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侗族歌舞“哆耶”是源于人类原始社会早期的一种农耕文化集歌舞乐融合的艺术,传承至今仍以活态方式存在,是侗族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侗族舞蹈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社会在进步着,随着侗族人民不断走出大山,大量外来文化的分化、整合、变异与涵化,使得侗族舞蹈汉化、西化严重。研究侗族传统舞蹈文化内涵,有助于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状况,促进人们的理解、宽容欣赏民族文化,同时促进自己文化的反思,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从传统舞蹈文化的角度发现一些当代的臆想,改变人们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哆耶”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源头之一,影响着侗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侗族;侗族歌舞“哆耶”
一、侗族歌舞“哆耶”现状
侗族歌舞“哆耶”是以歌和舞相结合,来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形态。在最开始的时候,“哆耶”并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为了对他们所崇拜的图腾进行祭祀祈祷,以及团结部落人民团结而进行的歌舞活动。也许在他们的世界里,“哆耶”或是春天万物复苏时的呐喊,或是夏天烈焰焚情后的礼赞,或是秋天硕果累累时的喜悦,或是冬天生死轮回中的祭奠;就这样在冬去春来、生死轮回中周而复始着。“哆耶”进行的过程里是没有乐器的来伴奏的,是由一位在族中拥有威望的长者或领头人领唱,然后众人随之合唱,大家大手拉小手或者后边的人把手放在前边人的肩膀上,围成大小两个圆圈,一圈在外一圈在里,然后大家互相友善和睦热情歌舞,怀着一颗美好希冀的心,用朴实的歌声和简单而优美的舞步,在这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侗寨里上演着一场场跨越世纪的民族礼赞。
现如今,“哆耶”有许多被沦为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利用品,它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功能及内在民族精神和灵魂已被剥离,只剩下象征性标志的侗族民族服饰和歌舞形式的躯壳。“哆耶”已濒临消失,由于社会的变迁,侗族青年男女们走出大山,来到充满诱惑的城市,徘徊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和巍然耸立的大楼中,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大部分在外学习、工作,本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灯红酒绿的喧闹生活,忙碌繁华的工作环境等,让人们忘记古老文明,逢年过节也不再有“踩歌堂”相伴,也不再祭祀萨岁,年轻人愿意唱流行歌曲却不识侗歌。“哆耶”的歌曲旋律简单古板,舞蹈动作朴实无华,人们已不再以能够掌握自己民族技艺而感到自豪,甚至觉得它们落后以至于感到丢脸。已逐渐失去原有的艺术价值和功能,如果现存仅有的一小部分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也许在下一秒就会淘汰至消亡,成为历史的残影。
二、“哆耶”舞蹈的基本动态
(一)“屈、颤、摆”的动律
“哆耶”具有农耕文化的特性,动律安详、和谐,体态和动作优美自然,舞蹈内容和情感丰富多彩,形式富于变化,表演形式多是歌舞乐结合,用舞蹈队形变化、画面构图以及注重舞蹈内容形式的风格特色。侗族是一个稻作文化传统的民族,其舞蹈艺术多是从事农业耕作时的体态发展而来。“哆耶”舞步优美动人,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动作大多数都是集中在腰部以下的下半身部位,双脚随着动律配合发力,因为侗族人民在有关于耕耘时都是双脚踏着大地,屈身而向下,不时前后劳作,手拿着劳作工具进行农业操作。“其原地舞步时的靠点步、跪蹲,行进舞步时的行进步与后退步等基本动作,以及屈膝、颤动和蹲摆为主的腿部动作和贯穿舞蹈始终的动律都与侗族人民长年从事水稻耕作有关……劳动动作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具有夸张性民俗舞蹈活动[1]。”
“哆耶”如大自然的礼物,男女一起通过屈、颤、摆的动律,附和着缓急相间的节奏与男女刚柔并济的形体动作,谱写了一曲纤尘不染的优美舞蹈。源自民间的乡土气息,用世间最简单质朴的动作,诠释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于我们耳濡目染的那些经过华丽包装的流行舞蹈,就好像我们见惯了大城市里高耸入云的大厦,突然瞧见小桥流水人家的那刹那,如同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般感到了无比的舒心与亲切。“哆耶”简单的“屈、颤、摆”韵律让世人重新体会到了舞蹈原本的那种直抒胸意表达舞者情感的本质。
(二)“绕圈起舞”的造型
“哆耶”始终以圆形为基本队形,表演“哆耶”时,男女老少一起由领唱耶歌的人带领,众人合唱,大家手搭肩或手握手围成内外两个圈,绕着圈,一步一步行进,前后摆动双手,进一步向前或向后摆动一次手臂,动律跟随着耶歌节奏律动,身体随之摆动,动作变化较小,古朴典雅,人人都能掌握,具有群众性,能够使人们默契的到磨練。
舞蹈中就算变化队形也不会把圆弄散,与侗族民族凝聚力有关,在侗寨,不论任何人遇到困难都会得到大家热心的帮助。在一些研究侗族文化学者眼里,认为侗族绕圈起舞的造型源自侗族的太阳崇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稻作生活的无限循环。太阳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水稻需要阳光的才能够茁壮成长,圆圈是对太阳的模拟再现,表现出侗族人民对于太阳的图腾崇拜,圆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太阳东升西落沿着天绕圆而动,笼罩着整个世间,抬头能够望到太空,低头可以看到丰收的大地,稻谷春种秋收,季节春去又来,子孙延续生命循环生生不息。圆可以完美的诠释循环的概念,无论起点在哪最终都是会回到起点,起点即是终点,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三、结语
侗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后来学者们通过音译书写侗族语言。“哆耶”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化形式,流传的歌曲内容非常繁多,有农耕劳作、男欢女爱、神灵庇佑、四季变化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们的方方面面。这些是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他们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些相对稳定且具有特点的文化,毫无例外地都会体现在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中……于是文化特点和文化传统,便成为区分民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这是民族学上研究者们对于民族一种解释,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自己民族审美,是一个浪漫的、富于创造美的族群,作为侗族人我深感自豪。侗族艺术多种多样,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富饶的传统文化,在这些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氛围、心理、审美等人文精神因素。尽管侗族拥有着的歌曲和舞蹈艺术繁多,但“哆耶”在侗族艺术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从远古侗族先民创造、享用并传承至今的集合型文化遗产,“哆耶”在内涵里保存有侗族古代社会的一些生活作息规律习惯,沉积着侗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精华,“哆耶”见证着侗族文化的发展,印记着侗族文明前进的步伐,我将怀着虚心好学的态度继续关注并研究它。
注释:
1.师冠南. 从歌舞“多耶”看侗族民间文化及审美心理[J].《大众文艺》,2013年第8期,2013年.
参考文献:
[1]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
[2]金秋. 《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 民族出版社,2009年3月.
[3]刘芝凤. 《中国侗族民俗与蹈作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于冰. 浅谈侗族舞蹈文化[J]. 《各抒己见》,20012年9月刊.2017年4月
[5]马薇.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续编)》[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76.
关键词:侗族;侗族歌舞“哆耶”
一、侗族歌舞“哆耶”现状
侗族歌舞“哆耶”是以歌和舞相结合,来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形态。在最开始的时候,“哆耶”并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为了对他们所崇拜的图腾进行祭祀祈祷,以及团结部落人民团结而进行的歌舞活动。也许在他们的世界里,“哆耶”或是春天万物复苏时的呐喊,或是夏天烈焰焚情后的礼赞,或是秋天硕果累累时的喜悦,或是冬天生死轮回中的祭奠;就这样在冬去春来、生死轮回中周而复始着。“哆耶”进行的过程里是没有乐器的来伴奏的,是由一位在族中拥有威望的长者或领头人领唱,然后众人随之合唱,大家大手拉小手或者后边的人把手放在前边人的肩膀上,围成大小两个圆圈,一圈在外一圈在里,然后大家互相友善和睦热情歌舞,怀着一颗美好希冀的心,用朴实的歌声和简单而优美的舞步,在这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侗寨里上演着一场场跨越世纪的民族礼赞。
现如今,“哆耶”有许多被沦为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利用品,它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功能及内在民族精神和灵魂已被剥离,只剩下象征性标志的侗族民族服饰和歌舞形式的躯壳。“哆耶”已濒临消失,由于社会的变迁,侗族青年男女们走出大山,来到充满诱惑的城市,徘徊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和巍然耸立的大楼中,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大部分在外学习、工作,本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灯红酒绿的喧闹生活,忙碌繁华的工作环境等,让人们忘记古老文明,逢年过节也不再有“踩歌堂”相伴,也不再祭祀萨岁,年轻人愿意唱流行歌曲却不识侗歌。“哆耶”的歌曲旋律简单古板,舞蹈动作朴实无华,人们已不再以能够掌握自己民族技艺而感到自豪,甚至觉得它们落后以至于感到丢脸。已逐渐失去原有的艺术价值和功能,如果现存仅有的一小部分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也许在下一秒就会淘汰至消亡,成为历史的残影。
二、“哆耶”舞蹈的基本动态
(一)“屈、颤、摆”的动律
“哆耶”具有农耕文化的特性,动律安详、和谐,体态和动作优美自然,舞蹈内容和情感丰富多彩,形式富于变化,表演形式多是歌舞乐结合,用舞蹈队形变化、画面构图以及注重舞蹈内容形式的风格特色。侗族是一个稻作文化传统的民族,其舞蹈艺术多是从事农业耕作时的体态发展而来。“哆耶”舞步优美动人,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动作大多数都是集中在腰部以下的下半身部位,双脚随着动律配合发力,因为侗族人民在有关于耕耘时都是双脚踏着大地,屈身而向下,不时前后劳作,手拿着劳作工具进行农业操作。“其原地舞步时的靠点步、跪蹲,行进舞步时的行进步与后退步等基本动作,以及屈膝、颤动和蹲摆为主的腿部动作和贯穿舞蹈始终的动律都与侗族人民长年从事水稻耕作有关……劳动动作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具有夸张性民俗舞蹈活动[1]。”
“哆耶”如大自然的礼物,男女一起通过屈、颤、摆的动律,附和着缓急相间的节奏与男女刚柔并济的形体动作,谱写了一曲纤尘不染的优美舞蹈。源自民间的乡土气息,用世间最简单质朴的动作,诠释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于我们耳濡目染的那些经过华丽包装的流行舞蹈,就好像我们见惯了大城市里高耸入云的大厦,突然瞧见小桥流水人家的那刹那,如同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般感到了无比的舒心与亲切。“哆耶”简单的“屈、颤、摆”韵律让世人重新体会到了舞蹈原本的那种直抒胸意表达舞者情感的本质。
(二)“绕圈起舞”的造型
“哆耶”始终以圆形为基本队形,表演“哆耶”时,男女老少一起由领唱耶歌的人带领,众人合唱,大家手搭肩或手握手围成内外两个圈,绕着圈,一步一步行进,前后摆动双手,进一步向前或向后摆动一次手臂,动律跟随着耶歌节奏律动,身体随之摆动,动作变化较小,古朴典雅,人人都能掌握,具有群众性,能够使人们默契的到磨練。
舞蹈中就算变化队形也不会把圆弄散,与侗族民族凝聚力有关,在侗寨,不论任何人遇到困难都会得到大家热心的帮助。在一些研究侗族文化学者眼里,认为侗族绕圈起舞的造型源自侗族的太阳崇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稻作生活的无限循环。太阳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水稻需要阳光的才能够茁壮成长,圆圈是对太阳的模拟再现,表现出侗族人民对于太阳的图腾崇拜,圆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太阳东升西落沿着天绕圆而动,笼罩着整个世间,抬头能够望到太空,低头可以看到丰收的大地,稻谷春种秋收,季节春去又来,子孙延续生命循环生生不息。圆可以完美的诠释循环的概念,无论起点在哪最终都是会回到起点,起点即是终点,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三、结语
侗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后来学者们通过音译书写侗族语言。“哆耶”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化形式,流传的歌曲内容非常繁多,有农耕劳作、男欢女爱、神灵庇佑、四季变化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们的方方面面。这些是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他们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些相对稳定且具有特点的文化,毫无例外地都会体现在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中……于是文化特点和文化传统,便成为区分民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这是民族学上研究者们对于民族一种解释,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自己民族审美,是一个浪漫的、富于创造美的族群,作为侗族人我深感自豪。侗族艺术多种多样,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富饶的传统文化,在这些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氛围、心理、审美等人文精神因素。尽管侗族拥有着的歌曲和舞蹈艺术繁多,但“哆耶”在侗族艺术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从远古侗族先民创造、享用并传承至今的集合型文化遗产,“哆耶”在内涵里保存有侗族古代社会的一些生活作息规律习惯,沉积着侗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精华,“哆耶”见证着侗族文化的发展,印记着侗族文明前进的步伐,我将怀着虚心好学的态度继续关注并研究它。
注释:
1.师冠南. 从歌舞“多耶”看侗族民间文化及审美心理[J].《大众文艺》,2013年第8期,2013年.
参考文献:
[1]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
[2]金秋. 《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 民族出版社,2009年3月.
[3]刘芝凤. 《中国侗族民俗与蹈作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于冰. 浅谈侗族舞蹈文化[J]. 《各抒己见》,20012年9月刊.2017年4月
[5]马薇.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续编)》[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