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旗帜同在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vgpzz6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旭日初升,我趁着微凉,观完《建军大业》,却不知何故大汗淋漓,感到有一股气力穿透厚重的历史,直灌心胸,升腾起那面用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旗帜,浸染着中国梦,飘扬于新时代的上空。
  1927年,中共武装斗争的旗帜,在战火飘摇中徐徐展开,飘扬在星星点点的战争岁月,成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人民的信仰。在战乱纷飞、炮火硝烟中,它激励着共产党人突出一个又一个重围,走向光明;在哀鸿遍野、血流成河的白色恐怖中,它将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引至燎原。
  看旗帜,悟“其志”,其志为“闯”。
  “老蒋屠杀我们,汪精卫也要凑热闹,那就打!”这是狂放恣意的叶挺在影片一开场的豪言壮语。“四一二”大屠杀之后,共产党人痛定思痛,才有了要组建属于自己的革命队伍的认识和决心。当时年仅34岁的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对异常险峻而复杂的革命形势,不畏强暴,毅然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武装斗争理念。如此勇闯敢拼的精神,弥漫在南昌起义的硝烟炮火中,浸润在三河坝战役的厮杀怒吼中,也渗透在叶挺“歇斯底里”的“命令”里,和着鲜血,促成了井冈山上高扬的旗帜。
  闯,需要求胜的勇气,也需要必胜的决心。
  若说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的“闯”,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 那么,如今的“闯”,应为“从容自信”。核武器的日益强大、“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成功着陆、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等中华之荣耀,给了我们深厚的底气。我们怎有理由不敢闯?
  战火纷飞中,我们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难万险,为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树立了革命必胜的决心和信心,闯得悲壮,闯得肆意。一如今朝,我们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以昂扬的姿态,面对中美贸易战争,无畏强权,正面抗衡,有着“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勇气和决心,立起了大国的格局与尊严。此为无畏,为决心,更为荣耀。
  生逢“千帆竞发春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的大时代,作为青年,肩负使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筑梦,追梦,谁还甘当缩头乌龟,而不勇立潮头,争做时代先锋?谨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見过鬼的人不怕黑,因为心里清楚,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三河坝战役,三千人对三万人,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河,脚下的沙砾泛着血沫。最后留下二百人断后,给其他人以撤出的希望,也是为革命留下未来。朱德在撤离之际,对蔡晴川说:“做勇士,不做烈士。”然而,在声声炮火中,蔡晴川身中数弹,仍艰难而顽强地按下了引爆器,成了烈士,更是勇士。
  战斗与牺牲,对于革命先烈来说都是“值得”的,并且“无上光荣”,这便是“闯”中无畏的信念。
  闯,除了勇气和决心,更需要视死如归的信念。三河坝,三天的浴血奋战,两百人的断后,革命先烈的心中没有生与死的较量,只有革命必胜的信念,面对三万人的强敌,他们的每一声呐喊,每一份坚持,都得益于一种视死如归的信念在激励。
  战火中,先烈们用信念扬起希望,抵御炮火。从一个又一个失败中走出,树立起自己的旗帜,迎来了国家的曙光。如今,和平年代,中国在学术界、科研界等各领域也不乏勇闯的先锋,他们怀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砥砺向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钻研田间,与泥水为伍、虫草为伴,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用科技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不畏浮云遮望眼,凭一身“闯劲”,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在野外采集标本,以身试毒,她在寂寞与枯燥面前,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最终立于科学的巅峰,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给人类带来福祉。
  观旗帜,思“其志”,其志为“和”。
  “黄埔军校的,全部厚葬。”三河坝彼岸的敌军司令钱大钧,踏上尸横遍野的此岸,面对熟悉的同校面孔,摘下军帽,遵从内心,发自肺腑地喊出此言。
  黄埔军校,人才辈出,可其中的很多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如若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部分人,能抛开自身局部利益,立于大局的高度,以国家社稷为重,以真诚的态度与共产党携手并进,人民不知要减少多少灾难,国家的繁荣昌盛不知要提前多少年。
  生活没有如若,历史不会改写。如今,穿越历史那堵厚重的墙,看东方升腾的巨龙,百年旗帜,鲜艳璀璨,并将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空间。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大家和平以待,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繁荣,将会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影片在朱毛会师的欢呼雀跃中渐渐落幕,至此,朱德对革命战争“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的八字感慨,毛泽东对中国未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八字判断,以及井冈山上飘扬的旗帜,却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
  百年旗帜,意在“其志”。新时代,新征程,正值青春的我们,正以“闯”的干劲、“和”的姿态,奋力前行。
  (指导教师:何文魁)
其他文献
四、浇地  虽然养着两条表现不错的保安狗,此地又位于鬼都不会过路的荒野,最重要的是,我家蒙古包里没有任何值得人破门而入的值钱货,但我妈仍不放心。她离开蒙古包半步都会锁门。  锁倒是又大又沉,锃光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  我妈锁了门,发动摩托车,回头安排工作:“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然后绝尘而去。  被关了禁闭的赛虎把狗嘴挤出门缝,冲她的背影愤怒大喊。  丑丑兴奋莫
期刊
2018年11月浙江省迎来新高考政策推行后的首次高考概要写作。在能力考查上,概要写作是一种“阅读+写作”,或称为“输入+输出”的复合型写作任务,是有效并真实测试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项目,因此对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一,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准确把握不同体裁文章的主旨大意,这考查了阅读者通过快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二,考生需把握好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
期刊
1  庄子说起过两个人,一个叫列子列御寇,一个叫宋荣子。  他说列子能乘风而行,在空中飞行十五天才回家。而宋荣子,当天下的人都夸他的时候,他并不扬扬得意;当天下的人都批评他的时候,他也不感到沮丧。他已经看清了我是我你是你,也认定了荣誉和耻辱都不能扰动自己的心。  庄子的原话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是不是说列子潇洒自如很逍遥,而宋荣子没心没肺厚脸皮?  其实庄子借这两个
期刊
洪应明曾在《菜根谭》中有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此言得之。  尤其是在物质条件丰富、外界纷繁杂乱的当今社会,摆正心态,宠辱不惊,才是我们真正应做的。  近日網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家长群危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李先生因开法拉利跑车接送孩子,竟被老师认为是炫富,会引起同学的攀比心理。最终,事件以李先生反驳却被踢出群结束,令人唏嘘。  其实,在我看来,这件
期刊
小引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有序平静的生活。确诊数字不断上升,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这场巨浪浮沉、人人自危的洪流中,许多温暖善良的面容频频闪现,在一片阴霾中明媚着我们的双眼。  基辛格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如其所言,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时,那些最勇敢的“逆行者”义无反顾地走在了保护国家、保护人民阵线的最前列,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即使是在这个本该与家人团聚的美
期刊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这些文化既体现着当地人的思想与智慧,又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的家乡余姚是浸润了戏曲、装饰了粉墨的地方。音韵悠长的姚剧从最初的“姚北滩簧”开始经历了世代传唱而历久弥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焕发出了别样夺目的光彩。“余姚腔”是姚剧的灵魂所在。作为中国戏曲四大古腔之一,“余姚腔”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曾风靡全国。由此逐渐形成和
期刊
爱默生曾说过,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的确,文化作为民族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作為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每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不仅仅是民族,每个地域都应该有独特的文化,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我的生长之地,是浸润着戏曲,装饰着粉墨的地方。音韵悠扬的姚剧陪伴着多少代人的成长,深深植入多少代人的血液,伴随着悠悠姚江之水传唱。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悄然降临,姚剧渐渐淡出了人们
期刊
“十一”国庆期间,我回了一趟大岚山外婆家。还是那个熟识的小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我行走在布满青苔的石砌矮墙之间,感受那来自泥土的芬芳清香和自然气息,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  然而,近几年来,我也逐渐发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很多屋子只有一位高龄老人孤独驻守,还有些屋子已经布满蛛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房”。苍翠连绵的山上,也难得看到年轻人劳作的身影,只有一些老年人扛着花木艰难劳作。  其实,
期刊
前几天看了一部红色革命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回来之后,我一直心潮澎湃。影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英雄儿女》拍摄于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武兆堤执导,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英雄王成的故事只占110分钟
期刊
编者按: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设置为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2个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这个火红的十月,我刊多个栏目策划了有关红色经典作品鉴赏的专题写作活动,收到了不少佳作。现择优予以刊登:学生文章将在“策源地”栏目展示,教师文章将在“阅读视界”“课文精读”栏目展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