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这句话同样让作为教师的我受到启示:“蹲下来。同学生们一起看世界”。
一、现状的思考
(1)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与发展,音乐书中的作品,学生不感兴趣。
(2)在平时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不感兴趣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你要是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准会说“听不懂”,由此注意力自然无法持之以恒。这是音乐欣赏课上常见的状况。
(3)初中音乐课非中考科目,又没有成绩压力,无论老师、同学、家长都看重分数,所以学生都围着分数转,忽视音乐课。
当前教材中的音乐虽然他们不喜欢,可是教材上的内容都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曲,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起很大的作用。流行音乐的浮躁或许能让他们精神上有一种宣泄和释放,而古典音乐,却可以抚平一些狂躁,带来心灵的安慰,让人感到振奋。在现状下,如何让学生愿意接受古典音乐?并且能够主动聆听、探究、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呢?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不断激发他们兴趣呢?经过反复课上实践与课后的思考,我觉得教学中无论哪个环节的设计,都需要教师蹲下来,从他们角度进行思考。例如:
蹲下来,从学生高度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并找出与他们沟通的桥梁我个人理解,教师不妨“蹲下来,同学生一起看世界”。例如:欣赏课中,对于要欣赏的内容我们要以学生的角度,想法,去聆听音乐。要从他们不感兴趣的古典音乐中,找出能够引起他们共鸣或者好奇心的地方作为切入点,以此来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现代音乐《祭献之舞》。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学生聆听乐曲反应在我预料之中。乐曲的怪诞,直率、主题的不易理解性,使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更谈不上喜欢了。对于他们本来就不感兴趣的音乐再加上乐曲的不易理解性,别说让他们主动去探索音乐特点,就是让他们多听一遍音乐都要遭到学生们的反对。所以就在“十问九不应”“自问自答”的情况下结束本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收获也是微乎其微。后来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是不是这首乐曲真的无法让学生接受?是不是可以对学生毫无兴趣的乐曲,都以教师填鸭的方式完成?又能不能帮这样的乐曲找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所以课后对这首《祭献之舞》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思考:
(1)“如果我是学生,我听到这样的音乐我会喜欢吗?”答案是:“不喜欢”。
(2)“既然不喜欢那么究竟为什么不喜欢,又不喜欢什么呢?”
(3)可不可以利用他们不喜欢的原因,以此来引出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动探究乐曲的兴趣?。
有了这样的思考后,在去聆听音乐,发现可以利用学生这些不喜欢的原因以及这首音乐恐怖、怪诞的音响效果,作为与学生沟通桥梁。引出学生的好奇心,在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关注音乐,并找出想要的答案。经过这样的思考之后再去上课,就会发现学生不但不在排斥这首乐曲,而且还主动的去找造成这样音响效果的原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二、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课堂提问是教学最常用的手段,那么为什么而问。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学中,每节课都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成为老师发问的目的。课标要求:“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好好反思针对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再以学生的高度去想、去设计问题,使问题的本身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例如: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开始上第一节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这是什么乐器?这个乐器表现什么等等?对于每个问题学生虽然在回答,可是不是他们主动聆听、思考、探索后得到的答案,而是被动的不得不回答问题。后来我试着用他们的想法从新设计了问题,在聆听前,先将牛车的形象通过画面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然后给出不同的乐器。让他们当作曲家,选择用合适的乐器将牛车的形象展示出来,并说明选择的理由?这个时候学生会就很有兴趣主动地去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为牛车的形象选择合适乐器和相对应的音乐要素。有了思考之后他们再去聆听作曲家笔下的作品就更容易接受,而且教学目的也很容易就完成了。所以,只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将问题顺序换了一下,却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只让他们主动地聆听这段音乐,同时也主动的探索这段音乐的特点。由此可见适合学生们的提问方式非常重要,用好了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所以,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体现哪种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提问和学生沟通对话。问题是音乐教学的催化剂,它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精心设计每一步提问显得尤为重要。
三、蹲下来站在学会生的角度去设计活动,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进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只有学生真正有效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想办法创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深深的感受到让初中生主动、有效的参与到你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他们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学生当观众,看教师表演。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问: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参加课堂上的活动展示自己?并要求他们说明理由?大部分学生填写上来的都是不愿意,理由是觉得难为情、会觉得丢脸。还有一些人写到,如果有人陪伴同时表演,那他们还是可以接受。看到他们填写上的理由,让我了解到了他们的心理,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的青春发育期,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比较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就在想,在这样的心理因素下怎样能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呢?从他们角度出发感觉到:
1.所以课堂活动设计不能面向个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活动时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有能力参与的活动形式,才能唤起尽可能多的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果活动没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认真参与,或者实施难度较大,就很难完成。
2.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参与活动
这样他们既不会觉得丢脸,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例如在体验非洲音乐的跨节奏特征时,我给各组分别设计了一条不同的节奏进行分组训练。然后用各组学生收集来的玻璃瓶、塑料瓶等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各自小组完成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将节奏组合起来。同学们在愉快、认真、主动的情况下完成活动。不仅快乐地体验了非洲音乐的热烈奔放,也通过自身的参与明白了非洲音乐的“跨节奏”特点。
通过这种全员参与分组合作形式,学生被极大程度地调动了起来,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学习成效也比较明显。
总之,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发现、研究、探索,从而才能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希望在以后的音乐课中,能够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我相信只要我们凡事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蹲下来。同他们一起看世界”。学生们就会从音乐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一、现状的思考
(1)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与发展,音乐书中的作品,学生不感兴趣。
(2)在平时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不感兴趣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你要是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准会说“听不懂”,由此注意力自然无法持之以恒。这是音乐欣赏课上常见的状况。
(3)初中音乐课非中考科目,又没有成绩压力,无论老师、同学、家长都看重分数,所以学生都围着分数转,忽视音乐课。
当前教材中的音乐虽然他们不喜欢,可是教材上的内容都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曲,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起很大的作用。流行音乐的浮躁或许能让他们精神上有一种宣泄和释放,而古典音乐,却可以抚平一些狂躁,带来心灵的安慰,让人感到振奋。在现状下,如何让学生愿意接受古典音乐?并且能够主动聆听、探究、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呢?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不断激发他们兴趣呢?经过反复课上实践与课后的思考,我觉得教学中无论哪个环节的设计,都需要教师蹲下来,从他们角度进行思考。例如:
蹲下来,从学生高度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并找出与他们沟通的桥梁我个人理解,教师不妨“蹲下来,同学生一起看世界”。例如:欣赏课中,对于要欣赏的内容我们要以学生的角度,想法,去聆听音乐。要从他们不感兴趣的古典音乐中,找出能够引起他们共鸣或者好奇心的地方作为切入点,以此来拉近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现代音乐《祭献之舞》。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学生聆听乐曲反应在我预料之中。乐曲的怪诞,直率、主题的不易理解性,使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更谈不上喜欢了。对于他们本来就不感兴趣的音乐再加上乐曲的不易理解性,别说让他们主动去探索音乐特点,就是让他们多听一遍音乐都要遭到学生们的反对。所以就在“十问九不应”“自问自答”的情况下结束本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收获也是微乎其微。后来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是不是这首乐曲真的无法让学生接受?是不是可以对学生毫无兴趣的乐曲,都以教师填鸭的方式完成?又能不能帮这样的乐曲找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所以课后对这首《祭献之舞》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思考:
(1)“如果我是学生,我听到这样的音乐我会喜欢吗?”答案是:“不喜欢”。
(2)“既然不喜欢那么究竟为什么不喜欢,又不喜欢什么呢?”
(3)可不可以利用他们不喜欢的原因,以此来引出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动探究乐曲的兴趣?。
有了这样的思考后,在去聆听音乐,发现可以利用学生这些不喜欢的原因以及这首音乐恐怖、怪诞的音响效果,作为与学生沟通桥梁。引出学生的好奇心,在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关注音乐,并找出想要的答案。经过这样的思考之后再去上课,就会发现学生不但不在排斥这首乐曲,而且还主动的去找造成这样音响效果的原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二、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课堂提问是教学最常用的手段,那么为什么而问。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学中,每节课都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成为老师发问的目的。课标要求:“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好好反思针对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再以学生的高度去想、去设计问题,使问题的本身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例如: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开始上第一节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这是什么乐器?这个乐器表现什么等等?对于每个问题学生虽然在回答,可是不是他们主动聆听、思考、探索后得到的答案,而是被动的不得不回答问题。后来我试着用他们的想法从新设计了问题,在聆听前,先将牛车的形象通过画面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然后给出不同的乐器。让他们当作曲家,选择用合适的乐器将牛车的形象展示出来,并说明选择的理由?这个时候学生会就很有兴趣主动地去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为牛车的形象选择合适乐器和相对应的音乐要素。有了思考之后他们再去聆听作曲家笔下的作品就更容易接受,而且教学目的也很容易就完成了。所以,只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将问题顺序换了一下,却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只让他们主动地聆听这段音乐,同时也主动的探索这段音乐的特点。由此可见适合学生们的提问方式非常重要,用好了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所以,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体现哪种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提问和学生沟通对话。问题是音乐教学的催化剂,它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精心设计每一步提问显得尤为重要。
三、蹲下来站在学会生的角度去设计活动,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进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只有学生真正有效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想办法创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深深的感受到让初中生主动、有效的参与到你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他们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学生当观众,看教师表演。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问: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参加课堂上的活动展示自己?并要求他们说明理由?大部分学生填写上来的都是不愿意,理由是觉得难为情、会觉得丢脸。还有一些人写到,如果有人陪伴同时表演,那他们还是可以接受。看到他们填写上的理由,让我了解到了他们的心理,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的青春发育期,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比较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就在想,在这样的心理因素下怎样能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呢?从他们角度出发感觉到:
1.所以课堂活动设计不能面向个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活动时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有能力参与的活动形式,才能唤起尽可能多的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果活动没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认真参与,或者实施难度较大,就很难完成。
2.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参与活动
这样他们既不会觉得丢脸,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例如在体验非洲音乐的跨节奏特征时,我给各组分别设计了一条不同的节奏进行分组训练。然后用各组学生收集来的玻璃瓶、塑料瓶等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各自小组完成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将节奏组合起来。同学们在愉快、认真、主动的情况下完成活动。不仅快乐地体验了非洲音乐的热烈奔放,也通过自身的参与明白了非洲音乐的“跨节奏”特点。
通过这种全员参与分组合作形式,学生被极大程度地调动了起来,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学习成效也比较明显。
总之,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发现、研究、探索,从而才能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希望在以后的音乐课中,能够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我相信只要我们凡事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蹲下来。同他们一起看世界”。学生们就会从音乐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