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伟大史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爱国主义 初中历史教育 中国近代史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近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初中历史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内涵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根深蒂固,学校、家长以至学生自身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劣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03年我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更加全面、明确和具体的建议,并进一步强调了情感态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不仅重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
二、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的学生大多处在13到16岁之间,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一方面,他们已经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而另一方面,初中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性格品质和价值追求。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初中历史教学就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价值指导,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为以后立身社会、回馈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联系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代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王朝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民族崛起、洗刷外辱的历史。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强,社会各阶层积极谋求救国救民道路,中国社会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踏上了向独立、和平、民主道路的嬗变历程。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未曾间断过,比如虎门销烟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于水深火热中,优秀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不怕牺牲,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当家作主。正是由于不甘压迫,才会有了独立思潮的觉醒。因此,这段历史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作为老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段历史,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每年的“五四”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组织学生演讲或举办相关主题的历史讲座,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这些爱国史实,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优秀的历史人物也可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中。林则徐领导的虎门硝烟运动,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顽强,为国捐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这些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爱国仁人志士,会给学生的思想带来正面的冲击。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影像等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具体教学时,利用历史纪录片,可以直观、形象地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为了呈现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时的画面,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相关片段放给学生看,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度感知西方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其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单纯的讲解。
五、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利用中国近代史的丰富史料,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地付诸实践。
关键词:爱国主义 初中历史教育 中国近代史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国近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初中历史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内涵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根深蒂固,学校、家长以至学生自身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劣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03年我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更加全面、明确和具体的建议,并进一步强调了情感态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不仅重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
二、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的学生大多处在13到16岁之间,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一方面,他们已经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而另一方面,初中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性格品质和价值追求。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初中历史教学就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价值指导,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为以后立身社会、回馈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联系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代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王朝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民族崛起、洗刷外辱的历史。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强,社会各阶层积极谋求救国救民道路,中国社会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踏上了向独立、和平、民主道路的嬗变历程。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未曾间断过,比如虎门销烟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于水深火热中,优秀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不怕牺牲,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当家作主。正是由于不甘压迫,才会有了独立思潮的觉醒。因此,这段历史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作为老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段历史,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每年的“五四”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组织学生演讲或举办相关主题的历史讲座,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这些爱国史实,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优秀的历史人物也可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中。林则徐领导的虎门硝烟运动,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顽强,为国捐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这些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爱国仁人志士,会给学生的思想带来正面的冲击。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影像等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具体教学时,利用历史纪录片,可以直观、形象地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为了呈现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时的画面,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相关片段放给学生看,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度感知西方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其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单纯的讲解。
五、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利用中国近代史的丰富史料,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地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