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启动义务教育“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省“千校扶千校”的精神,按照“三个并重”和“三个提高”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整体帮扶、软硬兼施、长短结合”策略,追加支教专项经费,充分调动各镇区和学校积极性,努力扩大帮扶面,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迅速动员,周密部署
2009年3月4日,我市召开了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工作会议,对我市实施“千校扶千校”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各支援学校校长在会上郑重签署了结对帮扶协议书。刘传沛局长要求各支援镇区和学校“牢记使命,不负重任,齐心协力,真心实意地把帮扶工作做实做好,做出中山自己的特色,争取成为1000所帮扶学校中的排头兵”。
二、主动出击,优化思路
为增强和保障实施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4月2—3日、8—9日,刘传沛局长、周信副局长亲自带领我市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专程赴茂名、阳江、清远三地先后交流考察了7所学校,召开了4个座谈会。既直观感受了受支援学校的现状,又近距离听取了受援学校的帮扶需要,为以“针对性、实效性和时效性”为原则制定科学可行的帮扶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结合受援学校实际,我市进一步明确“整体帮扶、软硬兼施、长短结合”的帮扶总体思路,及时调整帮扶计划,将“一对一”结对帮扶调整为“二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整体帮扶。决定全市新增10所支援学校,即用60所中小学对茂名、阳江、清远三市的50所受援学校进行“一帮一”或“二帮一”对口帮扶。
三、制定工作方案,建立长效机制
为保证“千校扶千校”工作的延续性,我市制定了《中山市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帮扶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要求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学生互动等方面构建帮扶机制,扬长避短,帮出成效,帮出特色。为加强对派出管理人员、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对派出人员的时间、管理、待遇、补贴、考核及奖惩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追加了2009年贫困山区支教专项经费156万元,给予派出管理人员、教师一定数额的补贴,同时各镇区及市直属学校也参照市的标准对派出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
市教育局统一制定了《中山市实施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项目学校结对帮扶计划书》,由各支援学校填写,内容包括结对帮扶学校概况、结对帮扶学校优势劣势分析、受援学校帮扶需求、帮扶目标与任务、主要工作措施与安排、主要经费预算及绩效跟踪等,以确保帮扶质量与实效。各支援学校把帮扶任务列入学校年度计划和工作安排,把帮扶任务落实到学校各学科组、部门和个人,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切实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四、加强互动,务求实效
全市有帮扶任务的21个镇区、60所支援学校在充分发挥外派支援管理干部、教师作用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组团式的互访交流。其中,中山纪念中学利用去年暑假,把对口支援的茂名高州市曹江一中的副校长、科室主任、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共18人请来,举办了一次为期8天的全免费培训,精心的安排使每位学员受益匪浅;各支援学校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受援学校,有些还进行量身定做、跟踪培训使用。例如,中山一中将自己经过十多年积累的“教学评价与分析系统”结合清远英德市大镇中学的实际进行改造,专门为其开发了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系统”,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我市多所支援学校广泛开展各类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通过结交一位“手拉手”小伙伴,组织少先队员代表、家长到受援学校及学生家中考察访问、资助受援学校贫困学生等活动,激励广大学生、家长踊跃参与力所能及的帮扶活动。
五、抓住关键,力求突破
为进一步更新和提高受援学校校长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素质,提升受援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去年12月10—17日,我市出资组织50所(其中茂名29所、清远12所、阳江9所)受援学校校长,赴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中小学校长卓越领导力高级研修班”。为保证培训效果,我市精选北京大学作为本次培训的高校,并在出发前编写了详细的《学员手册》,细化明确整个培训过程的各项内容、生活安排,确保分布在3个市的50位受援学校校长参加培训工作安全、同步、顺利。我市与北京大学多次沟通,精选了培训课程,还安排了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的考察参观。
一、迅速动员,周密部署
2009年3月4日,我市召开了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工作会议,对我市实施“千校扶千校”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各支援学校校长在会上郑重签署了结对帮扶协议书。刘传沛局长要求各支援镇区和学校“牢记使命,不负重任,齐心协力,真心实意地把帮扶工作做实做好,做出中山自己的特色,争取成为1000所帮扶学校中的排头兵”。
二、主动出击,优化思路
为增强和保障实施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4月2—3日、8—9日,刘传沛局长、周信副局长亲自带领我市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专程赴茂名、阳江、清远三地先后交流考察了7所学校,召开了4个座谈会。既直观感受了受支援学校的现状,又近距离听取了受援学校的帮扶需要,为以“针对性、实效性和时效性”为原则制定科学可行的帮扶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结合受援学校实际,我市进一步明确“整体帮扶、软硬兼施、长短结合”的帮扶总体思路,及时调整帮扶计划,将“一对一”结对帮扶调整为“二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整体帮扶。决定全市新增10所支援学校,即用60所中小学对茂名、阳江、清远三市的50所受援学校进行“一帮一”或“二帮一”对口帮扶。
三、制定工作方案,建立长效机制
为保证“千校扶千校”工作的延续性,我市制定了《中山市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帮扶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要求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学生互动等方面构建帮扶机制,扬长避短,帮出成效,帮出特色。为加强对派出管理人员、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对派出人员的时间、管理、待遇、补贴、考核及奖惩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追加了2009年贫困山区支教专项经费156万元,给予派出管理人员、教师一定数额的补贴,同时各镇区及市直属学校也参照市的标准对派出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
市教育局统一制定了《中山市实施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项目学校结对帮扶计划书》,由各支援学校填写,内容包括结对帮扶学校概况、结对帮扶学校优势劣势分析、受援学校帮扶需求、帮扶目标与任务、主要工作措施与安排、主要经费预算及绩效跟踪等,以确保帮扶质量与实效。各支援学校把帮扶任务列入学校年度计划和工作安排,把帮扶任务落实到学校各学科组、部门和个人,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切实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四、加强互动,务求实效
全市有帮扶任务的21个镇区、60所支援学校在充分发挥外派支援管理干部、教师作用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组团式的互访交流。其中,中山纪念中学利用去年暑假,把对口支援的茂名高州市曹江一中的副校长、科室主任、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共18人请来,举办了一次为期8天的全免费培训,精心的安排使每位学员受益匪浅;各支援学校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受援学校,有些还进行量身定做、跟踪培训使用。例如,中山一中将自己经过十多年积累的“教学评价与分析系统”结合清远英德市大镇中学的实际进行改造,专门为其开发了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系统”,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我市多所支援学校广泛开展各类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通过结交一位“手拉手”小伙伴,组织少先队员代表、家长到受援学校及学生家中考察访问、资助受援学校贫困学生等活动,激励广大学生、家长踊跃参与力所能及的帮扶活动。
五、抓住关键,力求突破
为进一步更新和提高受援学校校长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素质,提升受援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去年12月10—17日,我市出资组织50所(其中茂名29所、清远12所、阳江9所)受援学校校长,赴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中小学校长卓越领导力高级研修班”。为保证培训效果,我市精选北京大学作为本次培训的高校,并在出发前编写了详细的《学员手册》,细化明确整个培训过程的各项内容、生活安排,确保分布在3个市的50位受援学校校长参加培训工作安全、同步、顺利。我市与北京大学多次沟通,精选了培训课程,还安排了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的考察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