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痛只有彼此知道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条件还不错的阿华患了胃癌,在省城得到确诊后,家人把她送到了北京最好的医院进行治疗。从发病到确诊,再到去北京,家里人一直没有把病情的真相告诉她,只跟她说是恶性的炎症,在京治疗一段时间就能恢复健康。这也许对她的治疗会好一些,至少她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康复信心对一个癌症患者来说太重要了。
  住在同病房的是一个40多岁的女人,她看到阿华的家人瞒着阿华病情,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每次阿华吃药,都是家里人直接把药片送进她嘴里,然而有一天,趁着阿华家人出去一会儿的工夫,这个病友一把拿起阿华桌上的药瓶,故意惊讶地说:“呀!你也是胃癌呀!”得知自己的真实情况后的阿华情绪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半年就去世了。
  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无不在暗地里谴责这个女人:“怎么就一定要戳破这层‘窗户纸’?要是阿华一直蒙在鼓里,说不定还能坚持一段时间呢!现在倒好,一句损人不利己的话就把阿华置于死地。”
  人们的指责无可厚非,但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想到的就不只是这些了,我的心中涌现出一连串的问号:中年女人为什么非要残酷地告诉阿华真情?难道她就没有同情心吗?和阿华受到的照顾相比,难道她有什么不平衡吗?
  在与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这位中年妇女曾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职业女性,兢兢业业工作20年,她的疾病就是因为经常不分昼夜地忙于工作饮食作息不规律而造成的。当我小心地问她为何要揭穿阿华家属善意的谎言时,她拒绝回答,只是身体在微微颤抖,双臂紧紧抱在胸前,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
  “你不愿告诉我,是吗?我想这样做或许有你的理由。你完全有权利决定是否把你的想法告诉我。我想向你提一个建议,你愿意参加病友志愿者俱乐部吗?”我顺势转换了一个话题。
  病友志愿者俱乐部是心理门诊的新创意,是一个专为心理疾患病人开办的健康教育场所。在医生指导下,针对病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一种病人间的互动机制。俱乐部的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医生对病友进行各类健康知识讲座,也会涉及压力与应激的讨论,还会探讨生死问题。其中一大部分时间留给患者,让他们通过当面座谈、留言、电话、通信甚至网络的方式交流治疗经验,相互激励,建立起情同手足的友谊,在互勉中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经过说服,女人参加了病友志愿者俱乐部的活动,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脸色红润了不少,说话语气也发生了变化。她感谢我为她找到了一个抒发情绪的场所,在那里她找回了自尊和平等。通过和病友们的交流,她结交了一些坚强的朋友,并和大家一步步地走向健康。
  “医生,我以前很害怕,也许这一点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说出阿华的病情真相,是害怕独自承担癌症的威胁,我觉得一旦说出来,由两个人来承担,同病相怜,恐惧就会减轻。我真不是想害她呀!……”女人诚恳地表白道。
  “别人很不理解你揭穿阿华家属善意谎言的原因,甚至连你自己都觉得这样的‘实话实说’很不人道,但是对癌症的恐惧驱使你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做法,告诉阿华真实病情是出于你的恐惧,阿华是你极力要找的一个能够为你分担恐惧的对象。但是阿华没有按你所希望的那条路走下去,她得知实情后的反应让你失望了,甚至失去了对生的希望。”
  “所以你让我参加病友志愿者俱乐部,使我重拾希望?”
  “群体抗癌效果之所以好,原因是俱乐部成员都是癌症患者,大家在一起不会谈“癌”色变,也没有无形的冷漠,大家可以互相倾诉,互相帮助,树立信心。”我肯定了这一做法的意义。
  “精神上相互支撑是我们一起迈过疾病这道‘坎’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痛只有彼此知道!”女人感慨地说。
其他文献
有一个人在妻子怀孕的同时被确诊患了癌症,当他得知自己患绝症之后,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等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后再死。他像没病一样,照常地生活、工作和照料妻子,结果孩子出世后,他的病也控制住了。当初,人们都认为这只不过是“天方夜谭”,然而,近年的科学研究表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前不久,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一项令人欣喜的研究结果:大约有10%的癌症会自然消失,而且极少复发;至少有十多种因素可使癌症自然
期刊
您会不会走到一个房间,却突然发现忘记了要去做什么?对以前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却怎么也想不起1小时前遇见的朋友名字?您是不是常常嘀咕:“唉,年纪大了,不中用了……”  别着急,世界上的心理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看看他们给出的建议吧!    ■爱唠叨助长记性  女人爱唠叨,尤其老年女性,某种程度上帮助女性延长了记忆和寿命。  一项为期20年的美国心理学研究显示,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标,男女有别
期刊
“升官发财”是许多人的愿望。作者如意地升了官,以后又不适应了,因此有了下面的文章。人的心态是复杂的,只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烦恼。看来,像“升官发财”这样的良好祝愿,不是对每个人都合适的。  我一直想谋个一官半职。因为在我看来,当领导是件风光无限的事,那种前呼后拥的感觉,实在很令人羡慕。  单位改革,实行全员竞岗制,我如愿以偿地竞得了办公室主任职位。自从当了主任之后,别人称呼我时,不再是在我的
期刊
“排忧解难”是我刊的保留栏目。  在这个传递爱心的栏目中,每期请一位主持人答疑解惑。希望我们的复信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深刻的分析,多一些通俗的解释,多一些轻松的提示……  我们愿与读者朋友们心心相通,努力成为您的心灵之友。    “婚外情”发生之后  Q:我结婚8年,有一个孩子,和丈夫的感情还好。只是他的脾气急躁,不善表达。我们的邻居有时来串门聊天,他比较活跃,我只是喜欢听他聊天,没有其他什么感
期刊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观看枪击等暴力场面将使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提高一倍,暴力为也会传染。  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由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厄尔领导的科研小组对1500名处于相似环境中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暴力在社会上的传播方式与疾病的传播相似,暴力行为也可以在人群中“传染”。在为期5年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将1500名青少年分为了两组,他们之间惟一的区别是:一组青少年曾经目睹
期刊
在平房没有改造成楼房之前,我们的大院里曾经住了七八户人家。小李与妻子小韩结婚后,两人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吵急了就打,虽说是打,也不过是你推我一把,我挠你一下,但结果总是引来一群好心劝解的邻居。小韩看来的人越多,她的声音就越高,拿东西扔向丈夫的频率也越高,甚至出手也越狠。  有一次,两人不知为什么又闹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礼拜天的缘故,小李的家门口一下子聚了好多的人,小韩一看来了这么多人,疯
期刊
我所居住的这个相对封闭的小城镇也有“搭伴养老”现象,和很多事情一样,“搭伴养老”也有它的两面性。有的人利用它欺骗感情,诈骗财产,而更多的人是想通过它找到自己真正的意中人。  有人认为,“搭伴养老”是一件难堪的事,有悖于已丧老伴的感情,甚至认为不道德。虽然我已经年近古稀,但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只要你不是恶意骗取对方什么,而是真正情投意合,对双方负责,就可以选择“搭伴养老”的方式安度晚年,心里感觉幸
期刊
单亲家庭的孩子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我。实践使我坚信: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中需要把握一个重要原则——让孩子认识到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没有变。    ——“爸爸怎么老是不回来?”  女儿洋洋8岁那年,我和丈夫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他内疚却又坚决地告诉我,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在经历过几番痛苦的折磨之后,我最终和他分手了。我们商定,女儿跟我生活。考虑到女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我提出暂时不把离婚
期刊
前言:“搭伴养老”是一种不成文的、无法可依的婚姻方式,无论怎样定位,它都确实存在着。所谓“搭伴养老”就是独身老年男女不进行婚姻登记,当事人自愿结合而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关系往往是好则合,不好则分。晚年经历一段不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关系,是轻松还是无奈?  选择“搭伴养老”的原因很多:嫌结婚程序麻烦,财产问题太敏感,婚后相处不好说,儿女阻拦情不愿……可以这样说,“搭伴养老”是当事人多方权衡后的一种选择和妥
期刊
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老年婚姻问题的确不能再等闲视之。据国家有关部门数字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近12亿(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其中因丧偶、未婚、离婚而独身的约有3500万人,男性约为1100万人,女性约为2400万人。在3500万人中,离婚者约为100万人,丧偶者约3360万人。这支庞大的队伍占老年人口总数的近30%。  这一组数字表明,老年人婚姻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