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刻铜 千秋碑文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w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隶书始于秦代,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在石头上刻字,秦代谓刻石,汉代始称碑。刻铜墨盒始于晚清,盛行于民国,至今不过一百多年。文字墨盒是刻铜墨盒的主要一项,内容多为警句、格言、名诗、佳词,楷、隶、行、草、篆五体俱全,但隶书字体较少,把碑文用隶书刻在铜墨盒上少之又少。
  此方隶书刻铜墨盒,内容为“夏承碑”。盒长方形,15cm×10cm×4cm,黄铜质。盒面从右到左依次刻有59字碑文(节选),左下两行小字为:庚申、仲夏,右淳于长夏承碑。下角两方印,上方为“太白同宗”,下方为“端勖”。
  夏承字仲兖,东汉时人,生于公元105年,卒于170年。曾任县主簿、督邮、功曹、冀州从事,官至淳于长(淳于縣故址在今山东安丘)。史载《夏承碑》建宁三年立,碑字隶书,14行,行27字,原碑久毁。《夏承碑》碑文载,夏承任职期间,“弹绳纠枉,忠洁清肃,进退以礼,允道笃爱,流恩褒善,纠奸示恶。”去世时,“百姓号啕,臣隶辟踊,悲恸左右,如丧考妣。”《夏承碑》是为夏承纪事颂德之碑。
  宋赵明诚《金石录》云:碑在洺州(故址在今河北省永年县),元祐年间,因治河堤得于土埋中。明成化十五年,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倒于府址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复之,但碑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为人剜剔掉。明嘉靖二十二年,因筑城为工匠所毁。两年后,知府唐曜于漳川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于亭中。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夏承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自元王恽始定为东汉书法家蔡邕所书,后诸家多沿其说,然无确据。元王恽,明王世贞,清王澍、翁方纲、康有为等文人对《夏承碑》隶书多有颂词。
  观隶书《夏承碑》刻铜墨盒,59字碑文,一笔一异,一字一奇,舒展奔放,方整遒劲,笔笔夺目,字字吸人。左下角两方印,“太白同宗”应为李姓,“端勖”应为字名。《中国美术家补遗词典》载:李克正(1736—1806),字端勖,号梅村,山西洪洞县人。善篆刻,其隶书不在钱大昕、金农、翁方纲、钱泳、奚纲之下,晚年拓碑八十有余,黄易曰:“梅村善书、嗜碑”。李克正选此碑文为拓,除喜隶书外,是否还有对夏承钦佩之情呢?文人之情,尽在意中。
  《夏承碑》原碑早已黄鹤不归,宋前碑拓难得一见。《夏承碑》刻铜墨盒字体,与明拓《夏承碑》字体对照,视出一模。此碑文书已不易,神形兼备,刻其更难,此刻铜者功力绝非常人,惜不知名姓也。观此《夏承碑》刻铜墨盒,百年刻铜,千秋碑文,一幸事也!
其他文献
清代外销彩瓷造型丰富,纹饰艳丽夺目,并带有外来文化特色,给人一种新颖、秀丽感。本文介绍的10件清代外销彩花瓷盘由鲁德集团季先生收藏,造型均为圆形,宽板沿,浅腹,坦底,圈足。胎薄色白,质坚硬,釉面温润,玻璃质感较强,造型规整,做工精细,板沿与内底都有彩花纹饰。  1.青花矾红花卉山雀纹瓷盘(图1)口沿描绘褐釉,板沿两道弦纹间饰斜方格纹与四组花叶纹,其间还饰有四开光,内绘青花花卉纹。盘内底以釉下青花绘
期刊
在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地
期刊
和风送暖,丽日普照,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这就是春天。春天是希望,是孕育,是暖风吹开心扉,是细雨淋湿心灵。这时,最高兴的是小孩子们,他们可以脱去厚厚的冬装,在大自然中享受空气的清新,鲜花的芳香,并用柳枝编织成桂冠,用花枝编织成花环,用细线扯住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遨游。  在我收藏的清代广彩瓷瓶(如图)上,就有孩子们春天出游的情形,我把它叫做“百子闹春”。在亭台之内,一个老者被一群孩子簇拥着
期刊
有位科技专家朋友告诉我,文物鉴定将来慢慢就没有意义了,原因是电脑科技的发展。国外有一种3D“打印”模式,这不是一般的电脑平面打印,而是一种立体模拟技术,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克隆”出完全与原物一样的替代品。专家称没有制造不出来的,只有想象不到的。如果是文物复制,其形状、文字,乃至化学成分,都能达到完全一致。加上作假高手的锈色包浆的外包装和细节修饰,莫说小小的钱币,即使大青铜鼎、书画也都不在话
期刊
三九寒天,五叔蜷着身子,哆嗦着。父亲一看五叔,叹了一口气,作孽呀!五叔一看我,眼中泛着光。五叔用颤抖的手从衣服的最里层摸出一个红布小包,小心翼翼地打开……这是一枚“淳化元宝”古币,五叔叫我把这枚古币上交给国家,说完后就离去了。  想起五叔,我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五叔这辈子苦呀,当初五娘离家出走时,五叔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五娘知道五叔有宝贝,那是在工地上打工时无意间发现的,五叔带回了家。五娘说,
期刊
这枚“集换局票”,背文“当一十用”当十大钱,是系列咸丰大钱中唯一的一种无铸钱局名、无满文的当十大钱。此钱出自福建福州,为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与福州泉友李共青先生用钱币相互交换所得。  此钱红铜材质,整钱面背红斑绿锈满身,与铜胎肉面紧咬在一起入骨生根,显得极富有神韵,包浆熟旧自然。此钱直径33毫米,面背穿径均为7毫米,厚3毫米,重20.8克(按:宝福局所铸咸丰当十钱,以钱局议定的标准重量为五钱,以
期刊
我收藏古钱币二十余年,现早已过花甲之年,好多人说“你已经老了,别干了”,我对他们讲“我收藏二十余年,按收藏年龄算,我还年轻着呢”。作为一个收藏者,所享受的就是在得到藏品时那瞬间的喜悦,惊喜之余的尽情挥洒,瞬间所享受的就是经年苦寻所得到的成果,更有一种成就感。所享受的也是苦淡经营后的自我满足及灯下自赏的喜悦,以及出示于人的自豪。发一句“酸”,那感觉俨然是喜洋洋胸怀荡漾,飘飘然独步天下,“老夫聊发少年
期刊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城北5公里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名讳,更今名。山体绵亘百余里,有大小峰峦60余座,主峰高317米。按其大,大不过黄山;按其高,高不如九华;按其峻,峻不比天柱。但自南齐著名文学家谢任宣城太守时,曾有“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游敬亭山》)等诗句的极力讴歌;唐朝时,更有“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谪仙大诗人李
期刊
玉,一个美好的字,它伴随着一个民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中国人使用玉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给玉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当作家传之宝或者定情之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着数千件玉器,年代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末民初,其中尤以战国两汉时期最为精美,而这其中可以算得上是绝世珍品的当属1974年12月至1975年1月在长沙市咸嘉湖陡壁
期刊
汪镛,清代书画家。初名铭,字笠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清时期,松江地区人文荟萃,书画鼎盛。汪镛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影响,青少年时就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稍长,师从玉壶山人改琦,诗、书、画均得其指点,画艺大进。改琦见其天质聪慧,遂把爱女小茶(允)许配给汪镛为妻。凡人物、花卉、山水,尽得其传,笔墨生动,敷色清雅,具华嵒画风。又时与松壶(钱杜)、裴舟(廖云槎)商榷讨究,所诣益进,晚复屏弃一切,专事山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