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应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接受新课改理念,把握新课改精神、变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而要实现这些变革,突破点就在于让政治课堂要真正“动”起来,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呢?我认为须让学生学会“四动”。
一、让学生 “眼” 动,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之一,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是以阅读活动为载体,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但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常常把教材读得太多,读得太透,其结果是学生“眼动”机会太少,听教师的讲解反而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有目的地利用课本进行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学会咬文嚼字,读准课本。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都属于易混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从而帮助学生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其次,要善于抓住知识重点。抓住重点就要抓住关键词,关键词寓意深刻,在课文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它们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如“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等等,在教材中是很多的。
最后,学会全面地把握概念。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化繁为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
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二、让学生手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阅读教材时能做到“一目十行”固然可贵,但要真正实现还是有些困难,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做笔记的习惯,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另外在学习中,还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构建知识体系图表的能力。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也有其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把“厚书”变成“薄书”,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方法,还培养了动手能力。
三、让学生 “心” 动,敢于质疑问难
学习源于思思考,而思考启于疑惑,只要先学会生疑、质疑,才能进行探究,进而释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生疑与质疑是学生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尤其是现代教育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要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如学习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课中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一知识点,可提出辩论话题:“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和竞争哪个更为重要?”此外,还有如“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那么人可胜天吗?”“鼓励消费和艰苦奋斗是否相互矛盾?”等等。这些话题是学生较为有兴趣的,能够为学生提供辩论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展现个性。对于学生独特想法,教师应适时肯定与鼓励,以增强学生思考信心,也为学生质疑打开心扉。对于学生错误想法,教师不应当面指责,而应适时引导,使其发现错误,形成正确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让学生“行动”,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新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心“动,还要积极地“行” 动。
由于一定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可以以模拟现实、体验生活为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与生活联系紧密,或紧跟时代步伐,有选择地组织开展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通过知识竞赛、小论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题对话、小品表演等展开。
例如,在学习了股票、债券、保险等一些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家庭收入情况,制作一份家庭投资计划。这就无须走出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动心”、“动手”相结合,同样达到了体验生活的实践效果。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拓展在课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实际存在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或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时,教材主要给学生介绍了国有企业等知识,而这几年一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得很不错,学生对这一问题也较为感兴趣。于是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组织了一批学生对本地民营企业展开了一次调查研究活动。事实表明,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四“动”,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让学生 “眼” 动,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之一,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是以阅读活动为载体,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但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常常把教材读得太多,读得太透,其结果是学生“眼动”机会太少,听教师的讲解反而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有目的地利用课本进行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学会咬文嚼字,读准课本。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都属于易混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从而帮助学生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其次,要善于抓住知识重点。抓住重点就要抓住关键词,关键词寓意深刻,在课文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它们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如“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等等,在教材中是很多的。
最后,学会全面地把握概念。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化繁为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
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二、让学生手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阅读教材时能做到“一目十行”固然可贵,但要真正实现还是有些困难,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会做笔记的习惯,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另外在学习中,还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构建知识体系图表的能力。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也有其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把“厚书”变成“薄书”,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方法,还培养了动手能力。
三、让学生 “心” 动,敢于质疑问难
学习源于思思考,而思考启于疑惑,只要先学会生疑、质疑,才能进行探究,进而释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生疑与质疑是学生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尤其是现代教育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要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如学习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课中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一知识点,可提出辩论话题:“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和竞争哪个更为重要?”此外,还有如“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那么人可胜天吗?”“鼓励消费和艰苦奋斗是否相互矛盾?”等等。这些话题是学生较为有兴趣的,能够为学生提供辩论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展现个性。对于学生独特想法,教师应适时肯定与鼓励,以增强学生思考信心,也为学生质疑打开心扉。对于学生错误想法,教师不应当面指责,而应适时引导,使其发现错误,形成正确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让学生“行动”,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新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心“动,还要积极地“行” 动。
由于一定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可以以模拟现实、体验生活为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与生活联系紧密,或紧跟时代步伐,有选择地组织开展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通过知识竞赛、小论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题对话、小品表演等展开。
例如,在学习了股票、债券、保险等一些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家庭收入情况,制作一份家庭投资计划。这就无须走出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动心”、“动手”相结合,同样达到了体验生活的实践效果。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拓展在课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实际存在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或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时,教材主要给学生介绍了国有企业等知识,而这几年一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得很不错,学生对这一问题也较为感兴趣。于是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组织了一批学生对本地民营企业展开了一次调查研究活动。事实表明,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四“动”,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