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丰在湖北随州曾都区开设的村镇银行,历经4载到今年8月终获盈利,尽管只区区495万元,还不及当地农信社一个网点的效益。
此前这家被称为“曾都汇丰”的村镇银行,一直是湖北1年以上村镇行中唯一亏损的那家,其低调不彰,与当初汇丰“吃下”外资银行下乡“第一只螃蟹”的身份并不相符。
不过这似乎并没太影响汇丰在中国村镇的布局。资料显示,目前汇丰已在中国8个省区设立了11家村镇银行,17个网点。在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的眼中,“现在的村镇,也许10年或20年后就是一座城市,这些村镇银行则很可能变成一个个分行。”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外资银行已在华设立农村金融机构近40家,占比约为10%,远超其在中国银行业2%的市场比例。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所设的“第二张网”正悄然形成。
无奈的“下乡”热情
上世纪90年代,完成商业化改革的国有银行逐渐撤出了薄利的农村市场,一时间农村的银行网点所剩无几。
鉴于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银监会2006年12月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及外资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不占用其年度分支机构设置规划指标,并可同时在发达地区优先增设分支机构。
尽管如此,当时的中资银行依然没有太高的“下乡”积极性,甚至在某些农村地区,有机构想找一家银行来牵头设立村镇银行都很难。
业内人士称,当时中资银行不积极参与布局村镇银行,主要是因为相对于扩张城市支行网点,投资村镇银行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另外,村镇银行如果经营不善或出现问题,也将对银行的声誉和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正当中资银行对“下乡”不感兴趣时,外资行跃跃欲试了。
就在政策出台的同时,由汇丰发起的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曾都汇丰开业了。汇丰由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外资银行。
随后花旗、渣打、澳新、东亚等十几家外资银行也都开始涉足中国的农村市场。外资行热衷“下乡”,一时间让市场侧目。
专家认为,外资银行的热情背后有其内在的苦衷。
根据普华永道当时的一份调查报告,从2006年开始,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就处于节节败退的态势。截至2009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仅占2%,并且增速明显放缓。
央行的数据显示,在2007~2009年间,外资银行新增贷款分别为1704亿元、628亿元、18亿元,三年时间缩水近100%。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网点上的短板,使外资银行难以在传统的信贷领域与中资银行竞争;另一方面,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银行主打的私人高端理财产品出现波动,不少客户转投中资银行。
业务的压力使外资银行被迫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政策的放开,村镇银行等传统意义上的非核心业务,被外资银行视为新的增长机会。
“在设立村镇银行上,内外资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农村市场有着9亿多人口,这一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位外资行高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农村一直是国家政策倾斜的地方,对于外资银行来说,“下乡”比“进城”更容易。
除了政策上的鼓励之外,铺设网点,抢占农村市场也是外资银行“下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记者了解,外资银行在城市设一个分行需要2亿元的运营资金,并且审批的过程漫长而繁琐。设立村镇银行的资本金最低要求是300万元,用少量的资本获得牌照,为未来抢占一块领地,这也是外资银行乐于“下乡”的内在原因。
争建“第二张网”
曾都汇丰开业后,汇丰银行又陆续在重庆、北京、广东等地设立村镇银行。至今在国内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总数已达11家,共17个网点,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形成了覆盖西部、中部、华东、华北的农村金融网络。
2009年,渣打银行独资的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营业。
除了老牌的外资银行之外,一些新面孔也在村镇银行中出现。
2010年,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计划斥资10亿元在吉林市建立5家独资村镇银行;同年底,东亚银行首家村镇银行落户陕西富平,澳洲联邦银行2010年底在中国开设了三家村镇银行,分别落户河南的济源、兰考和登封;另外韩国友利银行也在北京顺义开设了村镇银行。
和上述外资银行不同,花旗银行选择以贷款公司的形式抢占农村市场。“只贷不存”来自于花旗对现实的权衡。“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吸收存款的渠道相对健全,而贷款的需求却远远得不到满足。”花旗中国零售市场营销及业务发展总监张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迄今,花旗已在中国开设了4家贷款公司,分别位于湖北的公安、赤壁,大连瓦房店以及重庆北碚区。
除了开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外,外资银行还找到了另一条在农村快速扩张的渠道——参股金融机构。
目前澳新银行已经拥有上海农商行19.9%的股份;国际金融公司(IFC) 2009年向四川仁寿民富村镇银行投资500万元,占该行10%的股份。2010年8月下旬,IFC又向哈尔滨银行发起设立的巴彦融兴村镇银行增资500万元,持股10%。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95家,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外资银行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有近40家,占比约为10%,远远超过其在中国银行业2%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所设的“第二张网”正悄然形成。
外资行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当初放开外资银行“下乡”,也有借助其先进经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考虑。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汇丰银行为例,其对于农村经济并不陌生,汇丰曾在巴西、印尼、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家成功发展了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
“我们希望外资银行把先进的经营模式,以及风险控制的经验都能带到农村去。”上述人士说。
同时,外资银行创办村镇银行的模式与本土银行不一样。一般中资银行创办村镇银行,由一家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再由当地的企业法人、自然人入股。
而外资银行目前在国内设立的村镇银行,大部分是全资子公司,并且层级颇高。例如,花旗信贷隶属于花旗海外投资公司,与花旗中国法人公司并无直接的股权关系。渣打和汇丰在国内开办的村镇银行均为集团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非在华法人银行的子公司。
汇丰银行给出的解释是,汇丰中国和汇丰村镇银行的业务侧重点不同,对两个实体的运营和管理进行分开,可以确保集中使用资源,以便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服务。
面对中国农村贷款的特殊性,外资银行不断寻求自己的新业务模式。汇丰一位高管曾表示,其村镇银行贷款模式正在寻求“突破传统的单一抵押贷款思路”。在贷款模式方面着重对客户的现金流和还款能力分析,以此解决农村的企业和农户因缺乏抵押品所造成的贷款瓶颈问题。
以曾都汇丰为例,对于村镇企业的贷款,首先要先看企业的现金流,也就是有没有还款能力。在抵押品方面,存货、机械设备、股权都可以做抵押。
即使没有抵押品,曾都汇丰也有小额贷款业务,规定贷款1万到5万元的,需要一个人担保即可。
如果个人跟某企业有长期业务往来,这家企业就能成为担保人,曾都汇丰称之为“企业+农户”模式。
此前这家被称为“曾都汇丰”的村镇银行,一直是湖北1年以上村镇行中唯一亏损的那家,其低调不彰,与当初汇丰“吃下”外资银行下乡“第一只螃蟹”的身份并不相符。
不过这似乎并没太影响汇丰在中国村镇的布局。资料显示,目前汇丰已在中国8个省区设立了11家村镇银行,17个网点。在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的眼中,“现在的村镇,也许10年或20年后就是一座城市,这些村镇银行则很可能变成一个个分行。”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外资银行已在华设立农村金融机构近40家,占比约为10%,远超其在中国银行业2%的市场比例。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所设的“第二张网”正悄然形成。
无奈的“下乡”热情
上世纪90年代,完成商业化改革的国有银行逐渐撤出了薄利的农村市场,一时间农村的银行网点所剩无几。
鉴于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银监会2006年12月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及外资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不占用其年度分支机构设置规划指标,并可同时在发达地区优先增设分支机构。
尽管如此,当时的中资银行依然没有太高的“下乡”积极性,甚至在某些农村地区,有机构想找一家银行来牵头设立村镇银行都很难。
业内人士称,当时中资银行不积极参与布局村镇银行,主要是因为相对于扩张城市支行网点,投资村镇银行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另外,村镇银行如果经营不善或出现问题,也将对银行的声誉和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正当中资银行对“下乡”不感兴趣时,外资行跃跃欲试了。
就在政策出台的同时,由汇丰发起的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曾都汇丰开业了。汇丰由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外资银行。
随后花旗、渣打、澳新、东亚等十几家外资银行也都开始涉足中国的农村市场。外资行热衷“下乡”,一时间让市场侧目。
专家认为,外资银行的热情背后有其内在的苦衷。
根据普华永道当时的一份调查报告,从2006年开始,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就处于节节败退的态势。截至2009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仅占2%,并且增速明显放缓。
央行的数据显示,在2007~2009年间,外资银行新增贷款分别为1704亿元、628亿元、18亿元,三年时间缩水近100%。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网点上的短板,使外资银行难以在传统的信贷领域与中资银行竞争;另一方面,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银行主打的私人高端理财产品出现波动,不少客户转投中资银行。
业务的压力使外资银行被迫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政策的放开,村镇银行等传统意义上的非核心业务,被外资银行视为新的增长机会。
“在设立村镇银行上,内外资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农村市场有着9亿多人口,这一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位外资行高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农村一直是国家政策倾斜的地方,对于外资银行来说,“下乡”比“进城”更容易。
除了政策上的鼓励之外,铺设网点,抢占农村市场也是外资银行“下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记者了解,外资银行在城市设一个分行需要2亿元的运营资金,并且审批的过程漫长而繁琐。设立村镇银行的资本金最低要求是300万元,用少量的资本获得牌照,为未来抢占一块领地,这也是外资银行乐于“下乡”的内在原因。
争建“第二张网”
曾都汇丰开业后,汇丰银行又陆续在重庆、北京、广东等地设立村镇银行。至今在国内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总数已达11家,共17个网点,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形成了覆盖西部、中部、华东、华北的农村金融网络。
2009年,渣打银行独资的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营业。
除了老牌的外资银行之外,一些新面孔也在村镇银行中出现。
2010年,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计划斥资10亿元在吉林市建立5家独资村镇银行;同年底,东亚银行首家村镇银行落户陕西富平,澳洲联邦银行2010年底在中国开设了三家村镇银行,分别落户河南的济源、兰考和登封;另外韩国友利银行也在北京顺义开设了村镇银行。
和上述外资银行不同,花旗银行选择以贷款公司的形式抢占农村市场。“只贷不存”来自于花旗对现实的权衡。“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吸收存款的渠道相对健全,而贷款的需求却远远得不到满足。”花旗中国零售市场营销及业务发展总监张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迄今,花旗已在中国开设了4家贷款公司,分别位于湖北的公安、赤壁,大连瓦房店以及重庆北碚区。
除了开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外,外资银行还找到了另一条在农村快速扩张的渠道——参股金融机构。
目前澳新银行已经拥有上海农商行19.9%的股份;国际金融公司(IFC) 2009年向四川仁寿民富村镇银行投资500万元,占该行10%的股份。2010年8月下旬,IFC又向哈尔滨银行发起设立的巴彦融兴村镇银行增资500万元,持股10%。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95家,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外资银行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有近40家,占比约为10%,远远超过其在中国银行业2%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所设的“第二张网”正悄然形成。
外资行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当初放开外资银行“下乡”,也有借助其先进经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考虑。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汇丰银行为例,其对于农村经济并不陌生,汇丰曾在巴西、印尼、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家成功发展了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
“我们希望外资银行把先进的经营模式,以及风险控制的经验都能带到农村去。”上述人士说。
同时,外资银行创办村镇银行的模式与本土银行不一样。一般中资银行创办村镇银行,由一家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再由当地的企业法人、自然人入股。
而外资银行目前在国内设立的村镇银行,大部分是全资子公司,并且层级颇高。例如,花旗信贷隶属于花旗海外投资公司,与花旗中国法人公司并无直接的股权关系。渣打和汇丰在国内开办的村镇银行均为集团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非在华法人银行的子公司。
汇丰银行给出的解释是,汇丰中国和汇丰村镇银行的业务侧重点不同,对两个实体的运营和管理进行分开,可以确保集中使用资源,以便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服务。
面对中国农村贷款的特殊性,外资银行不断寻求自己的新业务模式。汇丰一位高管曾表示,其村镇银行贷款模式正在寻求“突破传统的单一抵押贷款思路”。在贷款模式方面着重对客户的现金流和还款能力分析,以此解决农村的企业和农户因缺乏抵押品所造成的贷款瓶颈问题。
以曾都汇丰为例,对于村镇企业的贷款,首先要先看企业的现金流,也就是有没有还款能力。在抵押品方面,存货、机械设备、股权都可以做抵押。
即使没有抵押品,曾都汇丰也有小额贷款业务,规定贷款1万到5万元的,需要一个人担保即可。
如果个人跟某企业有长期业务往来,这家企业就能成为担保人,曾都汇丰称之为“企业+农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