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在形成自己教学个性的过程中,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语言,这是个性化教学的必然选择,它使语文教师更具生命力和号召力,能帮助语文教师树立风格和品牌。
关键词:教学语言 个性 培养
“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广大教师中来一场“语言革命”:重新认识教师语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重新学习教育教学语言,重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语言。那么,怎样去培养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语言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践:
一、培养形象性教学语言
语文教材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文学作品,能帮助学生品味作品语言之形象者,唯形象性教学语言。即使对非文学作品,也不能简单使用抽象、甚至干瘪的语言教学。形象化、具象化的生动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形象性教学语言的特征在于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的感性特征,从而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效果。而且,仅从语言材料考虑还不够,因为语言的意义是抽象、概括的。从言语的角度看,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所以应充分利用言语的情境性特点,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意义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生动、更有感性特色的具象,为视、听、味、嗅、触诸感觉所直接接受,从而让学生长葆鲜活如昨、历历在目的记忆效果。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对此,教师应瞄准好“特定镜头”,顺势而入,美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化入意境,为我享有。那种过度条分缕析式的说理,则是对语言文学形象美的肢解和破坏,当为之忌。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表演艺术”。很难想像,离开了形象性语言,能够展开生机勃勃、富于强烈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培养形象性语言,首先要学会准确地使用动词,让形象化的语言产生“动感”。古人曰:“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夷”。它告诉我们,不管是观察,认识什么事物的特性,在运动或发生的适当环境下,比在静止或孤立的情况下要清楚得多,感受也将深刻得多。这一点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准确的使用动词进行描述,比用一堆形容词要简练、形象、生动。具有“动感”的事物是引起人们联想和想象的“桥梁”,是人们获得强烈印象的有效方法,准确使用动词就能产生这种“动感”。其次在教情感充沛的文学作品时,必须频繁地、大幅度地调动视觉语言。教《最后一次讲演》,宜作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状;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宜作蹙眉悲思、痛极长呼状;教《海燕》,宜作豪迈乐观、勇于搏击状;教《春》,宜作爱上心头、喜上眉梢状;如此等等。而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课文内在感情的波澜起伏,教师的视觉语言亦应作适时的调整。高潮处,视觉语言更要作相应配合,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峰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快感。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的教学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一半应旧功于他的视觉语言,尤其是结尾:“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是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教学镜头,却给予我们很深刻的教学启迪:有时无声胜有声。从这层意义上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真心进入角色的表演艺术家。
二、培养情感性教学语言
确立教学语言的情感类型与基调的主要依据是课文,所以要紧紧把握好这样一条原则:据文定情,因文传情。情感是开启人心扉的钥匙,青少年学生,富于感情,易于冲动,许多行为往往是以情感为中心转移的。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良好道德情感、优良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必须耕耘情感之田,引领学生的情感,向美靠近,与美同行,使他们的举手投足处处散发出美的光泽与芬芳。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从而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培养情感性教学语言首先把握情感性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人曾说,情感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说明教学语言一旦饱含情感性,就能产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要让教学语言染上情感色彩,并对传递教学内容,塑造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应当特别注重让教学语言具有真诚性、生动性、趣味性、激励性、动情性等特征。教学语言一要“真”,二要“诚”。这既是决定教学语言富有磁性效应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出自内心,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学生。真诚性的反面是虚伪。如果教师讲的不是真心话,或者歪曲了事实的本来面目,其语言不论用多少形容词加以雕琢和修饰,不仅不能感动学生,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教师的语言要有可视性,能把被描述的事物和道德形象凸现出来,使学生对道德角色不仅有“如见其貌,如闻其声,如见其行”的感受,而且能引发相应的情感波澜。教学语言除了要勾勒鲜明的形象外,还要讲求“鲜活”,或化远为近,呼之欲出,或化静为动,栩栩如生,或使语言富有一定的动感,以顺应和满足学生的情味。教师的语言要跌宕起伏,饶有风趣,有时还表现出一定的幽默,使听的人听得聚精会神,轻松怡然,在令人愉快的笑声中消除紧张、愉悦情怀、受到启迪、得到教诲。如在和学生讨论学会谦让话题时,我诙谐地说:“两只公鸡眼瞪大,伸长脖子来打架,为争一粒小芝麻,斗成一对秃尾巴。”使学生一听就懂,效果极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期望心理、表现心理和成功心理,善于运用赞许、表扬和奖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勤奋与努力,赞扬他们的进步与成功。这种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既能引起被赞扬学生的内心激动,使他们有满足、喜悦和充实的感受,又能唤起其他同学对这种行为的敬仰、爱慕之情。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最能打动人心,教师只有用充满情和爱的语言去激励和感化学生,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需求。而情感是靠语言载体来实现的。很难想象教师的语言苍白无力,平淡如水,这样的课堂会“撩人心智,启迪思维。”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由此可见,为了激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自己必须充满情感,从而以情激情。教学语言一旦具有了真诚性、生动性、趣味性、激励性、动情性等特征,它在传递中就染上了感情色彩。学生在感应这些语言信息时,就能启动情感的闸门。
关键词:教学语言 个性 培养
“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广大教师中来一场“语言革命”:重新认识教师语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重新学习教育教学语言,重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语言。那么,怎样去培养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语言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践:
一、培养形象性教学语言
语文教材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文学作品,能帮助学生品味作品语言之形象者,唯形象性教学语言。即使对非文学作品,也不能简单使用抽象、甚至干瘪的语言教学。形象化、具象化的生动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形象性教学语言的特征在于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的感性特征,从而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效果。而且,仅从语言材料考虑还不够,因为语言的意义是抽象、概括的。从言语的角度看,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所以应充分利用言语的情境性特点,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意义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生动、更有感性特色的具象,为视、听、味、嗅、触诸感觉所直接接受,从而让学生长葆鲜活如昨、历历在目的记忆效果。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对此,教师应瞄准好“特定镜头”,顺势而入,美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化入意境,为我享有。那种过度条分缕析式的说理,则是对语言文学形象美的肢解和破坏,当为之忌。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表演艺术”。很难想像,离开了形象性语言,能够展开生机勃勃、富于强烈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培养形象性语言,首先要学会准确地使用动词,让形象化的语言产生“动感”。古人曰:“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夷”。它告诉我们,不管是观察,认识什么事物的特性,在运动或发生的适当环境下,比在静止或孤立的情况下要清楚得多,感受也将深刻得多。这一点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准确的使用动词进行描述,比用一堆形容词要简练、形象、生动。具有“动感”的事物是引起人们联想和想象的“桥梁”,是人们获得强烈印象的有效方法,准确使用动词就能产生这种“动感”。其次在教情感充沛的文学作品时,必须频繁地、大幅度地调动视觉语言。教《最后一次讲演》,宜作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状;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宜作蹙眉悲思、痛极长呼状;教《海燕》,宜作豪迈乐观、勇于搏击状;教《春》,宜作爱上心头、喜上眉梢状;如此等等。而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课文内在感情的波澜起伏,教师的视觉语言亦应作适时的调整。高潮处,视觉语言更要作相应配合,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峰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快感。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的教学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一半应旧功于他的视觉语言,尤其是结尾:“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是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教学镜头,却给予我们很深刻的教学启迪:有时无声胜有声。从这层意义上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真心进入角色的表演艺术家。
二、培养情感性教学语言
确立教学语言的情感类型与基调的主要依据是课文,所以要紧紧把握好这样一条原则:据文定情,因文传情。情感是开启人心扉的钥匙,青少年学生,富于感情,易于冲动,许多行为往往是以情感为中心转移的。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良好道德情感、优良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必须耕耘情感之田,引领学生的情感,向美靠近,与美同行,使他们的举手投足处处散发出美的光泽与芬芳。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从而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培养情感性教学语言首先把握情感性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人曾说,情感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说明教学语言一旦饱含情感性,就能产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要让教学语言染上情感色彩,并对传递教学内容,塑造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应当特别注重让教学语言具有真诚性、生动性、趣味性、激励性、动情性等特征。教学语言一要“真”,二要“诚”。这既是决定教学语言富有磁性效应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出自内心,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学生。真诚性的反面是虚伪。如果教师讲的不是真心话,或者歪曲了事实的本来面目,其语言不论用多少形容词加以雕琢和修饰,不仅不能感动学生,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教师的语言要有可视性,能把被描述的事物和道德形象凸现出来,使学生对道德角色不仅有“如见其貌,如闻其声,如见其行”的感受,而且能引发相应的情感波澜。教学语言除了要勾勒鲜明的形象外,还要讲求“鲜活”,或化远为近,呼之欲出,或化静为动,栩栩如生,或使语言富有一定的动感,以顺应和满足学生的情味。教师的语言要跌宕起伏,饶有风趣,有时还表现出一定的幽默,使听的人听得聚精会神,轻松怡然,在令人愉快的笑声中消除紧张、愉悦情怀、受到启迪、得到教诲。如在和学生讨论学会谦让话题时,我诙谐地说:“两只公鸡眼瞪大,伸长脖子来打架,为争一粒小芝麻,斗成一对秃尾巴。”使学生一听就懂,效果极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期望心理、表现心理和成功心理,善于运用赞许、表扬和奖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勤奋与努力,赞扬他们的进步与成功。这种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既能引起被赞扬学生的内心激动,使他们有满足、喜悦和充实的感受,又能唤起其他同学对这种行为的敬仰、爱慕之情。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最能打动人心,教师只有用充满情和爱的语言去激励和感化学生,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需求。而情感是靠语言载体来实现的。很难想象教师的语言苍白无力,平淡如水,这样的课堂会“撩人心智,启迪思维。”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由此可见,为了激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自己必须充满情感,从而以情激情。教学语言一旦具有了真诚性、生动性、趣味性、激励性、动情性等特征,它在传递中就染上了感情色彩。学生在感应这些语言信息时,就能启动情感的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