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才的使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慧眼识人才,合理用人才,有计划开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任人唯贤; 任人为嫌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3-0030-01
“任人唯贤”是为国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任人唯贤呢?
第一,要使用人才必先识别人才。要识别人才首先必须掌握识别人才的标准。关于衡量人才的标准,人们一致推崇德才兼备。而笔者认为,人才除了应有的德才之外,其“贤”在一定的程度上应与“嫌”是一致的。“嫌”为“嫌弃”之嫌。其一,意味着其一定不是老好人,常惹上下级贪官“嫌”。这些人敢于坚持原则,不同流合污;敢于与不正当行为做斗争,敢于抵制歪风邪气。也就是说,这些人应有一身正气。其二,意味着这些人一定不是平庸之辈,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流,而是常惹昏官“嫌”、庸人妒。这些人只要无愧于天下苍生,敢于干实事、创业绩;敢于事为人先。也就是说,这些人在事业上应有点霸气。其三,这些人还有点傻气,常惹亲人“嫌”。这些人大公无私,甚至公而忘私;这些人铁面无私,甚至六亲不认;这些人经常三过家门而不入,劳而不怨,见义忘利,甚至舍生取义。
第二,要掌握识别人才的方法。(1)不要轻信议论,要亲自考察。《吕氏春秋》中说,“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即要亲自考察人才德行、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观念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可以实行量才授任的原则,以达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浪费。(2)应在实际工作中考察人才的才干。张居正主张“用舍进退,一切功实为准”,即对人才的各方面素质应该在实践中去考察,用实践的结果来甄别贤愚。(3)应根据实绩判断能力强弱。这种实绩应是一种综合实绩,既注重主观努力又考虑到客观效果;既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又考虑到长远利益;既注重工作实绩又注重政治实绩;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既注重个人作用又注重集体作用;既注重偶然现象更注重一贯表现。这种实绩的考察是定性、定量两种考察的结合,以真正做到人才的考核结果的全面、准确和合理。
第三,人才的甄别应充分考虑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公开选拔干部正是为贯彻这一路线而进行的探索,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公开选拔干部,应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充分走群众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又有利于人才的甄别。孟子主张鉴别贤人要倾听百姓的意见,不能只听亲信之言。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他指出君主切忌凭个人好恶决定取舍,而应该尊重国人的意见,因为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员的为人处事,是否为民谋了福利,老百姓是最有发言权的。总之,“贤”的最直接的标准、考察的最直观方法就是只要老百姓不“嫌”,此人一定就是贤才。
选拔出贤才之后,怎样使用他们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该实行量才授任的原则。所谓量才授任,就是按行政人员的实际才能安排相应的职务,使人与事之间相得益彰,使工作人员做起事来得心应手,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作用。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优秀的人才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具有创造性、革新性、掌握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另一种是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现代管理的领导型人才。这两种人才不仅必须具有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必须时刻掌握当前科技和管理方式的最新动态。总之是见多识广、明辨时势,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抉择力的领先人物。要做到量才授任,就必须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就是全面地、公正地、历史地、发展地识别贤才,再识别其长处与不足,然后按岗位特点安排工作,也就是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所在。
其次,必须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用人不疑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上的,就是对使用之人,要充分的信任,让其在自己的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负责,权利自主。也就是说,领导不直接干预他们的事务。“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欧阳修:《为君难论上》)相反,若对使用之人不信任,心存疑虑,就会妨碍事业的成功。
最后,在人才使用中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之一。竞争不仅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破除任人唯亲、忌贤妒能等不正之风和论资排辈等陈腐观念,实现人事行政的优胜劣汰、选贤任能、奖勤罚懒。同时,竞争对人才还有鞭策、激励的作用,使他们有一定的危机感,有利于人才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忘我的工作、学习,因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
[关键词] 任人唯贤; 任人为嫌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3-0030-01
“任人唯贤”是为国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任人唯贤呢?
第一,要使用人才必先识别人才。要识别人才首先必须掌握识别人才的标准。关于衡量人才的标准,人们一致推崇德才兼备。而笔者认为,人才除了应有的德才之外,其“贤”在一定的程度上应与“嫌”是一致的。“嫌”为“嫌弃”之嫌。其一,意味着其一定不是老好人,常惹上下级贪官“嫌”。这些人敢于坚持原则,不同流合污;敢于与不正当行为做斗争,敢于抵制歪风邪气。也就是说,这些人应有一身正气。其二,意味着这些人一定不是平庸之辈,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流,而是常惹昏官“嫌”、庸人妒。这些人只要无愧于天下苍生,敢于干实事、创业绩;敢于事为人先。也就是说,这些人在事业上应有点霸气。其三,这些人还有点傻气,常惹亲人“嫌”。这些人大公无私,甚至公而忘私;这些人铁面无私,甚至六亲不认;这些人经常三过家门而不入,劳而不怨,见义忘利,甚至舍生取义。
第二,要掌握识别人才的方法。(1)不要轻信议论,要亲自考察。《吕氏春秋》中说,“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即要亲自考察人才德行、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观念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可以实行量才授任的原则,以达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浪费。(2)应在实际工作中考察人才的才干。张居正主张“用舍进退,一切功实为准”,即对人才的各方面素质应该在实践中去考察,用实践的结果来甄别贤愚。(3)应根据实绩判断能力强弱。这种实绩应是一种综合实绩,既注重主观努力又考虑到客观效果;既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又考虑到长远利益;既注重工作实绩又注重政治实绩;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既注重个人作用又注重集体作用;既注重偶然现象更注重一贯表现。这种实绩的考察是定性、定量两种考察的结合,以真正做到人才的考核结果的全面、准确和合理。
第三,人才的甄别应充分考虑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公开选拔干部正是为贯彻这一路线而进行的探索,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公开选拔干部,应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充分走群众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又有利于人才的甄别。孟子主张鉴别贤人要倾听百姓的意见,不能只听亲信之言。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他指出君主切忌凭个人好恶决定取舍,而应该尊重国人的意见,因为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员的为人处事,是否为民谋了福利,老百姓是最有发言权的。总之,“贤”的最直接的标准、考察的最直观方法就是只要老百姓不“嫌”,此人一定就是贤才。
选拔出贤才之后,怎样使用他们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该实行量才授任的原则。所谓量才授任,就是按行政人员的实际才能安排相应的职务,使人与事之间相得益彰,使工作人员做起事来得心应手,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作用。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优秀的人才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具有创造性、革新性、掌握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另一种是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现代管理的领导型人才。这两种人才不仅必须具有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必须时刻掌握当前科技和管理方式的最新动态。总之是见多识广、明辨时势,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抉择力的领先人物。要做到量才授任,就必须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就是全面地、公正地、历史地、发展地识别贤才,再识别其长处与不足,然后按岗位特点安排工作,也就是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所在。
其次,必须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用人不疑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上的,就是对使用之人,要充分的信任,让其在自己的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负责,权利自主。也就是说,领导不直接干预他们的事务。“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欧阳修:《为君难论上》)相反,若对使用之人不信任,心存疑虑,就会妨碍事业的成功。
最后,在人才使用中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之一。竞争不仅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破除任人唯亲、忌贤妒能等不正之风和论资排辈等陈腐观念,实现人事行政的优胜劣汰、选贤任能、奖勤罚懒。同时,竞争对人才还有鞭策、激励的作用,使他们有一定的危机感,有利于人才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忘我的工作、学习,因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