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而忽视其中的审美教育,从而使作文教学带上了某种功利色彩。本文试着从几个方面说明如何做到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关键词:作文 审美教育 途径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许多老师仅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观分值,忽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于是在一些个人观念的驱使下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和应对方法,把它本身的内涵抛到了一边。这是教育的损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注重审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学造诣。试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哪一个不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他们在成为名家以前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旷世佳作来。当然我们不希冀每个初中生以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这作为一个基础,是应该打牢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正如鲁迅从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学医,为的是医治国人身体上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然而当他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国人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身体的疾病远不如思想的疾病那么严重。
这也是时势发展所趋,现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考试是第一位的,从本质上意识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二、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生活,最好的办法便是观察。观察以后才能产生感受,把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情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时,老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方法不同,就产生导致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不同。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和影响,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一些精密仪器排除错觉,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实情况的实验结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把客观的意象和个人独特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观察的结果带上个性的情感色彩。文学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碰撞,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往往处于一种感性状态和朦胧状态,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去观察。也搞不懂要观察什么,比如他们看到乡间的百花盛开、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他们很难把把这些景象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重视结合起来。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他们去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的精神,也是科学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课本和相关读本,注重对精美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当然,要想做到这点,应建立在上述第一点的基础上,即——观察。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进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再如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叫着,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只廖廖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一段话,作者表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礼赞,赞美广大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去写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白杨树,知道这看似朴实的描写后面所蕴涵的精神。又如孙犁写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干净得很。”“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以及其他的景象。通过对精美文章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这是他们汲取文学营养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作文 审美教育 途径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许多老师仅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观分值,忽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于是在一些个人观念的驱使下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和应对方法,把它本身的内涵抛到了一边。这是教育的损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注重审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学造诣。试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哪一个不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他们在成为名家以前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旷世佳作来。当然我们不希冀每个初中生以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这作为一个基础,是应该打牢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正如鲁迅从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学医,为的是医治国人身体上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然而当他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国人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身体的疾病远不如思想的疾病那么严重。
这也是时势发展所趋,现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考试是第一位的,从本质上意识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二、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生活,最好的办法便是观察。观察以后才能产生感受,把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情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时,老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方法不同,就产生导致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不同。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和影响,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一些精密仪器排除错觉,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实情况的实验结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把客观的意象和个人独特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观察的结果带上个性的情感色彩。文学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碰撞,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往往处于一种感性状态和朦胧状态,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去观察。也搞不懂要观察什么,比如他们看到乡间的百花盛开、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他们很难把把这些景象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重视结合起来。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他们去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的精神,也是科学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课本和相关读本,注重对精美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当然,要想做到这点,应建立在上述第一点的基础上,即——观察。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进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再如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叫着,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只廖廖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一段话,作者表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礼赞,赞美广大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去写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白杨树,知道这看似朴实的描写后面所蕴涵的精神。又如孙犁写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干净得很。”“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以及其他的景象。通过对精美文章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这是他们汲取文学营养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