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里的农业不是被工业化操纵的农业,而是随自然变化使农作物自然生长的传统农业,是一种无公害、生态化、环保、绿色的农业。在习作教学中,践行叶老教学思想,实施“栽培式”习作,赋予学生习作时空、自主性,培育学生习作自能性,能优化学生习作生态。
一、创设“栽培式”情境,蓄足习作动力
习作生态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关键。当下的习作教学,许多教师无暇顾及学生写作生态,认为“生态”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花拳绣腿”,更应教写作方法,于是“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由于教师忽视学生写作状态、具体学情,包括兴趣、情感、能力等,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迷、作文干瘪。“栽培式”习作教学,首先创设“栽培式”情境,教师是“农艺师”,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施肥”“浇水”,催生学生习作思维、想象,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并产生一种内在表达冲动。
比如,可增加生活中的新鲜元素,找找生活中的乐子,聊聊新鲜的八卦,讲讲动听的故事等,从而蓄足学生写作动力。苏教版三年级下习作8,要求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只是简单地讲故事梗概,而且是“流水账”。为此,笔者首先给学生编了一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童话故事,激活学生“写作欲”。学生听完故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学生都说,狐狸嘴馋。显然,学生还是停留于故事梗概。基于此,笔者将童话故事呈现于屏幕上,深度启发学生。“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狐狸嘴馋?”这下学生主动探寻。“眼巴巴地望着树”“伸长了脖子”“嘴角滴滴答答流口水”等。如此,就将故事中表现狐狸嘴馋的细节深度描述出来。笔者继续深度启发,“从哪些动词可看出狐狸嘴馋?”“后退几步”“疾步上前”“后腿猛蹬”“直蹿向树上的葡萄”等。从对童话故事不同层面解读中,学生认识到,写童话故事不仅要有趣,更要通过一些形容词、动词以及借助各种比喻、擬人等修辞手法来进行描述。如此,故事才生动,才能吸引读者。
二、丰厚“栽培式”土壤,开掘习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写作内容,开掘学生写作源头活水。一般而言,写作有两大源泉:一是生活,二是阅读。它们是写作土壤,只有疏通土壤泉眼,才能开掘学生写作的汩汩清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发掘素材,让学生写作“有米可炊”。可展现自然生态,可寄情乡土文化,可叙述留守之声。比如,“设计卡通人物编故事”(苏教版四上),教材提供了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皮卡丘等卡通人物。为丰厚学生写作土壤,笔者提前两周,让学生挑选一个卡通人物,通过视听媒体、小人书、故事书等深入了解,形成写作素材库,打造学生“精神富矿”。学生写作由此变得生动、丰富起来。比如,一位学生写《我心中的孙悟空》,不仅撰写了文章,而且还从网上下载了美猴王图片,镶嵌在作文中,为作文增添了几许生气、活力。由于学生观看电视、漫画等,因此写作中能驰骋想象,没有束缚、强求,有的只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表达。比如写“孙悟空”,一位学生开头就用短语、排比,让文章极生动,极富气势。“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孙悟空。他是我最崇拜、最佩服、最羡慕的人物。我喜欢他的有勇有谋,喜欢他的除恶务尽,喜欢他的顽皮、喜欢他的本领”。试想,如果没有写作土壤,学生怎能有如此富有生气的表达。
三、展开“栽培式”评价,呵护习作兴趣
“栽培式”习作教学将学生作为植物,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种子”,慢慢地萌芽、生长,最后长成苍天大树。“栽培式”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期待、照看、呵护。对学生习作评价,教师要避免“一刀剪”模式,呵护学生习作兴趣,对学生多赏识、多鼓励。对优秀学生习作,教师要适时推出,让佳作得以共赏。在学生眼里,茉莉花不会“婀娜多姿”,有可能像“小猫脚印”,但正是这种趣味童言,彰显了习作的“儿童深度”。
叶圣陶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每一期学生习作完结后,笔者都要求学生用语音将习作在微信中输入,然后对之修改。如果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可以发到班级群;如果学生自我感觉欠佳,可以私发给笔者,由笔者对之润色,和学生沟通。这种评价反馈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有了写作动力,每位学生都希望发到公共群,接受公众眼光审视;另一方面,呵护习作弱势群体自尊、自信,加强了个别化深度交流。学生对照自我原文以及笔者修改后文章,能感悟到习作方法。如苏教版六上习作1,要求学生写暑假中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这种习作应该说取材十分广泛。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发现一些学生习作有远离生活现象,或者说,习作存在作伪嫌疑。为不伤害学生自尊,同时纠正不良写作倾向,笔者和学生私聊,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对经历进行描写、刻画,哪怕是粗陋的也是有价值的等。通过沟通,扼制了不良写作势头,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不闭门造车。
在“载”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培”。“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借鉴农业培育经验,比如察墒——了解学生具体学情,施肥——指导学生写作,除虫——纠正不良习作习惯,抛秧——引导学生自主写作,搁田——从另一个视角启发学生等,让学生习作之花开得更艳,让学生习作之果结得更盛。
一、创设“栽培式”情境,蓄足习作动力
习作生态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关键。当下的习作教学,许多教师无暇顾及学生写作生态,认为“生态”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花拳绣腿”,更应教写作方法,于是“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由于教师忽视学生写作状态、具体学情,包括兴趣、情感、能力等,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迷、作文干瘪。“栽培式”习作教学,首先创设“栽培式”情境,教师是“农艺师”,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施肥”“浇水”,催生学生习作思维、想象,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并产生一种内在表达冲动。
比如,可增加生活中的新鲜元素,找找生活中的乐子,聊聊新鲜的八卦,讲讲动听的故事等,从而蓄足学生写作动力。苏教版三年级下习作8,要求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只是简单地讲故事梗概,而且是“流水账”。为此,笔者首先给学生编了一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童话故事,激活学生“写作欲”。学生听完故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学生都说,狐狸嘴馋。显然,学生还是停留于故事梗概。基于此,笔者将童话故事呈现于屏幕上,深度启发学生。“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狐狸嘴馋?”这下学生主动探寻。“眼巴巴地望着树”“伸长了脖子”“嘴角滴滴答答流口水”等。如此,就将故事中表现狐狸嘴馋的细节深度描述出来。笔者继续深度启发,“从哪些动词可看出狐狸嘴馋?”“后退几步”“疾步上前”“后腿猛蹬”“直蹿向树上的葡萄”等。从对童话故事不同层面解读中,学生认识到,写童话故事不仅要有趣,更要通过一些形容词、动词以及借助各种比喻、擬人等修辞手法来进行描述。如此,故事才生动,才能吸引读者。
二、丰厚“栽培式”土壤,开掘习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写作内容,开掘学生写作源头活水。一般而言,写作有两大源泉:一是生活,二是阅读。它们是写作土壤,只有疏通土壤泉眼,才能开掘学生写作的汩汩清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发掘素材,让学生写作“有米可炊”。可展现自然生态,可寄情乡土文化,可叙述留守之声。比如,“设计卡通人物编故事”(苏教版四上),教材提供了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皮卡丘等卡通人物。为丰厚学生写作土壤,笔者提前两周,让学生挑选一个卡通人物,通过视听媒体、小人书、故事书等深入了解,形成写作素材库,打造学生“精神富矿”。学生写作由此变得生动、丰富起来。比如,一位学生写《我心中的孙悟空》,不仅撰写了文章,而且还从网上下载了美猴王图片,镶嵌在作文中,为作文增添了几许生气、活力。由于学生观看电视、漫画等,因此写作中能驰骋想象,没有束缚、强求,有的只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表达。比如写“孙悟空”,一位学生开头就用短语、排比,让文章极生动,极富气势。“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孙悟空。他是我最崇拜、最佩服、最羡慕的人物。我喜欢他的有勇有谋,喜欢他的除恶务尽,喜欢他的顽皮、喜欢他的本领”。试想,如果没有写作土壤,学生怎能有如此富有生气的表达。
三、展开“栽培式”评价,呵护习作兴趣
“栽培式”习作教学将学生作为植物,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种子”,慢慢地萌芽、生长,最后长成苍天大树。“栽培式”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期待、照看、呵护。对学生习作评价,教师要避免“一刀剪”模式,呵护学生习作兴趣,对学生多赏识、多鼓励。对优秀学生习作,教师要适时推出,让佳作得以共赏。在学生眼里,茉莉花不会“婀娜多姿”,有可能像“小猫脚印”,但正是这种趣味童言,彰显了习作的“儿童深度”。
叶圣陶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每一期学生习作完结后,笔者都要求学生用语音将习作在微信中输入,然后对之修改。如果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可以发到班级群;如果学生自我感觉欠佳,可以私发给笔者,由笔者对之润色,和学生沟通。这种评价反馈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有了写作动力,每位学生都希望发到公共群,接受公众眼光审视;另一方面,呵护习作弱势群体自尊、自信,加强了个别化深度交流。学生对照自我原文以及笔者修改后文章,能感悟到习作方法。如苏教版六上习作1,要求学生写暑假中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这种习作应该说取材十分广泛。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发现一些学生习作有远离生活现象,或者说,习作存在作伪嫌疑。为不伤害学生自尊,同时纠正不良写作倾向,笔者和学生私聊,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对经历进行描写、刻画,哪怕是粗陋的也是有价值的等。通过沟通,扼制了不良写作势头,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不闭门造车。
在“载”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培”。“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借鉴农业培育经验,比如察墒——了解学生具体学情,施肥——指导学生写作,除虫——纠正不良习作习惯,抛秧——引导学生自主写作,搁田——从另一个视角启发学生等,让学生习作之花开得更艳,让学生习作之果结得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