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尊严还给弱者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602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这样一幕:在众目睽睽之下,记者将话筒对准上台接受捐助的特困生。当观众都期待着她讲几句话时,这个女生竟掩面而泣,头也不回地跑下台去,有人跟在她后面喊“拿着毛衣毛裤……”此景颇让人费解。直到有一天,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纽约州,纽约州立小学仍坚持上课。当人们指责学校让小学生受苦时,校方回答:“纽约不仅有富翁,也有赤贫家庭。后者既开不起暖气,也供不起午餐,他们的孩子全靠学校的免费午餐。若是学校停课,穷人的孩子就得在家里受冻挨饿。”有人提出,可以让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待在家里,只让那些穷孩子去享受学校里的暖气和午餐好了。校方的回答是:“我们不能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觉到他们在受救济,因为救济的最高准则就是要保护受施者的尊严。”
  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校方之所以要求学生一律到校上课,是为了让那些穷孩子在享受温饱的同时,也享有一份平等和自尊。他们不愿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是在被怜悯,不愿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卑微的种子,这是何等的仁慈啊!当我回过头再次感受那一幕时,我仿佛听到了尊严在女孩心中的呐喊,难道帮助别人就有权公然无视受助者的自尊?
  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讲过这样的故事:他家在农村,人烟稀少。一天,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的院子栅栏外徘徊。他观察良久,然后上前对那人说:“先生,你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去,我老了,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礼帽,很卖力地把木头扛过去并摆放得整整齐齐。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与主人共进晚餐。二战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的木头被搬来搬去。每搬一次木头,就会有一个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并一起住上一夜。——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我的心又震颤了:这位老人在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遮掩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次良机,从而使受助者在付出的同时也能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不愿让他因无故接受施舍而失去人格之尊。
  我想起了一位残疾青年的故事:他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以摆书摊为生。有一个小学生,每天放学经过书摊,都要装作选书的样子,像贼一样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直到有一天,一位中年人从后面揪住了这孩子的衣领,不由分说抽了他两巴掌。“别打孩子,爱看书是好事。”年轻人竭力阻止。“我不是不让他看书,我只是不愿让他白看人家的书。”中年人把孩子拽到一边,说:“你可以拔草卖钱,再买书。”当这个孩子背着草四处寻找买主时,年轻人叫住了他:“卖给我吧,我家有头耕牛。”从此,这孩子终于能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阅读他喜欢的书了。让孩子拥有尊严,不用感激,这是何等的崇高啊!如果助人只是为了显示自身的优越,让受助者感恩于己,那么,这种一相情愿的“助人”,对受助者而言,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在这个贫富分化日趋明显的年代,某些人习惯于用金钱作标尺来确定、重组人与人的关系,尊严的贫血就会成为一种流行病。因此,当我们助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维护弱者的尊严,特别是对需要帮助的孩子。
其他文献
编辑老师:   你好!我自幼就没有运动天赋,讨厌体育课,好像不只是担心考试不及格。现在的排球班上共有31个人,老师让我们两人一组练传球,于是恰好多出我一人,每当这时,我都自己一个人抱着球独自站在场边。虽然从表面  上看我很平静,但是心中感觉很孤单、很茫然。我开始害怕体育课,每次上体育课都好像  是经历一场心理劫难似的。几乎没有人知道我的苦衷,可我很在乎。我该怎样从这种心理  阴影中解脱出来呢
期刊
在很多家庭中,吵架是常见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吵架是一种有伤感情的攻击行为。夫妻“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当然不是好夫妻。但从不吵架的夫妻就是恩爱夫妻吗?回答是“不”。  家庭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矛盾,而且很多矛盾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很难克服和解决。夫妻之间的成长经历、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距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对子女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对双方父母的照顾不平衡,性生活
期刊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漫长的工作生涯里,我接触了许多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心中百感交集,文中记录的点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以此献给普天下的孩子和为人父母者……     是奉献还是依赖?     一位母亲带着12岁的女儿霏霏来找我咨询,原因是她发现霏霏只要和她在一起就不跟外人说话,这个现象让母亲很着急。   霏霏是个非常秀气并带着几分灵气的女孩,在治疗室里,她一直
期刊
曾经绚烂之极也好,曾经波澜不惊也罢,到了这时,一概都要归于平淡了。所谓多“追”而少“求”,就是要重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轻红尘人间的利害得失。  人到退休,虽不是“盖棺”,却基本可以“论定”了。跌跌撞撞,翻过60个坡坡坎坎之后,望前方,已是一马平川、一览无余。既不会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烦恼和困惑,也不会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和期待。曾经绚烂之极也好,曾经波澜不惊也罢,到了这时,一概都要归于
期刊
以前,我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心情就会“一落千丈”,糟糕不已,不知道怎样解脱为好。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位心理学家。   大学毕业那段时间,我心情很灰暗。在一家公司作文员,工资低且同事间还充满着排斥和竞争。更让我难过的是相爱三年的女友执意要分手,我没有想到多年的爱却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我的心在一点一点地破碎,一味地让自己沉沦下去。除了悲伤,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那天,朋友建议我去找心理咨询
期刊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谁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前焦虑不安;受到领导批评后眼前一片空白,不愿上班;和配偶争吵后,气得上街乱逛,买一堆不合时宜的东西泄愤……  像这样的举止,偶尔一次不要紧,如果经常这样,可就要小心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了“感觉”的奴隶,陷入情绪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这不仅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生活,丧失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对此,日本精神科医师莫瑞达提出了一套个
期刊
一个家庭是由各个家庭成员组成,也是由各个次系统构成。因此,家庭成员的“群体”行为与反应,已不仅仅是这些“单位”的总合,而是另一层次的群体行为,需以“家庭群体”的眼光去探讨了解。特别是当孩子的年龄和数目增加时,对全家的群体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家人的心理及所发生的行为,应以“群体”的层次来剖析与了解,否则无法解释其行为现象。任何一个团体,不管多大多小,都可以也需要从团体的结构、组织、关系、角色
期刊
10岁时,女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奔跑在洒满阳光的青草地上,握在手里的蒲公英被风吹散,飘向远方。女孩静静地对蒲公英许下心愿:以后要生活得像晴天里的云彩,淡泊,自由。  16岁那年,她看见了那双干净明亮的眼睛,清澈见底。他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是她父亲请来督促她在学校练琴的老师。  在冬日午后的琴房里,他给她上钢琴课。她看见他纤长的手指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流水般滑过,窗外的阳光在他的指尖上跳舞,她被它们迷
期刊
机场在每架飞机起飞前,都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程序要完成,那就是要给飞机做好配平工作。就是当人坐好之后,适当调整行李的位置,以使飞机处于最佳平衡状态,这样才能保证飞机在起落和运行的全过程中平稳、安全。去年,国外某机场的飞机起飞时冲出跑道,经过调查后发现,是由于配平师操作失误而酿成的恶果。  飞机需要常常配制平衡,才能保证飞行的平稳和安全,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如同飞机一样,也需要调整平衡。失衡的心灵,就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邻居王大爷是名老战士,50年代初,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战役。在一次剿匪中,王大爷和战友走散了,而且弹尽粮绝。黄昏,王大爷从一块巨岩背后拐出来,迎面撞上了一个残匪。王大爷和匪徒几乎同时端起枪指向对方。  王大爷明白,要想保住性命,必须有一方投降。双方对峙着,目光对着目光,枪口对着枪口,意志对着意志,一直对峙着。  当时,王大爷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加上连日的奔波,他明白,自己已经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