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要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同时,尊重学生,允许学生不同看法与独特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主体意识。另外,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机会,以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探究精神。对此,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与观察的机会,使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更有数学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生活这个大课堂,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数学教材中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生活现象中发掘其蕴含的数学原理、背景资料,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关注生活,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余角、补角、对顶角”时,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成新知:(课件呈现下图)在日常生活中,若要测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然而人不可以进入围墙,请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呢?说明几何原理。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更可唤起学生探知欲望,使其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生成新知,形象感知对顶角的位置特点,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数学源自生活,还服务于生活。如学习“轴对称”知识后,设计实践性作业:请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剪纸图案,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一款剪纸,要蕴含一定的含义,可在家长协作下完成,并用简洁地话说说该剪纸的意义。
二、尊重不同见解,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需要理解、尊重与信任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优化教学设计。这体现在多方面,如备课时,除了研读教材外,还需分析学情,留出思考余地,预留探究空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机会,使其说说不同见解与看法,打破 “一言堂”,实现 “群言堂”。这样,在相互交流中可碰撞思维,使其完善认知,并形成主体意识。
如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时,对于情境中的如何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的问题,可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并适时引导与启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譬如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办法:先测∠AOB的邻补角的大小,而后算出∠AOB的度数。诱导:怎样具体操作呢?学生回答:延长AO,在延长线上取一点为C,测 的度数,那么∠AOB=180°-∠BOC。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予以肯定,并利用多媒体或板书作图。
接着继续诱导:通过测量能够测出角的度数,可算出未知角的度数。是否还有其他测量方法呢?于是思考后,有学生提出不同办法:延长BO,在延长线上取一点为D,测∠AOD的度数,则有∠AOD=180°-∠AOB.
师:很好。这也是借助邻补角知识。(课件展示或板书)
三、注重合作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新课标要求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其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与把握知识,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
如教学“用方程组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选择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会准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方程组求解;同时,使其经历与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感受方程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探究1:以往统计资料表明,甲、乙两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之比为1.5∶1,如今要在一块宽为100米,长为200 米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如何将这块地分成两个长方形,才能使甲、乙两作物的总产量之比为4∶3?(结果取整数)。在该题中,为了达到“甲、乙两作物的总产量之比为4∶3”,则需适当确定两个长方形。这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唯一的答案,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究2:如图所示,长青化工厂和A,B两地有铁路、公路相连。该工厂由A地买一批l000元/吨的原料运回工厂,制作为8000元/吨的产品运送到B地。其中,铁路运价是1.2元/(吨·千米),公路运价是1.5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总共花费铁路运费97200元,公路运费15000元。请问此批产品的销售款要比运输费和原料费之和多了多少元?(图中黑白相间的线表示铁路,其他线表示公路)
在问题中,某些已知条件以图及其标注数据给出的。教师予以指导与提示:销售款和产品数量有关,而原料费和原料数量有关。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依照题中数量关系合作完成下表,解决问题。
这样,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可体会到方程组是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问题的重要工具。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解方程时还要考虑最后的结果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与观察的机会,使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更有数学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生活这个大课堂,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数学教材中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生活现象中发掘其蕴含的数学原理、背景资料,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关注生活,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余角、补角、对顶角”时,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成新知:(课件呈现下图)在日常生活中,若要测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然而人不可以进入围墙,请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呢?说明几何原理。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更可唤起学生探知欲望,使其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生成新知,形象感知对顶角的位置特点,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数学源自生活,还服务于生活。如学习“轴对称”知识后,设计实践性作业:请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剪纸图案,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一款剪纸,要蕴含一定的含义,可在家长协作下完成,并用简洁地话说说该剪纸的意义。
二、尊重不同见解,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需要理解、尊重与信任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优化教学设计。这体现在多方面,如备课时,除了研读教材外,还需分析学情,留出思考余地,预留探究空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机会,使其说说不同见解与看法,打破 “一言堂”,实现 “群言堂”。这样,在相互交流中可碰撞思维,使其完善认知,并形成主体意识。
如学习“余角、补角、对顶角”时,对于情境中的如何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的问题,可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并适时引导与启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譬如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办法:先测∠AOB的邻补角的大小,而后算出∠AOB的度数。诱导:怎样具体操作呢?学生回答:延长AO,在延长线上取一点为C,测 的度数,那么∠AOB=180°-∠BOC。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予以肯定,并利用多媒体或板书作图。
接着继续诱导:通过测量能够测出角的度数,可算出未知角的度数。是否还有其他测量方法呢?于是思考后,有学生提出不同办法:延长BO,在延长线上取一点为D,测∠AOD的度数,则有∠AOD=180°-∠AOB.
师:很好。这也是借助邻补角知识。(课件展示或板书)
三、注重合作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新课标要求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其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与把握知识,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
如教学“用方程组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选择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会准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方程组求解;同时,使其经历与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感受方程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探究1:以往统计资料表明,甲、乙两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之比为1.5∶1,如今要在一块宽为100米,长为200 米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如何将这块地分成两个长方形,才能使甲、乙两作物的总产量之比为4∶3?(结果取整数)。在该题中,为了达到“甲、乙两作物的总产量之比为4∶3”,则需适当确定两个长方形。这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唯一的答案,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究2:如图所示,长青化工厂和A,B两地有铁路、公路相连。该工厂由A地买一批l000元/吨的原料运回工厂,制作为8000元/吨的产品运送到B地。其中,铁路运价是1.2元/(吨·千米),公路运价是1.5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总共花费铁路运费97200元,公路运费15000元。请问此批产品的销售款要比运输费和原料费之和多了多少元?(图中黑白相间的线表示铁路,其他线表示公路)
在问题中,某些已知条件以图及其标注数据给出的。教师予以指导与提示:销售款和产品数量有关,而原料费和原料数量有关。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依照题中数量关系合作完成下表,解决问题。
这样,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可体会到方程组是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问题的重要工具。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解方程时还要考虑最后的结果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