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历程,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两个系统来体现的:一个是有声语言系统,另一个是无声语言系统。教师善于恰当地运用两种语言,无疑是授课成功的关键。
教师的有声语言即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素养时指出:教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劳动效率。可以说,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未必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定语言能力强。对于数学教师来讲,这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的逻辑严密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科学性,即逻辑性、准确性和简洁性。具体来讲,教师能够讲清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让学生明白称赞什么、反对什么。表达数学概念,表达时要求准确无误,如不能混淆“除”和“除以”等。数学语言还讲究少而精,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的。教师要抓住内容的重、难、疑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能够节约较多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2、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也就是启发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这一点主要是体现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全局,从知识的联系与发展中提出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举一反三,留有思考余地,语言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另外,问题出得要有梯度、力度,使之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最好出一些带有研究性的问题。如:从这个问题出发,能否导出新的结论,总结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去发现。
3、教师语言要生动有趣,有节奏感。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因此,教师语言要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善于说理,还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热情。这里的趣味是指教师能够挖掘知识的好处及其联系,是教师幽默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牵强附会、脱离教材的闹剧课。一个好教师应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节奏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程度及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控制语言,快慢得当、高低适度。在教材重点、难点及关键的地方,语速应放慢,语气应加重,以达到双边活动的和谐自然。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口头语言表达技巧,还应会用表情、眼睛及手势去讲话。这就是所谓的无声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打一个比方:一个教师在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等方面都可称为“上乘”,但这个教师上课毫无表情,甚至把脸拉得很长。可以想象,这种氛围下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僵硬、呆板、机械的;相反,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用期望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而且态度和蔼可亲,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学生个个肯动脑、人人勤发言的教学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由于对象的群体性,常常会出现差异反应(诸如某一个学生拒不回答或故意答错,或不同意教师的看法等等)。这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一个表示“厌恶”的细微动作,常会造成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一个表示“赞许”的微笑,常会使学生受到鼓舞。眼睛是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的窗口。学生听不懂或听不耐烦时,他的眼睛都会告诉你,而学生答不出或者答错问题时,教师的眼睛会表示出对这一事情的评价。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是根据眼睛作出一种直觉判断——或者自己备课时教学设计脱离实际,或者是什么地方存在疏忽,于是临时采取一些适当补救措施来调节课堂气氛。对于回答不出教师提问的学生,总以一种热情、友好的眼光看着他,就会使他们得到安抚和鼓励。
总之,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地进行双边活动,学生一方面听教师讲授,一方面也看着教师的眼神、表情。教师在对学生讲话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探究学生的反应。只有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起来,巧妙地加以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有声语言即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素养时指出:教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劳动效率。可以说,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未必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定语言能力强。对于数学教师来讲,这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的逻辑严密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科学性,即逻辑性、准确性和简洁性。具体来讲,教师能够讲清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让学生明白称赞什么、反对什么。表达数学概念,表达时要求准确无误,如不能混淆“除”和“除以”等。数学语言还讲究少而精,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的。教师要抓住内容的重、难、疑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能够节约较多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2、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也就是启发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这一点主要是体现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全局,从知识的联系与发展中提出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举一反三,留有思考余地,语言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另外,问题出得要有梯度、力度,使之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最好出一些带有研究性的问题。如:从这个问题出发,能否导出新的结论,总结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去发现。
3、教师语言要生动有趣,有节奏感。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因此,教师语言要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善于说理,还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热情。这里的趣味是指教师能够挖掘知识的好处及其联系,是教师幽默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牵强附会、脱离教材的闹剧课。一个好教师应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节奏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程度及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控制语言,快慢得当、高低适度。在教材重点、难点及关键的地方,语速应放慢,语气应加重,以达到双边活动的和谐自然。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口头语言表达技巧,还应会用表情、眼睛及手势去讲话。这就是所谓的无声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打一个比方:一个教师在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等方面都可称为“上乘”,但这个教师上课毫无表情,甚至把脸拉得很长。可以想象,这种氛围下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僵硬、呆板、机械的;相反,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用期望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而且态度和蔼可亲,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学生个个肯动脑、人人勤发言的教学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由于对象的群体性,常常会出现差异反应(诸如某一个学生拒不回答或故意答错,或不同意教师的看法等等)。这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一个表示“厌恶”的细微动作,常会造成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一个表示“赞许”的微笑,常会使学生受到鼓舞。眼睛是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的窗口。学生听不懂或听不耐烦时,他的眼睛都会告诉你,而学生答不出或者答错问题时,教师的眼睛会表示出对这一事情的评价。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是根据眼睛作出一种直觉判断——或者自己备课时教学设计脱离实际,或者是什么地方存在疏忽,于是临时采取一些适当补救措施来调节课堂气氛。对于回答不出教师提问的学生,总以一种热情、友好的眼光看着他,就会使他们得到安抚和鼓励。
总之,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地进行双边活动,学生一方面听教师讲授,一方面也看着教师的眼神、表情。教师在对学生讲话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探究学生的反应。只有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起来,巧妙地加以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