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识字课活起来

来源 :现代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zhong12m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的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我的生字教学中,我常常设计“情趣化”的课堂,把孩子们带到成语王国中去玩,在玩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学习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做到了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让枯燥的识字活起来。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识字课又显得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学习尤为重要。
  一、 创设轻松爱学氛围
  在习字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字的间架结构。我会说:“我看看哪个学生长着一个聪明的脑袋。具有聪明的脑袋的学生,会把眼睛、耳朵一起带来上课。没有眼睛,我们没有办法观察生字的结构;没有耳朵,我们不能更好的听到老师的讲解。”学生于是会动一动,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一旦有学生的字写得好,顺势表扬“任不凡有一个多么聪明的脑袋啊!”“哦!袁圣道带上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了!”“高一鹏不仅有一个聪明的脑袋,还是一个懂得控制速度的脑袋,真了不起!”这些评语,都给了学生很大的动力。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1、演示法。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及表示状态方面的形容词,可以进行动作或物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蜜蜂的腿上沾满了花粉,什么叫“沾”呢?教师把干净的手指头,往黑板下的粉笔灰上一接触,便“沾”上粉笔灰了。演示法可以具体帮助学生明白地理解词义。
  2、游戏教学法。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这儿童学带入生活中的游戏,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3 、发现规律进行教学。 形声字总是分两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表意部分称为意符,表音部分称为音符。意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范畴,音符则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形声字有以下几种最常见的类型:左形右声:“请”“跑”“棋”“呀”“理” 右形左声:“放”“期”“故”“郊”“领” 上形下声:“芽”“草”“爸”“究” 下形上声:“惹”“婆”“照”“盲”“忘” 此外,还有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等。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形声字已不能明显地分出它的形旁和声旁了,但毕竟这是少数。当然,对低年级学生用不着说什么术语,只需让学生初步体会就行了,教师让学生分析字形,使他们加深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
  三、识字环境的生活化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平时让学生传带的“给家长的话”,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这是一种重要的识字方法,它是课堂识字的巩固与补充。学生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接触,老师可引导学生去主动识字。走在街上,让学生注意观察街道两旁的标牌、广告牌、标语,如“大润发超市”、“太平洋保险公司”、“建设银行”等;坐在电视前,电视上的那些广告;在超市里,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品牌、商标等,也是孩子读、认字的教材。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而后很自然地去学习生字。这样的识字方式,学生很乐意去做,效果也很不错。
  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都可以成为学生识字教材。教师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引导识字,整个识字过程轻松自然,而又愉悦,学生连复杂的字都能认识了。再如开学初,我给每个学生印发全班学生的座位表,让家长在家辅导、帮助孩子尽快地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让每个学生做了一张精致的姓名卡,贴在课桌上方便学生随时认识该同学的姓名,这也是一种识字渠道。教室里还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我都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总之,只要有心,处处都可以成为识字的课堂。
  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的效率,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其他文献
【摘要】要使学生掌握数学分类思想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分类思想方法很多,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分类思想方法教学,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分类思想方法。  【关键词】数学;分类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与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一样,是探究、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探究、解决问题中正确地运用数学分类思想方法能化繁
期刊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更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 ,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渗透素质教育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觉性。为此,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任务。  一、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爱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人民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才能。课文《趵突泉》和《颐和园》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
期刊
【摘要】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肩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农村教育工作18年的教师,深深懂得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体会到一名优秀教师工作的艰辛,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懂得班主任要把学生工作做好,就要学会营造温馨环境,用爱点燃学生心中的灯;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良好形象示范学生;严爱结合,威服并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关键词】班主任;爱;严;班风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
期刊
【摘要】小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初步基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位作用;引导;兴趣;意识  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思想教育的工具”。随着基础教育由升学教育向
期刊
当今是个信息高度发展的年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上网在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文明、健康、安全上网,成为家长和学校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其积极意义和负面作用,并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健康安全上网,避免网上非积极因素的影响。下面谈谈我对学生上网的一点看法。  从新闻媒
期刊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这种角色是相对于学生而存在的,他注定要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对学生的未来、国家的命运意义深远!怎么才算一个合格的教师呢,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一下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宽广的胸襟,要爱每一个学生  因为爱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身为教师,就应该爱每一个孩子,不仅爱成绩好的孩子,更应该爱成绩不够理想的
期刊
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人们的重心往往是放在理论上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课程改变后学生的影响,而忽略了教师在其中受到的影响。其实,课改对教师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学生的影响,作为课改的主要载体,教师首当其冲要承受更大的冲击,所以教师在课改中必须要顺应要求,加强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的领会课改的精髓,才能更好的将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教学一线中去。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起来。  一、重视理论学习,
期刊
【摘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质。思想品德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对思想品德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将本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课文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有许多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兴趣;习惯;能力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
期刊
新课程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合理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有不少教师反映收效甚微,结果弄得课堂一团糟、难以驾驭从而失去信心,其实不是合作学习不好,是这些老师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缺少探究。合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把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作为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