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义务教育"择校热"、"奥数热"、小学生负担过重、学校乱收费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广大学生和家长,更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大问题。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均衡发展;学区制;义务教育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义务教育"择校热"、小学生负担过重、学校乱收费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广大学生和家长,更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维护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均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实施这一战略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之一。笔者分别从政府、学区两个层次为"学区制"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尽快完善"学区制"经费投入机制
"学区制"的推行需要稳定的经费保障和支持。完善学区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各学区内部拥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是支撑学区工作,缩小校际差距的的重要保障。目前实行的"学区制"基本上都是以区/县为领导的,绝大多数区/县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所将拥有的财力是不够承担学区发展需要。而近些年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逐年提高,省级政府有能力成为义务教育最主要的财政责任承担者,因此,笔者建议构建 "以省为主的大学区专项经费体制",使得大学区专项经费投入得到保证。在大学区经费得到保障之后,要尽快制订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切实根据学区之间、校际之间实际差异,保障均衡发展所需经费的持续规范投入。根据学区间差距,适当照顾农村地区的学区或跨农村地区的学区,这类学区一方面要受地区经济落后,文化意识闭塞的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极大的校际差距给学区工作带来的巨大难题。" 总之,在"大学区"经费投入上,要切忌"平均主义"
二、加强学区工作宣传
根据目前社会调查显示,"学区制"实施的薄弱环节是对家长的宣传还不够。各区县教育局应注意把学区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区内各成员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及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淡化家长的择校意识,帮助家长调整心态,形成认可学校、理解教师、督促孩子的正效应,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同时,各级教育部门还应积极培养和鼓励工作突出的学区、先进的管理者和优质的教师,重点培养,树立典型,为学区工作以及校长和教师提供可以学习的对象。
三、进一步完善"学区制"监督体系
俗话说"好的政策离不开好的监督",各项政策法规的有力执行均离不开有力的监督。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大学区工作的监督力度。学区工作涉及到学校管理、人事流动、资源调配等方方面面。笔者建议,各区县政府应尽快成立专门督导小组,分别向每个学区至少派一个专职"督导员",除了监督学区内工作的执行情况外,还要对有关学区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的执行进行思路上指导;督导员在全区/县实行轮岗督导,定期召开督导员会议,将所在学区发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并向相关教育部门及时汇报和提出解决建议。
四、各学区应严格制定学区管理制度
自"学区制"实施以来,学区工作基本都确定了学区管理组织机构和学区长工作职责, 部分学区统一建立了学区硬件资源, 统一了课程、师资等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大多数学区在学区工作的计划和制度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在学区工作的计划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学区长领导大学区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大学区规模、布局以及各成员学校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区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细则,将大学区的管理工作严格按计划推进,按制度执行。把大学区工作与各成员学校常规工作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常规工作的一部分。
大学区建立以后,学区长管理对象由一校扩大到若干个学校,紧凑型大学区的学区长对学区内的人事、资金和资源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因此要同意建立人事编制,资金分配和资源调配等管理制度。对于松散型大学区,应当建立学区长学校与各成员学校之间优质品牌输出、管理指导、资源共享及统一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交流方式的管理制度,规范学区长学校的领导行为,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具体来说,科学的大学区管理制度应该包括领导制度、财政制度、师资交流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监督和奖惩制度等等,涉及学区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区工作能够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执行。
五、建立学区内教师交流、培训新机制,促进优质教师合理流动
优质教师是优质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学区制改革最关键的环节是推动教师的有序流动。师资的流动是消除校际差距的最关键手段。一个"大学区"能否发展壮大,带动各成员学校的发展,在于它能否实现师资力量的有序、合理流动。因此,学区工作成功的关键是打破师资归学校所有,建立所有师资归大学区统一管理的制度,将师资的管理和配置统一由学区负责,积极建立和完善学区内教师交流轮换制度。培养教师对交流政策的认同感,鼓励优质师资到薄弱学校,将之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挂钩。加大对成员学校的照顾,加大优质教师的输送力度,同时也要为薄弱学校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为充分发挥教师交流的效率,一定要将岗位需要安排和教师的专长有机结合,做到人尽其才,进而提高教师交流的效率。
学区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我们用理性思考和探索,西安市教育局现在所做的探索只是漫漫征程中的第一步,放眼未来,学区制工作任重道远,他们还有更多的难题要克服,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释元,朱德全.文化共生:职业教育城乡统筹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31).
[2]陈雨亭,黄炎.天津市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新态势[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
[3]刘平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J].理论月刊,2010,(11).
[4]梁红.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5]程红艳.从"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到"生成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发展的回归之路[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4).
[6]王明昌."大校本+大学区"教研:有效促进县域师资均衡[J].中小学管理,2011,(6).
[7]彭钢.2010年,我们期待什么--"十一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走向[J].江苏教育,2006,(3).
作者简介:高莹(1986.1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
关键词:均衡发展;学区制;义务教育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义务教育"择校热"、小学生负担过重、学校乱收费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广大学生和家长,更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维护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均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实施这一战略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之一。笔者分别从政府、学区两个层次为"学区制"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尽快完善"学区制"经费投入机制
"学区制"的推行需要稳定的经费保障和支持。完善学区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各学区内部拥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是支撑学区工作,缩小校际差距的的重要保障。目前实行的"学区制"基本上都是以区/县为领导的,绝大多数区/县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所将拥有的财力是不够承担学区发展需要。而近些年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逐年提高,省级政府有能力成为义务教育最主要的财政责任承担者,因此,笔者建议构建 "以省为主的大学区专项经费体制",使得大学区专项经费投入得到保证。在大学区经费得到保障之后,要尽快制订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切实根据学区之间、校际之间实际差异,保障均衡发展所需经费的持续规范投入。根据学区间差距,适当照顾农村地区的学区或跨农村地区的学区,这类学区一方面要受地区经济落后,文化意识闭塞的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极大的校际差距给学区工作带来的巨大难题。" 总之,在"大学区"经费投入上,要切忌"平均主义"
二、加强学区工作宣传
根据目前社会调查显示,"学区制"实施的薄弱环节是对家长的宣传还不够。各区县教育局应注意把学区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区内各成员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及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淡化家长的择校意识,帮助家长调整心态,形成认可学校、理解教师、督促孩子的正效应,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同时,各级教育部门还应积极培养和鼓励工作突出的学区、先进的管理者和优质的教师,重点培养,树立典型,为学区工作以及校长和教师提供可以学习的对象。
三、进一步完善"学区制"监督体系
俗话说"好的政策离不开好的监督",各项政策法规的有力执行均离不开有力的监督。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大学区工作的监督力度。学区工作涉及到学校管理、人事流动、资源调配等方方面面。笔者建议,各区县政府应尽快成立专门督导小组,分别向每个学区至少派一个专职"督导员",除了监督学区内工作的执行情况外,还要对有关学区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的执行进行思路上指导;督导员在全区/县实行轮岗督导,定期召开督导员会议,将所在学区发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并向相关教育部门及时汇报和提出解决建议。
四、各学区应严格制定学区管理制度
自"学区制"实施以来,学区工作基本都确定了学区管理组织机构和学区长工作职责, 部分学区统一建立了学区硬件资源, 统一了课程、师资等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大多数学区在学区工作的计划和制度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在学区工作的计划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学区长领导大学区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大学区规模、布局以及各成员学校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区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细则,将大学区的管理工作严格按计划推进,按制度执行。把大学区工作与各成员学校常规工作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常规工作的一部分。
大学区建立以后,学区长管理对象由一校扩大到若干个学校,紧凑型大学区的学区长对学区内的人事、资金和资源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因此要同意建立人事编制,资金分配和资源调配等管理制度。对于松散型大学区,应当建立学区长学校与各成员学校之间优质品牌输出、管理指导、资源共享及统一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交流方式的管理制度,规范学区长学校的领导行为,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具体来说,科学的大学区管理制度应该包括领导制度、财政制度、师资交流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监督和奖惩制度等等,涉及学区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区工作能够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执行。
五、建立学区内教师交流、培训新机制,促进优质教师合理流动
优质教师是优质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学区制改革最关键的环节是推动教师的有序流动。师资的流动是消除校际差距的最关键手段。一个"大学区"能否发展壮大,带动各成员学校的发展,在于它能否实现师资力量的有序、合理流动。因此,学区工作成功的关键是打破师资归学校所有,建立所有师资归大学区统一管理的制度,将师资的管理和配置统一由学区负责,积极建立和完善学区内教师交流轮换制度。培养教师对交流政策的认同感,鼓励优质师资到薄弱学校,将之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挂钩。加大对成员学校的照顾,加大优质教师的输送力度,同时也要为薄弱学校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为充分发挥教师交流的效率,一定要将岗位需要安排和教师的专长有机结合,做到人尽其才,进而提高教师交流的效率。
学区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我们用理性思考和探索,西安市教育局现在所做的探索只是漫漫征程中的第一步,放眼未来,学区制工作任重道远,他们还有更多的难题要克服,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释元,朱德全.文化共生:职业教育城乡统筹与区域社会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31).
[2]陈雨亭,黄炎.天津市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新态势[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
[3]刘平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J].理论月刊,2010,(11).
[4]梁红.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5]程红艳.从"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到"生成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发展的回归之路[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4).
[6]王明昌."大校本+大学区"教研:有效促进县域师资均衡[J].中小学管理,2011,(6).
[7]彭钢.2010年,我们期待什么--"十一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走向[J].江苏教育,2006,(3).
作者简介:高莹(1986.1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