例如:主讲(1.1系数)、 “酱油”讲(0.9系数)、搜集资料(0.8系数)、技术支持(0.8系数)、道具(0.7系数),小组得分出来后,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分工在小组分上乘以系数才是自己的得分。如此一来,就打破了“一碗水端平”的旧体系,让“搭便车”者无法贪他人之功,成绩岌岌可危,自然会在小组里承担更多的任务。
三、细化评分——让学生“ 有的放矢”
概论课上的实训反转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实训,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不能出现大的偏差,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学生完全脱离主题天马行空。例如在做“祖国统一”这一部分的实训时,学生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台湾小食”和“港星港剧”,这无疑就本末倒置了。
还有一种情况,小组成员拿到一个“有话可讲”的主题,团队成员也都齐心协力想把实训反转做好,但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或者努力错了方向,不懂得抓主要脉络抓大放小,而是执着于一些小处的史实、数据。由于选取的内容太过琐碎、自己也不熟悉,最终呈现出来就是在讲台上干巴地照本宣科。下面听的同学提不起兴致又会反过来打击实训小组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制定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帮助实训反转同学“有的放矢”——
经过笔者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各实训小组基本都能呈现出内容充实且生动风趣的实训反转内容。甚至,有些小组还创造出了 “新闻联播现场连线记者”、“辩论赛” 等丰富多样的实训反转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D·P·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