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曲家,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他不仅是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他将西方古典与中欧民族音乐巧妙结合,这也是20世纪音乐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他的创作中钢琴作品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其中《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本曲是通过作曲家对匈牙利各地民间音乐的整理、记录,而创作出来的全面地展示出匈牙利的民族风格,提供给演奏者以充分的发挥空间,笔者通过演奏实践总结出心得,有助于把握巴托克钢琴音乐的风格。
关键词:巴托克?摇;《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摇民族音乐;民歌;民谣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是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最重要的音乐家。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1881年生于匈牙利托龙塔尔区的瑙吉森特米克洛什(今罗马尼亚Sannicolaul)。父亲是农业学校的董事,母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钢琴教师。巴托克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钢琴师和大提琴手,在巴托克年幼时便过早去世,他的母亲便负责他的音乐教育,5岁时给巴托克上了第一堂钢琴课;9岁时他写出了第一部作品。跟随当地音乐老师克什学习。13岁时他们在波桑尼定居下来。1892年作为一名钢琴家和作曲家在瑙吉策勒兹首次公开演出。在这里,巴托克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老师艾尔凯尔和许特尔都是一流的音乐家。巴托克参加了波桑尼的音乐生活,演奏室内乐,参加交响乐和歌剧演出。通过管风琴的学习演奏,他熟悉了从巴赫到勃拉姆斯的古典曲目,显示出对古典风格迅速而全面地掌握。
18岁,巴托克进入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而放弃了维也纳音乐学院,他的选择是受其同胞多赫南伊的影响,“多赫南伊对民歌颇感兴趣,他说服巴托克更多地了解匈牙利的文化背景,当时的匈牙利,到处弥漫着民族独立的理想。巴托克热情地关注着这种民族主义,希望透过民间音乐将民族主义理想转译为音乐词汇”。[1]1910年以前,“他的重要作品有《两幅肖像》、《七首随笔》、《简易民歌钢琴曲集》、《第一弦乐四重奏》、《两张图画》、《十四首小品集》等。这些作品在表现方法上受西欧现代主义影响很深”,[2]他还不能将民间音乐的因素融化到创作中去。当巴托克于1903年从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以浓厚的兴趣和充沛的精力搜集、整理、研究民间音乐,这对巴托克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7年他当上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教授。1910~1915年间,巴托克基本上从事于民歌的收集。他把范围扩大到北非、鲁塞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并准备了两千多首匈牙利民歌,三千多首罗马尼亚民歌,三千首斯洛伐克民歌用于出版,随着巨大创造力的涌现,巴托克的民族主义理想转译为音乐词汇的思想终于体现出来。他创作出几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本曲的原曲是钢琴的《匈牙利的罗马尼亚民族舞曲》,取材于特兰西瓦尼亚山地的罗马尼亚人的民族音乐,这个地区在巴托克采集民歌民谣时还是属于匈牙利的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失去了三分之二的领土,这地方变为罗马尼亚的领土。由这首钢琴曲改编的小提琴曲比钢琴曲更为大众所熟悉,后来又改编为小型管弦乐和弦乐合奏。
第一曲:手杖舞曲
例:
此曲采自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山地的马罗修·特达孙,此曲结构为二部曲式。第1~19小节为重复的A段,第17~49小节为重复的B段。每段都从弱起小节开始,采用生动的切分节奏和横进的旋律进行,带有朴素、明快,带几分诙谐的民族舞曲色彩。末尾出现的重音象征着舞蹈者用手杖有节奏地撞击地面的声音。
演奏此曲注意切分音节奏,复附点节奏,连奏以及断奏的鲜明区别,同时演奏时注意手指干净音符准确,注意曲中大量的特定力度标记。弹奏时应具表现力。右手在弹奏小的连句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内声部半跳半连的奏法,尽量多用连奏方法演奏,才能透出透明的音色。
第二曲:布劳尔舞曲
例:
此曲采自特隆达孙的农民舞蹈曲、快板,整曲共16小节,顿音要弹奏的有弹性,巴托克将民间舞蹈有力的但易碎不连贯的特点同对扩展形式的强烈爱好结合在一起,纯朴的顿音使人联想到系着花腰带的山民,怀着喜悦心情,跳着欢快的舞蹈,洋溢着无限的快乐。演奏此曲时,要注意音的时值记号在整部作品中,随时都要加强节奏上的生动性,风格上要简洁生动、轻快活泼。
第三曲:蹬脚舞曲
例:
此曲采自特隆达孙的民谣,起源于劳动歌曲。采用了增二度音乐的曲调,整个曲子都呈现在高音区,整个舞曲风格徐缓而略带忧郁,带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左手伴奏用贴键方法弹奏,右手的断奏用手腕跳音弹奏轻盈而有弹性,左手的连奏多用手指尖的肉垫去触键,使舞曲富于歌唱性,右手的旋律添加了大量的装饰音,重音很不规则,与左手伴奏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曲:布舒幕姆的舞曲
例:
此曲采自特达·阿拉牛修孙的民谣,此曲结构为二部曲式。第1~2小节为引子,第3~10小节为重复的A段,第11~18小节为重复的B段。据说这是罗马尼亚的一种角笛舞。乐曲主题温暖、优美,富有歌唱性旋律,带有几分伤感与惆怅。
演奏此曲要运用歌唱性的触键方法,声音要使人感到温暖、优雅,乐曲中的四连音、三连音的节奏变化频繁,要分清楚,不能混淆。演奏具有梦幻与蒙眬般的色彩。
第五曲: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
例:
此曲采自匈牙利的哈尔孙民谣。波尔卡是波希米亚的双拍子民间舞曲,主题富于跳跃性,并采用两小节3/4拍子加一小节2/4拍子的混合节拍,并在每拍的后半拍加上装饰音,节拍的变化使乐曲韵律令人兴奋。左手伴奏要比右手旋律弱一些,加强动感,使乐曲充满了活力。演奏此曲时注意整曲的断奏弹法。手腕要灵活,触键要有弹性。
第六曲:碎步舞曲
例:
此曲以两首曲子构成。第一曲为哈尔孙民谣,第二曲为特达·阿拉牛修孙民谣。此曲结构为二部曲式。第1~16小节为哈尔孙民谣,第17~61小节为特达·阿拉牛修孙民谣。整曲的音区较高,轻巧的曲调有明显的回旋感,使终曲变得热闹无比,充满活力,同时前紧后松的节奏使乐曲显现出活泼生动的形象。右手的单数小节中第一拍、第二拍都是重音,左手的切分节奏要求鲜明,强健有力,烘托出碎步舞曲的民族风格。演奏需用非常快的速度把整曲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这套《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在巴托克的一生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对民间音乐的研究,在艺术上对他的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影响。由民间模式结合而成的节奏不同于传统的大小调用法的和声体系,他赋予音乐的每一个要素以新的审美角度,并且改造他所接触的每一种风格。“巴托克从他所接触到的每种民间音乐,舞蹈及乐器中能试验出全新的声音,他得益于钢琴这件乐器的极其广泛的音色特点,把舞曲中的优美的音色到刺耳的打击乐音色都能用钢琴模仿出来”,[3]这种创作几乎出现在每首作品中。通过广泛地收集民族音乐素材,他探索出新奇的旋律、节奏与和声手法,这在他的同代人中无人能与之匹敌。他的作品中渗透着浓厚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色和生活气息。我们通过弹奏上述的作品能感受到欧洲音乐中一种不同风格的民族风格流派。
注释:
[1]《钢琴艺术三百年》[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第一版252页
[2]《欧洲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第一版453页.
[3]《钢琴艺术三百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第一版254页
参考文献:
[1](美)Patricia FallowsHammond.冯丹,姚纯青,张凯译.钢琴艺术三百年[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2]张洪岛.欧洲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关键词:巴托克?摇;《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摇民族音乐;民歌;民谣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是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最重要的音乐家。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1881年生于匈牙利托龙塔尔区的瑙吉森特米克洛什(今罗马尼亚Sannicolaul)。父亲是农业学校的董事,母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钢琴教师。巴托克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钢琴师和大提琴手,在巴托克年幼时便过早去世,他的母亲便负责他的音乐教育,5岁时给巴托克上了第一堂钢琴课;9岁时他写出了第一部作品。跟随当地音乐老师克什学习。13岁时他们在波桑尼定居下来。1892年作为一名钢琴家和作曲家在瑙吉策勒兹首次公开演出。在这里,巴托克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老师艾尔凯尔和许特尔都是一流的音乐家。巴托克参加了波桑尼的音乐生活,演奏室内乐,参加交响乐和歌剧演出。通过管风琴的学习演奏,他熟悉了从巴赫到勃拉姆斯的古典曲目,显示出对古典风格迅速而全面地掌握。
18岁,巴托克进入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而放弃了维也纳音乐学院,他的选择是受其同胞多赫南伊的影响,“多赫南伊对民歌颇感兴趣,他说服巴托克更多地了解匈牙利的文化背景,当时的匈牙利,到处弥漫着民族独立的理想。巴托克热情地关注着这种民族主义,希望透过民间音乐将民族主义理想转译为音乐词汇”。[1]1910年以前,“他的重要作品有《两幅肖像》、《七首随笔》、《简易民歌钢琴曲集》、《第一弦乐四重奏》、《两张图画》、《十四首小品集》等。这些作品在表现方法上受西欧现代主义影响很深”,[2]他还不能将民间音乐的因素融化到创作中去。当巴托克于1903年从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以浓厚的兴趣和充沛的精力搜集、整理、研究民间音乐,这对巴托克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7年他当上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教授。1910~1915年间,巴托克基本上从事于民歌的收集。他把范围扩大到北非、鲁塞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并准备了两千多首匈牙利民歌,三千多首罗马尼亚民歌,三千首斯洛伐克民歌用于出版,随着巨大创造力的涌现,巴托克的民族主义理想转译为音乐词汇的思想终于体现出来。他创作出几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本曲的原曲是钢琴的《匈牙利的罗马尼亚民族舞曲》,取材于特兰西瓦尼亚山地的罗马尼亚人的民族音乐,这个地区在巴托克采集民歌民谣时还是属于匈牙利的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失去了三分之二的领土,这地方变为罗马尼亚的领土。由这首钢琴曲改编的小提琴曲比钢琴曲更为大众所熟悉,后来又改编为小型管弦乐和弦乐合奏。
第一曲:手杖舞曲
例:
此曲采自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山地的马罗修·特达孙,此曲结构为二部曲式。第1~19小节为重复的A段,第17~49小节为重复的B段。每段都从弱起小节开始,采用生动的切分节奏和横进的旋律进行,带有朴素、明快,带几分诙谐的民族舞曲色彩。末尾出现的重音象征着舞蹈者用手杖有节奏地撞击地面的声音。
演奏此曲注意切分音节奏,复附点节奏,连奏以及断奏的鲜明区别,同时演奏时注意手指干净音符准确,注意曲中大量的特定力度标记。弹奏时应具表现力。右手在弹奏小的连句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内声部半跳半连的奏法,尽量多用连奏方法演奏,才能透出透明的音色。
第二曲:布劳尔舞曲
例:
此曲采自特隆达孙的农民舞蹈曲、快板,整曲共16小节,顿音要弹奏的有弹性,巴托克将民间舞蹈有力的但易碎不连贯的特点同对扩展形式的强烈爱好结合在一起,纯朴的顿音使人联想到系着花腰带的山民,怀着喜悦心情,跳着欢快的舞蹈,洋溢着无限的快乐。演奏此曲时,要注意音的时值记号在整部作品中,随时都要加强节奏上的生动性,风格上要简洁生动、轻快活泼。
第三曲:蹬脚舞曲
例:
此曲采自特隆达孙的民谣,起源于劳动歌曲。采用了增二度音乐的曲调,整个曲子都呈现在高音区,整个舞曲风格徐缓而略带忧郁,带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左手伴奏用贴键方法弹奏,右手的断奏用手腕跳音弹奏轻盈而有弹性,左手的连奏多用手指尖的肉垫去触键,使舞曲富于歌唱性,右手的旋律添加了大量的装饰音,重音很不规则,与左手伴奏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曲:布舒幕姆的舞曲
例:
此曲采自特达·阿拉牛修孙的民谣,此曲结构为二部曲式。第1~2小节为引子,第3~10小节为重复的A段,第11~18小节为重复的B段。据说这是罗马尼亚的一种角笛舞。乐曲主题温暖、优美,富有歌唱性旋律,带有几分伤感与惆怅。
演奏此曲要运用歌唱性的触键方法,声音要使人感到温暖、优雅,乐曲中的四连音、三连音的节奏变化频繁,要分清楚,不能混淆。演奏具有梦幻与蒙眬般的色彩。
第五曲: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
例:
此曲采自匈牙利的哈尔孙民谣。波尔卡是波希米亚的双拍子民间舞曲,主题富于跳跃性,并采用两小节3/4拍子加一小节2/4拍子的混合节拍,并在每拍的后半拍加上装饰音,节拍的变化使乐曲韵律令人兴奋。左手伴奏要比右手旋律弱一些,加强动感,使乐曲充满了活力。演奏此曲时注意整曲的断奏弹法。手腕要灵活,触键要有弹性。
第六曲:碎步舞曲
例:
此曲以两首曲子构成。第一曲为哈尔孙民谣,第二曲为特达·阿拉牛修孙民谣。此曲结构为二部曲式。第1~16小节为哈尔孙民谣,第17~61小节为特达·阿拉牛修孙民谣。整曲的音区较高,轻巧的曲调有明显的回旋感,使终曲变得热闹无比,充满活力,同时前紧后松的节奏使乐曲显现出活泼生动的形象。右手的单数小节中第一拍、第二拍都是重音,左手的切分节奏要求鲜明,强健有力,烘托出碎步舞曲的民族风格。演奏需用非常快的速度把整曲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这套《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在巴托克的一生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对民间音乐的研究,在艺术上对他的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影响。由民间模式结合而成的节奏不同于传统的大小调用法的和声体系,他赋予音乐的每一个要素以新的审美角度,并且改造他所接触的每一种风格。“巴托克从他所接触到的每种民间音乐,舞蹈及乐器中能试验出全新的声音,他得益于钢琴这件乐器的极其广泛的音色特点,把舞曲中的优美的音色到刺耳的打击乐音色都能用钢琴模仿出来”,[3]这种创作几乎出现在每首作品中。通过广泛地收集民族音乐素材,他探索出新奇的旋律、节奏与和声手法,这在他的同代人中无人能与之匹敌。他的作品中渗透着浓厚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色和生活气息。我们通过弹奏上述的作品能感受到欧洲音乐中一种不同风格的民族风格流派。
注释:
[1]《钢琴艺术三百年》[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第一版252页
[2]《欧洲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第一版453页.
[3]《钢琴艺术三百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第一版254页
参考文献:
[1](美)Patricia FallowsHammond.冯丹,姚纯青,张凯译.钢琴艺术三百年[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2]张洪岛.欧洲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