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有高质量的问题驱动。课堂提问设计的高超或平庸能够彰显出课堂教学的精致或粗浅,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力的激发,也会使课堂失去生命和思维的活力。反思当前许多课堂上还存在问的浅显、琐碎等的现状;面对是关注文本还是关注学生,是启发性思维还是封闭式思维,是教师问为主体还是学生自发问为主体等提问视角的疑惑。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也因此成了教师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抓住文章的主旨,找准提问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就像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主问题”。找准了切入点,抓住了主问题,也就抓住了整个课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就打开了通向深度学习之门。“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题眼,可以是文章中的一个关键句,也可以是关键句中的一个关键词,可以是文章的写法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但不管是哪种类型,这个切人点必须具体、明确、集中,必须根植于文本,有利于学生回归文本。”
如:《谈礼貌》一课主问题可设计为——本文一共举了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的重要性,你认为他们的讲述顺序能颠倒吗?所提问题抛开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直指写作手法,简明扼要;学习《三亚落日》一课,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在作者眼里三亚落日美妙绝伦,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看到的美。《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体会三亚落日的美,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这个问题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立足于文章的主旨就全文提出的。此问题的提出既抓住了文章主题这个“经”,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这个“纬”;学习《孔子游春》一課,可以设计主问题:——孔子作为老师的鼻祖,你认为他与你的老师有哪些异同?此问题提得妙,提得巧。紧扣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孔子作为一位老师的伟大形象”和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然后,从现代教室和《孔子游春》中的教室异同开始边读、边议、边体会直至最后时总结概括出孔子的品行“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始终在思考的大海上起伏前行,对万代师祖——孔子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以上三个问题都紧扣课文中心,从整篇课文入手提出。一个从写作手法到谋篇布局切入问题;一个从品味妙词佳句切入问题;一个在深深研读文本、了解学生、把握教学目标后从文章主旨高屋建瓴地切入问题,都拒绝条分缕析。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仅言说了教师想要的,也言说了教师所没想到的。可见,找准了切入点就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抓住学生思维的进阶点,巧设问题
学生的思维遇到“瓶颈”,要想领悟到更多,思考得更深入,就需要教师的问题引领,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度学习的快感。
如:窦桂梅老师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两度带领学生朗读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后,学生已经对课文、人物理解得相当透彻,思维好像呈现了饱和状态,发言和认知开始原地打转,学生情绪开始有些小浮躁。此时,窦老师抛出一问——“打” 字一字千钧,围绕“打”,写了为什么打,怎么打,打的结果。“打”用得精彩,写得更精彩。作者为什么写洪教头的打是细致传神,而写到主人翁林冲却点到为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学生立刻沉寂下来,不一会儿纷纷发言。有的说:细写洪教头费那么大的劲儿,就越显得林冲的轻松,功夫高。一横、一退、一扫就把那么浑身解数的洪教头打趴下了。有的说:这是用了对比或者说反衬的写法。越是这样着墨铺粉洪教头,越能反衬出林冲的功夫,不愧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概括出“背面铺粉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衬。引导学生由品味人物形象进入文章写法的学习,进入了另一场思维盛宴、另一场深度学习,教师的问不可谓不巧,不可谓不深。
三、紧扣课堂训练点发问
“学习就是迁移”,“学习为了迁移”。要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需要通过这样的活动去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要善于用问题引出训练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如:薛法根老师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中这样抛出训练点——若我们生活在一个舒适、优越的环境中,会成为什么样的柳?若生活在像青海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怎么办?改动最后一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生命奇迹的青海高原柳树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据此再加入对自我座右铭的创作,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和自身联系起来,形成浓浓的内驱力。既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又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问在学生的兴趣点
一个有趣的问题能带动一个有趣的学习活动,一个有趣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觉得经历了真实的语言和心灵的成长。兴趣是探究的原动力,无趣是对学生无声的伤害。我们的教学对象——儿童是充满天真童趣的,课堂上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启思维的这把钥匙——提问是否新奇、有趣。故提问的设计要遵循这一点,在演一演、赛一赛、写一写、画一画等多元活动的创设上着力,吸引学生全面参与活动,激发学习潜能。
如: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出示自己精心设计的“皇榜”,学完课文后,问:你能设计一张告示,昭告天下吗?“设计皇榜”这一活动对学生的诱惑力太大,学生的创作兴趣一下被激发了起来。学生在兴致盎然地设计皇榜内容的过程中对人物美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又一次得到了深化,对语言表达能力来说又是一次扎实、有效地训练。
五、问在学生的言说点
言说点,就是学生有话要说的地方。教师要善于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推动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共生。让“我有话要说”时能畅所欲言。
如:窦桂梅老师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这样问——若要夸夸这三个儿子的话,你最想夸谁?这一组描述极具画面感,学生也很感兴趣,这一问就问在了学生的言说点上。有的说:我来夸夸大儿子。你真能干,能帮爸爸妈妈干活了,真勤劳!有的说:我来夸夸二儿子。你真懂事,知道家里刚添了几只小鸡要编新笼子了。有的说:我想小儿子,你虽然不能分担家务,但知道父母年事已高,不去烦扰他们,知道自己照顾好自己。你好可爱!……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村居图在学生的言说中得到了深化理解,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精妙的课堂提问设计是开启学生深度学习的按钮,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利于“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精妙的课堂提问设计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细致地品读,深度地解析,教师的“智”才能催生学生的“智”。“操千曲而后晓声”,深度学习下课堂提问的设计的探究我们还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221000)
一、抓住文章的主旨,找准提问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就像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主问题”。找准了切入点,抓住了主问题,也就抓住了整个课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就打开了通向深度学习之门。“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题眼,可以是文章中的一个关键句,也可以是关键句中的一个关键词,可以是文章的写法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但不管是哪种类型,这个切人点必须具体、明确、集中,必须根植于文本,有利于学生回归文本。”
如:《谈礼貌》一课主问题可设计为——本文一共举了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的重要性,你认为他们的讲述顺序能颠倒吗?所提问题抛开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直指写作手法,简明扼要;学习《三亚落日》一课,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在作者眼里三亚落日美妙绝伦,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看到的美。《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体会三亚落日的美,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这个问题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立足于文章的主旨就全文提出的。此问题的提出既抓住了文章主题这个“经”,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这个“纬”;学习《孔子游春》一課,可以设计主问题:——孔子作为老师的鼻祖,你认为他与你的老师有哪些异同?此问题提得妙,提得巧。紧扣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孔子作为一位老师的伟大形象”和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然后,从现代教室和《孔子游春》中的教室异同开始边读、边议、边体会直至最后时总结概括出孔子的品行“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始终在思考的大海上起伏前行,对万代师祖——孔子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以上三个问题都紧扣课文中心,从整篇课文入手提出。一个从写作手法到谋篇布局切入问题;一个从品味妙词佳句切入问题;一个在深深研读文本、了解学生、把握教学目标后从文章主旨高屋建瓴地切入问题,都拒绝条分缕析。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仅言说了教师想要的,也言说了教师所没想到的。可见,找准了切入点就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抓住学生思维的进阶点,巧设问题
学生的思维遇到“瓶颈”,要想领悟到更多,思考得更深入,就需要教师的问题引领,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度学习的快感。
如:窦桂梅老师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两度带领学生朗读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后,学生已经对课文、人物理解得相当透彻,思维好像呈现了饱和状态,发言和认知开始原地打转,学生情绪开始有些小浮躁。此时,窦老师抛出一问——“打” 字一字千钧,围绕“打”,写了为什么打,怎么打,打的结果。“打”用得精彩,写得更精彩。作者为什么写洪教头的打是细致传神,而写到主人翁林冲却点到为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学生立刻沉寂下来,不一会儿纷纷发言。有的说:细写洪教头费那么大的劲儿,就越显得林冲的轻松,功夫高。一横、一退、一扫就把那么浑身解数的洪教头打趴下了。有的说:这是用了对比或者说反衬的写法。越是这样着墨铺粉洪教头,越能反衬出林冲的功夫,不愧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概括出“背面铺粉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衬。引导学生由品味人物形象进入文章写法的学习,进入了另一场思维盛宴、另一场深度学习,教师的问不可谓不巧,不可谓不深。
三、紧扣课堂训练点发问
“学习就是迁移”,“学习为了迁移”。要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需要通过这样的活动去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要善于用问题引出训练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如:薛法根老师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中这样抛出训练点——若我们生活在一个舒适、优越的环境中,会成为什么样的柳?若生活在像青海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怎么办?改动最后一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生命奇迹的青海高原柳树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据此再加入对自我座右铭的创作,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和自身联系起来,形成浓浓的内驱力。既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又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问在学生的兴趣点
一个有趣的问题能带动一个有趣的学习活动,一个有趣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觉得经历了真实的语言和心灵的成长。兴趣是探究的原动力,无趣是对学生无声的伤害。我们的教学对象——儿童是充满天真童趣的,课堂上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启思维的这把钥匙——提问是否新奇、有趣。故提问的设计要遵循这一点,在演一演、赛一赛、写一写、画一画等多元活动的创设上着力,吸引学生全面参与活动,激发学习潜能。
如: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出示自己精心设计的“皇榜”,学完课文后,问:你能设计一张告示,昭告天下吗?“设计皇榜”这一活动对学生的诱惑力太大,学生的创作兴趣一下被激发了起来。学生在兴致盎然地设计皇榜内容的过程中对人物美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又一次得到了深化,对语言表达能力来说又是一次扎实、有效地训练。
五、问在学生的言说点
言说点,就是学生有话要说的地方。教师要善于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推动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共生。让“我有话要说”时能畅所欲言。
如:窦桂梅老师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这样问——若要夸夸这三个儿子的话,你最想夸谁?这一组描述极具画面感,学生也很感兴趣,这一问就问在了学生的言说点上。有的说:我来夸夸大儿子。你真能干,能帮爸爸妈妈干活了,真勤劳!有的说:我来夸夸二儿子。你真懂事,知道家里刚添了几只小鸡要编新笼子了。有的说:我想小儿子,你虽然不能分担家务,但知道父母年事已高,不去烦扰他们,知道自己照顾好自己。你好可爱!……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村居图在学生的言说中得到了深化理解,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精妙的课堂提问设计是开启学生深度学习的按钮,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利于“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精妙的课堂提问设计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细致地品读,深度地解析,教师的“智”才能催生学生的“智”。“操千曲而后晓声”,深度学习下课堂提问的设计的探究我们还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