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也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倾向。文章,是作者思想素质、感情素质、思维素质、表达素质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情感;趣味;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对一切事物的初步认知阶段,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喜怒哀乐厌等不同的情感体验态度,而错误的引导和生硬的强制很容易让孩子们从心理上产生消极情感,反之,正确的方式则有助于积极情感的培养。这就使得情感素质的培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让孩子们对作文产生兴趣,有了感情,他们才会去认知它、认同它。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用情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一、 趣味引导,培养热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像一年级的学生那样,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非常新鲜好奇,他们已经对学习和生活有了自己一定的不成熟的情绪情感。然而孩子们的童心未泯,他们仍然处于一种活泼、幼稚、充满幻想的生活中,睁开充满童稚的双眼开始观察这个世界,急于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表达与分享。在他们的讲话和作文中不乏天真幼稚的想象,可爱甚至奇特的语言,当然作文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生活现象的单纯罗列,对所观所感的言不达意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到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优化作文教学模式,寓教于玩,教玩结合,最大程度上培养他们对写作文的兴趣。列宁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的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为了调动孩子们写作的兴趣,让他们快乐作文、爱上作文,笔者进行过许多教学尝试。这里列举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次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无意间发现许多学生正以一种极大的热情偷偷传看着一本叫做《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书,这类书一般是被列为阅读活动课中“禁书”的,因为它的内容大多数是以图片形式存在,这对培养孩子们的文字认知能力并无多大益处。可是孩子们如此痴迷,我也不禁心生好奇,经过私下的一番探究,我发现这部风靡全校的漫画书还真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吸引众多孩子的地方,恐怕不只是那些绚丽的画面,还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最主要是那鲜明独特的“羊”物性格。
于是我干脆来了个将计就计。我利用作文课开了一个羊羊大聚会:让学生们都来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并讲一讲读到的最有印象的故事。学生们一个一个兴致高昂,对自己心目中“羊偶像”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到那聪明的喜羊羊和可爱的美羊羊更是赞不绝口。我就顺水推舟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写作的道理:作品中的“羊”物形象之所以这么深入人心,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而且多面的特征,比如喜羊羊的聪明、跑得快但又爱捉弄人,沸羊羊的力大无比、勇敢但又莽撞,或者是懒羊羊这样看似又懒又馋的“学困生”也有它可爱机智的一面;生活中的我们看似平平常常,其实也有独特与多面的个性,写人就是要让我们手执放大镜来放大平常人身上的某个你所发现的特点,并以此为主线来作文,这样你所写的人物就不会只有“炯炯有神的眼睛、红苹果般的脸蛋”那样千篇一律、平淡乏味了。课后我布置的作文就是写一个身边的同学。本次课堂收效明显,同学们的作文生动有趣、想象丰富、文采飞扬。
二、 感受生活,流露真情
“生活即语文”,这是从广义角度上对语文的阐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笔者以为,可以大胆地说:写生活即写作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光凭空想象是不可取的,这就好比画家写生也要常常去采景,作文要源于生活,意味着让孩子们从我们身边的人、事、物中取材,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作文要高于生活,又要引导孩子们如何将自己所见所闻与自己所想所思巧妙地艺术地结合。其实每个孩子的经历也是丰富而有趣的,只是缺乏对这些事物的留意和体会。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其实,在写作中,大自然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孩子们喜爱植物、喜欢小动物、乐意亲近大自然,这些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金钥匙。自然课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讲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识,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笔者尝试着将自然课与作文课相结合。笔者曾经在班上开展过参观动物园,班级饲养小兔子,栽培豆苗等许多活动,并让学生们记录心得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春暖花开时节,我带着孩子们到济南市郊的“农家乐”郊游参观。这里不仅有各种花草蔬菜,还有丰富的瓜果资源。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游玩、品尝,之后并按要求在画纸上用铅笔勾勒出二至三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愉快的郊游结束后,我的作文课才算正式开始。回到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作品并为其上色,要求是不局限于在果园看到的色彩,孩子们本来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水果绘的是五彩缤纷;接下来我又让他们为上好色的水果画上五官,要求是可以表达喜怒哀乐多种情绪;最后让学生们为自己的美术作品创作一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主题定为“水果的联想”。此次作文“硕果累累”,有的同学编写了水果家庭果爸爸果妈妈和果孩子的情感故事,有的则幻想自己栽培出一棵结着各种色彩各样果实的果树,甚至有的男孩子以开阔的思维写了一篇篇幅不短的水果王国大战的科幻故事……孩子们跳跃的思维、别样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这才悟出:没有学生想不到的,只有老师不敢想的。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即使是大自然中最普通最平常的事物,仍然可以成为孩子们笔下最亲近最独特最感人的作文素材。
三、善假于物,开启才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说明,文章既是个人用心灵观照世界的产物,又具备引人入文、以情感之、达到心灵共鸣的作用。孩子们缺少了成人们思维的缜密与认知的深刻,但正因为此也少了许多限制与规范,于是就难能可贵地以自己独特方式和视角观察和了解事物,于是“他们的画图才具有一种稚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这一种独具的特质,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万万不该妨碍或扼杀的。笔者以为,如果能以荀子“善假于物”的思想来指导学生写作,这在培养学生流露真情的基础上、对开启学生的才情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笔者就曾尝试多种作文教学手段,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做札记、交流体会,从书中汲取营养;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生活随笔、编写校园刊物、组织写作竞赛等,以及各种听说活动,如朗诵会、演说会、故事会、辩论会、新闻发布会以及语文游艺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好形式。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可以用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用情为文。写作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见多识广,作文内容充实,其情感一定也充沛。
笔者曾经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过国外的一则教学案例,触动很大。美国密歇根州小镇上的一位小学老师,把“葬礼”这样的活动都搬进了课堂。同学们按照她的指示,把写满了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纸对折好,然后把纸投进一个空的纸盒里,然后到运动场的角落里,挖了一个3英尺深的坑将这个纸盒埋起来,把每个人的所有“不能做”的事情都被深深地埋在这个“墓地”里,还为“我不能”开了追悼会、立了墓碑、刻了墓志铭。
于是我假借他人经验,在自己的班也开展了这个葬礼活动。孩子们脸上掩饰不住的表情证明了这次葬礼活动开展得精彩,可我不能就止于此。利用这堂葬礼课,我布置了作文:写给天堂的“我不能”先生的一封信。令我意外的是,本次作文格外的成功,孩子们以各式各样的口吻和情绪向自己亲手埋葬了的“我不能”先生告白,或轻松或沉痛或坚强或疑虑或担忧,表达了对过去自己的反思、对未来自己的要求,甚至有孩子这样写到:希望这封信是写给“我不能”先生的最后一封信,因为我认识了新的朋友“我能”先生,愿“我不能”先生在天堂安息。
的确,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在激活学生的人文情感方面做得很不够。致使本该流露真情实感的立志或表志的作文也往往成了假、大、空的口号堆砌。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正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只要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积极实践,并不断反思提高。
关键词:情感;趣味;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对一切事物的初步认知阶段,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喜怒哀乐厌等不同的情感体验态度,而错误的引导和生硬的强制很容易让孩子们从心理上产生消极情感,反之,正确的方式则有助于积极情感的培养。这就使得情感素质的培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让孩子们对作文产生兴趣,有了感情,他们才会去认知它、认同它。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用情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一、 趣味引导,培养热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像一年级的学生那样,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非常新鲜好奇,他们已经对学习和生活有了自己一定的不成熟的情绪情感。然而孩子们的童心未泯,他们仍然处于一种活泼、幼稚、充满幻想的生活中,睁开充满童稚的双眼开始观察这个世界,急于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表达与分享。在他们的讲话和作文中不乏天真幼稚的想象,可爱甚至奇特的语言,当然作文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生活现象的单纯罗列,对所观所感的言不达意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到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优化作文教学模式,寓教于玩,教玩结合,最大程度上培养他们对写作文的兴趣。列宁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的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为了调动孩子们写作的兴趣,让他们快乐作文、爱上作文,笔者进行过许多教学尝试。这里列举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次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无意间发现许多学生正以一种极大的热情偷偷传看着一本叫做《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书,这类书一般是被列为阅读活动课中“禁书”的,因为它的内容大多数是以图片形式存在,这对培养孩子们的文字认知能力并无多大益处。可是孩子们如此痴迷,我也不禁心生好奇,经过私下的一番探究,我发现这部风靡全校的漫画书还真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吸引众多孩子的地方,恐怕不只是那些绚丽的画面,还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最主要是那鲜明独特的“羊”物性格。
于是我干脆来了个将计就计。我利用作文课开了一个羊羊大聚会:让学生们都来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并讲一讲读到的最有印象的故事。学生们一个一个兴致高昂,对自己心目中“羊偶像”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到那聪明的喜羊羊和可爱的美羊羊更是赞不绝口。我就顺水推舟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写作的道理:作品中的“羊”物形象之所以这么深入人心,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而且多面的特征,比如喜羊羊的聪明、跑得快但又爱捉弄人,沸羊羊的力大无比、勇敢但又莽撞,或者是懒羊羊这样看似又懒又馋的“学困生”也有它可爱机智的一面;生活中的我们看似平平常常,其实也有独特与多面的个性,写人就是要让我们手执放大镜来放大平常人身上的某个你所发现的特点,并以此为主线来作文,这样你所写的人物就不会只有“炯炯有神的眼睛、红苹果般的脸蛋”那样千篇一律、平淡乏味了。课后我布置的作文就是写一个身边的同学。本次课堂收效明显,同学们的作文生动有趣、想象丰富、文采飞扬。
二、 感受生活,流露真情
“生活即语文”,这是从广义角度上对语文的阐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笔者以为,可以大胆地说:写生活即写作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光凭空想象是不可取的,这就好比画家写生也要常常去采景,作文要源于生活,意味着让孩子们从我们身边的人、事、物中取材,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作文要高于生活,又要引导孩子们如何将自己所见所闻与自己所想所思巧妙地艺术地结合。其实每个孩子的经历也是丰富而有趣的,只是缺乏对这些事物的留意和体会。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其实,在写作中,大自然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孩子们喜爱植物、喜欢小动物、乐意亲近大自然,这些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金钥匙。自然课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讲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识,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笔者尝试着将自然课与作文课相结合。笔者曾经在班上开展过参观动物园,班级饲养小兔子,栽培豆苗等许多活动,并让学生们记录心得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春暖花开时节,我带着孩子们到济南市郊的“农家乐”郊游参观。这里不仅有各种花草蔬菜,还有丰富的瓜果资源。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游玩、品尝,之后并按要求在画纸上用铅笔勾勒出二至三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愉快的郊游结束后,我的作文课才算正式开始。回到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作品并为其上色,要求是不局限于在果园看到的色彩,孩子们本来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水果绘的是五彩缤纷;接下来我又让他们为上好色的水果画上五官,要求是可以表达喜怒哀乐多种情绪;最后让学生们为自己的美术作品创作一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主题定为“水果的联想”。此次作文“硕果累累”,有的同学编写了水果家庭果爸爸果妈妈和果孩子的情感故事,有的则幻想自己栽培出一棵结着各种色彩各样果实的果树,甚至有的男孩子以开阔的思维写了一篇篇幅不短的水果王国大战的科幻故事……孩子们跳跃的思维、别样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这才悟出:没有学生想不到的,只有老师不敢想的。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即使是大自然中最普通最平常的事物,仍然可以成为孩子们笔下最亲近最独特最感人的作文素材。
三、善假于物,开启才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说明,文章既是个人用心灵观照世界的产物,又具备引人入文、以情感之、达到心灵共鸣的作用。孩子们缺少了成人们思维的缜密与认知的深刻,但正因为此也少了许多限制与规范,于是就难能可贵地以自己独特方式和视角观察和了解事物,于是“他们的画图才具有一种稚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这一种独具的特质,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万万不该妨碍或扼杀的。笔者以为,如果能以荀子“善假于物”的思想来指导学生写作,这在培养学生流露真情的基础上、对开启学生的才情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笔者就曾尝试多种作文教学手段,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做札记、交流体会,从书中汲取营养;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生活随笔、编写校园刊物、组织写作竞赛等,以及各种听说活动,如朗诵会、演说会、故事会、辩论会、新闻发布会以及语文游艺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好形式。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可以用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用情为文。写作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见多识广,作文内容充实,其情感一定也充沛。
笔者曾经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过国外的一则教学案例,触动很大。美国密歇根州小镇上的一位小学老师,把“葬礼”这样的活动都搬进了课堂。同学们按照她的指示,把写满了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纸对折好,然后把纸投进一个空的纸盒里,然后到运动场的角落里,挖了一个3英尺深的坑将这个纸盒埋起来,把每个人的所有“不能做”的事情都被深深地埋在这个“墓地”里,还为“我不能”开了追悼会、立了墓碑、刻了墓志铭。
于是我假借他人经验,在自己的班也开展了这个葬礼活动。孩子们脸上掩饰不住的表情证明了这次葬礼活动开展得精彩,可我不能就止于此。利用这堂葬礼课,我布置了作文:写给天堂的“我不能”先生的一封信。令我意外的是,本次作文格外的成功,孩子们以各式各样的口吻和情绪向自己亲手埋葬了的“我不能”先生告白,或轻松或沉痛或坚强或疑虑或担忧,表达了对过去自己的反思、对未来自己的要求,甚至有孩子这样写到:希望这封信是写给“我不能”先生的最后一封信,因为我认识了新的朋友“我能”先生,愿“我不能”先生在天堂安息。
的确,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在激活学生的人文情感方面做得很不够。致使本该流露真情实感的立志或表志的作文也往往成了假、大、空的口号堆砌。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正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只要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积极实践,并不断反思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