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庄子说起过两个人,一个叫列子列御寇,一个叫宋荣子。
他说列子能乘风而行,在空中飞行十五天才回家。而宋荣子,当天下的人都夸他的时候,他并不扬扬得意;当天下的人都批评他的时候,他也不感到沮丧。他已经看清了我是我你是你,也认定了荣誉和耻辱都不能扰动自己的心。
庄子的原话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是不是说列子潇洒自如很逍遥,而宋荣子没心没肺厚脸皮?
其实庄子借这两个人的故事,想要纠正人们的一个误解:逍遥与否,并不在于是否具备潇洒的举止,而在于是否拥有自由的精神。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卸下了沉重的利欲包袱,他的灵魂才能幸福地飞翔。
2
大部分时候,我们对生活都太在乎,在乎别人的评价,在乎目标的实现,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够完美。这样会活得很累。
当淫雨打湿了翅膀,渴望自由的心怎能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有时候,我们真的感到困惑,究竟是为了在别人眼中塑造一个优秀的“我”而活着,还是为了内心的某种渴望而坚强?
康德说过:“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但,每天每日,我们想干什么却不能干,不想干什么却就这么一直干着。
其实,人的一生真的是很短很短的。总有一天,人们都会后悔地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看看世界眼睛就花了。”
3
前些年央视有一档栏目《远方的家》,可能唤起了人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但它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以下这个即兴采访的镜头:
节目组的车队在八宿县然乌湖边偶遇一个摩托车队。其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二十多岁的青年,来自天南地北结伴而行。摩托车都是日常使用的那种,已经破旧,伤痕累累;骑行者的皮肤晒得黝黑,风尘仆仆——显然这是一群并不富裕的普通人。
记者谭文颖采访了他们,看得出没有预设,他们显得腼腆,毫无镜头感。
一阵随性的攀谈之后,骑行者一路扬尘继续前行。谭文颖目送他们走远。背对镜头的她突然伤感起来。平静之后,回过身来面对镜头,含着眼泪说:“很多人在抱怨自己生活的时候,但有些人真的就为梦想走出来了。其实生活的选择权永远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这一刻,我觉得她是一位诗人。而这些骑行者也值得尊敬,因为他们做到了大多数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4
是的,当大多数人被生活选择的时候,有些人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深藏着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它闪亮着,像远方的星星。但大多数人就这样被生活氧化、锈蚀,而后人生变得锈迹斑斑,反而认为自己原本就是一把钝刀,从未有过闪亮的锋芒。
勇敢未必就是战胜别人,也是战胜自己的内心不向庸俗妥协。不是为了向世界证明什么,也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示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这一刻我就是我”。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73岁,看来圣人能领悟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内心的自由”,这一点与庄子的想法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孔子把自由放在道德规则的范畴之内,“不逾矩”,这显然符合儒家的中庸哲学;而庄子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这符合道家的唯心主义哲学——让我的心来主宰我的生活。
5
胡启志,第二期《中国达人秀》的一位表演者,台湾人,生长在美国。如果你看过他表演水晶球,相信你一定会过目不忘。一颗沉甸甸的水晶球,却在他的指间、掌上、肩上、手臂上,像一滴露珠,时而流动,时而凝固,时而飘浮,时而跳跃。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后面的嘉宾点评及对答。
高晓松:“你的背景把我们吓了一跳,他们说玩这么有意思的,可是你很多年是做街头艺人的,是吗?”
胡启志答:“对,我是从街头开始的,我喜欢可以看到观众的脸,看到他们的反应,我是最享受的。”
伊能静:“我中间很感动,你跟它玩,那水晶球像有生命一样的,我觉得这个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很感动。”
我们来细细品一品,每个人言语背后的思想或价值观念。这些灵魂的胎记,是很难完全掩藏住的,偶尔会不小心地露出来,虽然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但细心的人总能听出他们内心深处最隐蔽的东西。
高晓松说“你的背景把我吓了一跳”,是不是觉得这么美妙的艺术原本应该来自于大雅之堂?“可是你很多年是做街头艺人”,街头艺人很低贱是不是?其实也不怪高晓松啦,在我们中国人的等级观念中教育长大的人,高低贵贱有用无用,都深深地扎根心底,是洗不干净的。
胡启志说“我喜欢”“我最享受”,语言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大大的“我”,西方人根植于灵魂深处的自我意识自由精神,不经意间,落了一地。
伊能静的点评用到了最准确的词汇:“跟它玩”“有生命”。这值得点赞,她不仅给了表演最精准的概括,也流露出了女性对生命的直觉和对美的敏感,我们看不出功利的意识。
而在总决赛时,杨澜和他的一段诚恳的对话,就说得更坦率了:
“父母都会反对你做街头艺人吧?”
“就是有一段时间,五六年我不常跟他们讲话。”
“你觉得他们不理解你,是吗?”
“是互相不理解。”
说完这一段,这个三十一岁的大个子男人热泪盈眶,像个委屈的孩子。
人的精神的成长,就如同一株植物,长在怎样的土壤中,就有怎样的营养成分。
6
而自由是用心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赐予它生命,让它活在世间,不是为了外界的某种观念——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喜欢流浪,就去流浪,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么潇洒,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么有情怀,也不是为了掌声鲜花与喝彩,更不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成功,因为这些都只是为了取悦他人而不是为了取悦自我。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的确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想要的生活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就像三毛的《橄榄树》所写的那样: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鄉在远方
无论是谁,都一定有一个“远方”,或者已经自觉,或者尚未自觉。那是他灵魂的家园,是他想要成为的“我”。
小鸟,小溪,草原,橄榄树,这些都“不值钱”。但请不要拿“值不值钱”来衡量他有没有成功。一生都在快乐追求的人生就是“成功”,不一定是人们定义的有权、有钱、有名。请允许他诚实地面对自己,追求生命的喜悦。
身在此岸,梦在远方;低到尘埃,灿若朝霞。
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庄子说起过两个人,一个叫列子列御寇,一个叫宋荣子。
他说列子能乘风而行,在空中飞行十五天才回家。而宋荣子,当天下的人都夸他的时候,他并不扬扬得意;当天下的人都批评他的时候,他也不感到沮丧。他已经看清了我是我你是你,也认定了荣誉和耻辱都不能扰动自己的心。
庄子的原话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是不是说列子潇洒自如很逍遥,而宋荣子没心没肺厚脸皮?
其实庄子借这两个人的故事,想要纠正人们的一个误解:逍遥与否,并不在于是否具备潇洒的举止,而在于是否拥有自由的精神。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卸下了沉重的利欲包袱,他的灵魂才能幸福地飞翔。
2
大部分时候,我们对生活都太在乎,在乎别人的评价,在乎目标的实现,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够完美。这样会活得很累。
当淫雨打湿了翅膀,渴望自由的心怎能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有时候,我们真的感到困惑,究竟是为了在别人眼中塑造一个优秀的“我”而活着,还是为了内心的某种渴望而坚强?
康德说过:“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但,每天每日,我们想干什么却不能干,不想干什么却就这么一直干着。
其实,人的一生真的是很短很短的。总有一天,人们都会后悔地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看看世界眼睛就花了。”
3
前些年央视有一档栏目《远方的家》,可能唤起了人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但它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以下这个即兴采访的镜头:
节目组的车队在八宿县然乌湖边偶遇一个摩托车队。其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二十多岁的青年,来自天南地北结伴而行。摩托车都是日常使用的那种,已经破旧,伤痕累累;骑行者的皮肤晒得黝黑,风尘仆仆——显然这是一群并不富裕的普通人。
记者谭文颖采访了他们,看得出没有预设,他们显得腼腆,毫无镜头感。
一阵随性的攀谈之后,骑行者一路扬尘继续前行。谭文颖目送他们走远。背对镜头的她突然伤感起来。平静之后,回过身来面对镜头,含着眼泪说:“很多人在抱怨自己生活的时候,但有些人真的就为梦想走出来了。其实生活的选择权永远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这一刻,我觉得她是一位诗人。而这些骑行者也值得尊敬,因为他们做到了大多数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4
是的,当大多数人被生活选择的时候,有些人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深藏着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它闪亮着,像远方的星星。但大多数人就这样被生活氧化、锈蚀,而后人生变得锈迹斑斑,反而认为自己原本就是一把钝刀,从未有过闪亮的锋芒。
勇敢未必就是战胜别人,也是战胜自己的内心不向庸俗妥协。不是为了向世界证明什么,也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示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这一刻我就是我”。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73岁,看来圣人能领悟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内心的自由”,这一点与庄子的想法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孔子把自由放在道德规则的范畴之内,“不逾矩”,这显然符合儒家的中庸哲学;而庄子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这符合道家的唯心主义哲学——让我的心来主宰我的生活。
5
胡启志,第二期《中国达人秀》的一位表演者,台湾人,生长在美国。如果你看过他表演水晶球,相信你一定会过目不忘。一颗沉甸甸的水晶球,却在他的指间、掌上、肩上、手臂上,像一滴露珠,时而流动,时而凝固,时而飘浮,时而跳跃。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后面的嘉宾点评及对答。
高晓松:“你的背景把我们吓了一跳,他们说玩这么有意思的,可是你很多年是做街头艺人的,是吗?”
胡启志答:“对,我是从街头开始的,我喜欢可以看到观众的脸,看到他们的反应,我是最享受的。”
伊能静:“我中间很感动,你跟它玩,那水晶球像有生命一样的,我觉得这个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很感动。”
我们来细细品一品,每个人言语背后的思想或价值观念。这些灵魂的胎记,是很难完全掩藏住的,偶尔会不小心地露出来,虽然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但细心的人总能听出他们内心深处最隐蔽的东西。
高晓松说“你的背景把我吓了一跳”,是不是觉得这么美妙的艺术原本应该来自于大雅之堂?“可是你很多年是做街头艺人”,街头艺人很低贱是不是?其实也不怪高晓松啦,在我们中国人的等级观念中教育长大的人,高低贵贱有用无用,都深深地扎根心底,是洗不干净的。
胡启志说“我喜欢”“我最享受”,语言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大大的“我”,西方人根植于灵魂深处的自我意识自由精神,不经意间,落了一地。
伊能静的点评用到了最准确的词汇:“跟它玩”“有生命”。这值得点赞,她不仅给了表演最精准的概括,也流露出了女性对生命的直觉和对美的敏感,我们看不出功利的意识。
而在总决赛时,杨澜和他的一段诚恳的对话,就说得更坦率了:
“父母都会反对你做街头艺人吧?”
“就是有一段时间,五六年我不常跟他们讲话。”
“你觉得他们不理解你,是吗?”
“是互相不理解。”
说完这一段,这个三十一岁的大个子男人热泪盈眶,像个委屈的孩子。
人的精神的成长,就如同一株植物,长在怎样的土壤中,就有怎样的营养成分。
6
而自由是用心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赐予它生命,让它活在世间,不是为了外界的某种观念——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喜欢流浪,就去流浪,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么潇洒,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么有情怀,也不是为了掌声鲜花与喝彩,更不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成功,因为这些都只是为了取悦他人而不是为了取悦自我。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的确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想要的生活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就像三毛的《橄榄树》所写的那样: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鄉在远方
无论是谁,都一定有一个“远方”,或者已经自觉,或者尚未自觉。那是他灵魂的家园,是他想要成为的“我”。
小鸟,小溪,草原,橄榄树,这些都“不值钱”。但请不要拿“值不值钱”来衡量他有没有成功。一生都在快乐追求的人生就是“成功”,不一定是人们定义的有权、有钱、有名。请允许他诚实地面对自己,追求生命的喜悦。
身在此岸,梦在远方;低到尘埃,灿若朝霞。
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