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任务是听说读写,重点是读写。读,好办。不好办的是什么?就是写作,这是我们最大的难题。攻克写作这个顽固的堡垒,也就解决了语文教学最根本也是最大的难题。一般情况下,一个写作水平高的学生,他的语文成绩相应是出色的。而一个平时语文考试成绩较出色而写作平平的学生,你会认为他语文素养好吗?写作好,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该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这是其一。其二,无论中考高考,作文始终占据着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文教学短时间里难以见效,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好习惯成就一个人的未来;我说,优秀作文源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圈点文章,做好摘记,以丰富写作知识经验
语文课本是圈点文章、做读书笔记的第一教本。要让学生充分挖掘课本里的优美词句、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课前预习,圈点优美词句并赏析,受到文章启发形成新的认识,或对文章有异议,或由文章引发的联想想象等,都可写成随感录。另外,可以对文中的精巧构思、写作特色(结合《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包括文章题目、开头、结尾、照应、过渡、选材与中心和写作手法等)点评鉴赏。课堂上交流讨论;课后进入写作训练:可仿写优美词句,可运用文中的表现手法写作文片断等。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芦花荡》中把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学生可用来仿写家乡的景物,学《孔乙己》后,进行描写个性化人物练习,让学生力图把他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血肉。
可把以上要求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阅读,建立课内课外链接。要求语文基础好的读名家美文,基础稍差的读同龄人作文,都要圈点并做摘记。摘记环节包括原文(可剪贴,可摘要,可摘抄)、优美词句、思维火花(随感录)、写作欣赏、读后练笔。不要求每次个个环节到位。叶圣陶先生说:“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做好一次读书笔记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圈点文章做笔记,直至成为一种习惯。
二、天天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以丰富个人素材库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单凭阅读积累还不够,必须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中考作文中,许多学生不敢、不愿、不能写自己的生活,抒真情实感,而是一味杜撰,掩饰自己的心迹。他们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因此,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采掘生活中的闪光点,留意自己身边的任何一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发觉它们的内涵并作以描绘、笔录,将它们作为写作的原始部分储藏起来。这样,到了作文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提取出来“组装”。可以说,只要你写心里话,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论;只要你吐真情,师生、亲朋、同学桩桩可叙。大街上的人流,校园内的书声,生活的苦辣,父母的慈爱,老师的关怀……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材料,都能引起无限的联想。作文要引导学生善于深入生活、体会生活,这就是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写生活、写真话,作文时自然不会有“无米之炊”之难了。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过去了,不能引起学生任何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任何的情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将当天发现的、觉得最特别的事情记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新闻趣事,只要觉得印象深刻的,就把它记录下来。同时,要教会学生写心理日记。心理日记最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践证明,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大胆说话,勇敢面对,是写作成功之道。
三、自己修改作文,相互批改作文,以提高作文水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虽然修改的作用不可小觑,但修改显然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养成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通过这一系列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语法修辞能力,整体提升他们的综合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角色,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视野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文章的活动中,在评改中学会修改、发展提高,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质。学生每进行一次相互修改,就是一次很好的思维过程的训练。学生相互修改作文,思维训练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必须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和“怎样改”,他们在批改中必须始终处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他们必须敏锐地发现和准确地选择,必须揣摩作者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应该说,批改一篇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创作过程。尤其是作文的总批,其难度不亚于一篇小作文。总批虽短,却有一番艰辛:既要构思立意,又要字斟句酌;既要讲得准,又要写得美。学生为了塑造自己在同学中的“老师”形象,就会下苦工夫,认真揣摩,仔细推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相互修改作文,优化了他们的写作思维成果。
写作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修改来扶掖。改的能力离不开写的根基,也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因此,学生长期坚持相互修改作文,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必将终身受益。
一、圈点文章,做好摘记,以丰富写作知识经验
语文课本是圈点文章、做读书笔记的第一教本。要让学生充分挖掘课本里的优美词句、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课前预习,圈点优美词句并赏析,受到文章启发形成新的认识,或对文章有异议,或由文章引发的联想想象等,都可写成随感录。另外,可以对文中的精巧构思、写作特色(结合《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包括文章题目、开头、结尾、照应、过渡、选材与中心和写作手法等)点评鉴赏。课堂上交流讨论;课后进入写作训练:可仿写优美词句,可运用文中的表现手法写作文片断等。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芦花荡》中把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学生可用来仿写家乡的景物,学《孔乙己》后,进行描写个性化人物练习,让学生力图把他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血肉。
可把以上要求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阅读,建立课内课外链接。要求语文基础好的读名家美文,基础稍差的读同龄人作文,都要圈点并做摘记。摘记环节包括原文(可剪贴,可摘要,可摘抄)、优美词句、思维火花(随感录)、写作欣赏、读后练笔。不要求每次个个环节到位。叶圣陶先生说:“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做好一次读书笔记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圈点文章做笔记,直至成为一种习惯。
二、天天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以丰富个人素材库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单凭阅读积累还不够,必须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中考作文中,许多学生不敢、不愿、不能写自己的生活,抒真情实感,而是一味杜撰,掩饰自己的心迹。他们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因此,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采掘生活中的闪光点,留意自己身边的任何一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发觉它们的内涵并作以描绘、笔录,将它们作为写作的原始部分储藏起来。这样,到了作文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提取出来“组装”。可以说,只要你写心里话,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论;只要你吐真情,师生、亲朋、同学桩桩可叙。大街上的人流,校园内的书声,生活的苦辣,父母的慈爱,老师的关怀……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材料,都能引起无限的联想。作文要引导学生善于深入生活、体会生活,这就是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写生活、写真话,作文时自然不会有“无米之炊”之难了。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过去了,不能引起学生任何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任何的情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将当天发现的、觉得最特别的事情记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新闻趣事,只要觉得印象深刻的,就把它记录下来。同时,要教会学生写心理日记。心理日记最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践证明,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大胆说话,勇敢面对,是写作成功之道。
三、自己修改作文,相互批改作文,以提高作文水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虽然修改的作用不可小觑,但修改显然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养成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通过这一系列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语法修辞能力,整体提升他们的综合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角色,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视野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文章的活动中,在评改中学会修改、发展提高,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质。学生每进行一次相互修改,就是一次很好的思维过程的训练。学生相互修改作文,思维训练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必须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和“怎样改”,他们在批改中必须始终处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他们必须敏锐地发现和准确地选择,必须揣摩作者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应该说,批改一篇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创作过程。尤其是作文的总批,其难度不亚于一篇小作文。总批虽短,却有一番艰辛:既要构思立意,又要字斟句酌;既要讲得准,又要写得美。学生为了塑造自己在同学中的“老师”形象,就会下苦工夫,认真揣摩,仔细推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相互修改作文,优化了他们的写作思维成果。
写作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修改来扶掖。改的能力离不开写的根基,也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因此,学生长期坚持相互修改作文,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必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