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以新兴社会学科传播学的视角,从教师素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有效互动等维度,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關键词:高中语文 传播 高效课堂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变注重知识传授为强调态度培养,变机械训练为提高创新能力。"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国基础学科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待完善和提高。2011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将学生的德育、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在此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改变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需要指出的是,高效课堂不是一种教学形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旨在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养的目标。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教学活动作为教和学的互动过程,属于传播活动的一种。传播学中,传播活动由五要素构成: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即传播者,课程内容即传播内容,教学方法即传播媒介,学生即受传者,反馈即传播效果。因此,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从教师素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有效互动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认为,传播者的信誉、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传播者的信誉越好、专业素养越高,则传播效果越好,反之亦然。因此,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传播者,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其自身必须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要教学生读,教师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要教学生写,教师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要教学生说,教师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给学生树立榜样,人生的榜样。
二、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无疑是教师所要传递的信息。但这传播内容是否独特、富有个性呢?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将高中语文指挥向了"功利化":只学要考的,只教能提高分数的,语文教学成了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的功利性学习。但语文毕竟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仅是一本本教科书,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沃野,它既注重知识的传播,更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引领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也要通过"社区调查"、"参观游览"等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社会。这是因为,出色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语文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只有将课堂内外结合,学用结合,才能为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活力。
三、创新教学的方法模式
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媒介即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它是传播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对传播效果也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学方法、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中介,对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国的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在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中,采取的是"听"和"记",唯独没有"做"。而这种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了语文教学课堂"万马齐喑"的局面。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提倡"启发式教育"中的"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比如,朗诵课文,可以集体朗诵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个人朗诵以展现其个人水平;诗词学习,磁盘配乐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也可以将一些歌曲或者戏曲引入诗词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热情
有关实验表明,相对于被动接受信息,受传者对于其亲自参与传播的信息有着更为深刻的记忆。这说明"参与式传播"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受传者,同时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的疑问,将解决不了的疑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小组讨论过后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给予点拨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节省了一部分教学时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辩论、演讲、抢答、讲座等方式来满足学生展现自我、追求趣味的心理诉求,实现课堂教学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
五、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反馈,是传播活动中的一种机制,是指受传者在接收到信息后作出的反应。通过反馈,传播者可以检验传播效果,据此调整和规划目前及未来的传播行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产生思想与情感的碰撞,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交流,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和眼神的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外,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辅导,使各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对其创新给予赞赏,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0,08
2.龙卫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3.瞿英.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学周刊,2013,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關键词:高中语文 传播 高效课堂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变注重知识传授为强调态度培养,变机械训练为提高创新能力。"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国基础学科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待完善和提高。2011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将学生的德育、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在此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改变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需要指出的是,高效课堂不是一种教学形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旨在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养的目标。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教学活动作为教和学的互动过程,属于传播活动的一种。传播学中,传播活动由五要素构成: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即传播者,课程内容即传播内容,教学方法即传播媒介,学生即受传者,反馈即传播效果。因此,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从教师素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有效互动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认为,传播者的信誉、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传播者的信誉越好、专业素养越高,则传播效果越好,反之亦然。因此,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传播者,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其自身必须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要教学生读,教师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要教学生写,教师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要教学生说,教师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给学生树立榜样,人生的榜样。
二、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无疑是教师所要传递的信息。但这传播内容是否独特、富有个性呢?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将高中语文指挥向了"功利化":只学要考的,只教能提高分数的,语文教学成了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的功利性学习。但语文毕竟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仅是一本本教科书,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沃野,它既注重知识的传播,更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引领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也要通过"社区调查"、"参观游览"等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社会。这是因为,出色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语文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只有将课堂内外结合,学用结合,才能为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活力。
三、创新教学的方法模式
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媒介即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它是传播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对传播效果也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学方法、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中介,对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国的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在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中,采取的是"听"和"记",唯独没有"做"。而这种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了语文教学课堂"万马齐喑"的局面。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提倡"启发式教育"中的"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比如,朗诵课文,可以集体朗诵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个人朗诵以展现其个人水平;诗词学习,磁盘配乐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也可以将一些歌曲或者戏曲引入诗词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热情
有关实验表明,相对于被动接受信息,受传者对于其亲自参与传播的信息有着更为深刻的记忆。这说明"参与式传播"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受传者,同时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的疑问,将解决不了的疑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小组讨论过后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给予点拨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节省了一部分教学时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辩论、演讲、抢答、讲座等方式来满足学生展现自我、追求趣味的心理诉求,实现课堂教学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
五、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反馈,是传播活动中的一种机制,是指受传者在接收到信息后作出的反应。通过反馈,传播者可以检验传播效果,据此调整和规划目前及未来的传播行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产生思想与情感的碰撞,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交流,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和眼神的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外,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辅导,使各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对其创新给予赞赏,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0,08
2.龙卫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3.瞿英.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学周刊,2013,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