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有效的培養学生?这些都应当深入研究高中生现有的思维特征,而目前高中学生的思维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1.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且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
2.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3.思维的创造性提高。
4.辨证思维迅速发展。
5.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鉴于以上这些高中学生的思维特征,我们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授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后,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这三中曲线中,只有双曲线有渐近线,我们可以利用渐近线画图,那么能否利用渐近线去解决一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机启发学生,渐近线是两条直线,那么在直线中斜率是很重要的,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大小是随着渐近线的斜率而变化的,所以就可以利用渐近线的斜率来判断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一个本来是二元二次的问题在此就被轻松的解决了。
在创新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创新,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来。
在小组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例如下面这道高中数学应用知识竞赛题:某超级市场之前一直以商品九八折优惠的方法吸引顾客。最近该超级市场采用了新的有奖销售的促销手段,具体办法是:有奖销售活动自2004年2月8日起,发奖券10000张,发完为止;顾客每累计购物满400元,发奖券1张;春节后持奖券参加抽奖。特等奖2名,奖3000元(奖品);一等奖10名,奖1000元(奖品);二等奖20名,奖300元(奖品);三等奖100名,奖100元(奖品);四等奖200名,奖50元(奖品);五等奖1000名,奖30元(奖品)。试就超级市场的收益,对该超级市场前后两种促销办法进行分析比较。
对这两种促销方法的比较分析,学生主要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1.从总收入入手;2.从收益率入手;3.从每万元商品销售款的利润入手。在分析之后会发现不管从那种途径入手,有奖销售所获得的利润总大于打折销售。
在这种特定的思维环境下,他们还想得更多更远:例如1.一些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若销售额不足400万,情况又如何呢?2.还有一些学生提出,商场提供的奖品即商品,商品的价值72000元,但商场的实际支出不到72000元;3.另有不少同学指出,奖券的发放是以每400元为单位的,而商品的实际价格不一定都刚好是400元,所以一张奖券发出,商场的实际销售额远不止400元。4.从顾客的心理上讲,有奖销售的吸引力也往往胜于打折销售。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很有头脑的,考虑问题也是很周全的,他们关心市场经济,也渴望对生活实际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这对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有许多问题值得好好反思。
2 在创新中正确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创新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的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学生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迷恋到努力和精确严谨,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但都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
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创新?即:创新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学习;在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要知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之中。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例如在数学《函数的应用举例》中的拟合函数的教学中,由于考虑到高一的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正经历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转变期,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对函数有了更深的了解,且基本知道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一些简单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选取比较贴近学生知识情况的问题进行教学:本课属于函数应用的内容,教材上有数据拟合的初步介绍,本课在课本的基础上就近发展了一些,但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接轨。此课前的学习中,学生已体验过二个变量间关系(一次关系、二次关系)的发现过程。
例:某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物体移动的路程S(米)与物体运动的时间t(秒)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可获知这种关系,我们得到如下数据:物体开始运动后,1秒内移动了0.5米;2秒内移动了2米;3秒内移动了4.5米;4秒内移动了8米.你能否根据这些数据确定S与t的关系式?
通过此例再现用数据拟合两个变量间关系探究方法的一般过程:
1.采集数据?列表?在坐标系中描点;
2.根据点的整体特征,描出两个变量的变化近似曲线,初步确定曲线的形状(抛物线),选定函数的形式;
3.用已知数据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并检验该解析式的合理性(用其余数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且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
2.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3.思维的创造性提高。
4.辨证思维迅速发展。
5.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鉴于以上这些高中学生的思维特征,我们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授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后,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这三中曲线中,只有双曲线有渐近线,我们可以利用渐近线画图,那么能否利用渐近线去解决一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机启发学生,渐近线是两条直线,那么在直线中斜率是很重要的,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大小是随着渐近线的斜率而变化的,所以就可以利用渐近线的斜率来判断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一个本来是二元二次的问题在此就被轻松的解决了。
在创新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创新,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来。
在小组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例如下面这道高中数学应用知识竞赛题:某超级市场之前一直以商品九八折优惠的方法吸引顾客。最近该超级市场采用了新的有奖销售的促销手段,具体办法是:有奖销售活动自2004年2月8日起,发奖券10000张,发完为止;顾客每累计购物满400元,发奖券1张;春节后持奖券参加抽奖。特等奖2名,奖3000元(奖品);一等奖10名,奖1000元(奖品);二等奖20名,奖300元(奖品);三等奖100名,奖100元(奖品);四等奖200名,奖50元(奖品);五等奖1000名,奖30元(奖品)。试就超级市场的收益,对该超级市场前后两种促销办法进行分析比较。
对这两种促销方法的比较分析,学生主要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1.从总收入入手;2.从收益率入手;3.从每万元商品销售款的利润入手。在分析之后会发现不管从那种途径入手,有奖销售所获得的利润总大于打折销售。
在这种特定的思维环境下,他们还想得更多更远:例如1.一些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若销售额不足400万,情况又如何呢?2.还有一些学生提出,商场提供的奖品即商品,商品的价值72000元,但商场的实际支出不到72000元;3.另有不少同学指出,奖券的发放是以每400元为单位的,而商品的实际价格不一定都刚好是400元,所以一张奖券发出,商场的实际销售额远不止400元。4.从顾客的心理上讲,有奖销售的吸引力也往往胜于打折销售。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很有头脑的,考虑问题也是很周全的,他们关心市场经济,也渴望对生活实际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这对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有许多问题值得好好反思。
2 在创新中正确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创新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的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学生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迷恋到努力和精确严谨,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但都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
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创新?即:创新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学习;在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要知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之中。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例如在数学《函数的应用举例》中的拟合函数的教学中,由于考虑到高一的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正经历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转变期,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对函数有了更深的了解,且基本知道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一些简单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选取比较贴近学生知识情况的问题进行教学:本课属于函数应用的内容,教材上有数据拟合的初步介绍,本课在课本的基础上就近发展了一些,但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接轨。此课前的学习中,学生已体验过二个变量间关系(一次关系、二次关系)的发现过程。
例:某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物体移动的路程S(米)与物体运动的时间t(秒)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可获知这种关系,我们得到如下数据:物体开始运动后,1秒内移动了0.5米;2秒内移动了2米;3秒内移动了4.5米;4秒内移动了8米.你能否根据这些数据确定S与t的关系式?
通过此例再现用数据拟合两个变量间关系探究方法的一般过程:
1.采集数据?列表?在坐标系中描点;
2.根据点的整体特征,描出两个变量的变化近似曲线,初步确定曲线的形状(抛物线),选定函数的形式;
3.用已知数据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并检验该解析式的合理性(用其余数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