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一个不断蔓延的系统性危机。这一危机愈演愈烈的原因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内卷化”问题。该文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卷化”概念入手,描述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卷化”的现状,以此切入,分析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内卷化”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应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卷化”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 内卷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a)-0215-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乡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之一。乡村环境污染也从点源及面源的污染,不断跨越乡村、跨越地域、跨越社群地向外扩散。而这一系统性危机,逐渐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子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行。这一危机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内卷化”问题。
1 “内卷化”问题的提出
“内卷化”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它源于拉丁语involutum,原意是“转或卷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当前国家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在人力、物力及财力上投入颇多,然而,我国部分乡村地区的生态建设依然没有进展。任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翻江倒海”,而部分乡村内部就是“波澜不惊”。可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卷化”问题已然成为阻碍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一大障碍,也是农村问题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卷化”现状
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来以久,在自下而上的农民环境抗争不断发生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政府环境保护力度日益加强。曾经面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于2003年适时提出“绿色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战略,对“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做出深刻批评[1]。
部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踯躅不前,归其原因当属一部分乡村的生态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内卷化”问题,阻碍了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首先,部分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尚未进行。虽然全国生态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部分乡村生态环境没有闻风而动,脏、乱、差、散的现象彼彼皆是。其次,部分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感召下,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大有改观,部分村民開始有了改变生态环境的愿望,已经意识到要改变环境,先要挑战过去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及生产方式。也有部分村民难以根除一些遗风旧俗,如私建神庙、焚香驱魔等,此外,还有一些违规私建的乡镇企业不合规的排泄生产费气和费水,污染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最后,部分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停滞不前。生态文明建设初期,部分乡村生态建设进程比较快,出现了“跃进式”的发展样貌。这种急速和赶超的生态文明建设,很快就显现了弊端,部分乡村生态建设一半就停滞不前了,出现了一些“夹层”村庄。
3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卷化”的原因
首先,乡村生态建设经济基础较薄弱。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部分乡村致富渠道较弱,群众增收渠道不多,农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外打工。留守的是一些老弱村民,许多乡村出“空心化”现象。因此,部分乡村生态建设缺少建设的主力而停滞不前。
其次,乡村生态建设主体意识较弱。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是决定村民们对待生态环境行为的内在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生态意识有了较大提高,然而,整体水平依然比较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部分村民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经济利益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阻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一方面,村民的视野有限,致使农民忽视长远的发展而只顾眼前利益所得。另一方面,反映出乡村的生态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全面的、统一的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体系。
最后,乡村生态建设较盲目。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有“适度”的目标,目标不明确只会阻碍生态建设。部分乡村没有较清晰的生态建设目标,盲目进行生态建设导致一些“夹层”乡村出现。
4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卷化”问题的应对出路
4.1 健全乡村生态建设保障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资金投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乡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以乡村项目建设为支撑,向国家和政府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要统筹规划,吸引更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从而为乡村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要有适宜农村发展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适宜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是吸引外出村民回乡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鼓励村民回乡参与生态建设。
4.2 提升乡村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所有村民。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一方面,要提升村民生态道德意识。要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农民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重视乡村教育资源的作用。乡村学校和社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让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到每个村民家庭,努力培养自觉的生态意识,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助力。
4.3 明确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盲目进行“跟风”和“跃进”,尤其是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更要有明确”适度”的建设目标,不能没有目标而盲目进行建设,适度的生态文明建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否则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进行长远建设规划。
短期目标要做好“创新”探索,深化利用增创实效。生态理念要深入人心,就必须让村民看到生态文明的价值所在。村干部要头脑要清醒,有“适度”的短期目标,让村民看到希望。要身体力行,带头示范,勇于尝试以符合当地实际、合理利用原生态来增加农民收益的探索。
对于长期目标,一方面,要建立长期适度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励乡村地区的责任主体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构建多元投资体系,设立乡村生态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建设乡村生态博物馆、生态艺术展览馆、农家生态屋等。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实现整体乡村生态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是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坚持乡村生态建设以人为本、立足村民的实际需求,激发村民们的自我创造精神,打造乡村本土的生态建设主体。
参考文献
[1] 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3): 194-208.
[2]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6-152.
[3]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关键词: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 内卷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a)-0215-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乡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之一。乡村环境污染也从点源及面源的污染,不断跨越乡村、跨越地域、跨越社群地向外扩散。而这一系统性危机,逐渐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子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行。这一危机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内卷化”问题。
1 “内卷化”问题的提出
“内卷化”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它源于拉丁语involutum,原意是“转或卷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当前国家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在人力、物力及财力上投入颇多,然而,我国部分乡村地区的生态建设依然没有进展。任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翻江倒海”,而部分乡村内部就是“波澜不惊”。可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卷化”问题已然成为阻碍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一大障碍,也是农村问题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卷化”现状
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来以久,在自下而上的农民环境抗争不断发生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政府环境保护力度日益加强。曾经面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于2003年适时提出“绿色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战略,对“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做出深刻批评[1]。
部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踯躅不前,归其原因当属一部分乡村的生态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内卷化”问题,阻碍了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首先,部分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尚未进行。虽然全国生态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部分乡村生态环境没有闻风而动,脏、乱、差、散的现象彼彼皆是。其次,部分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感召下,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大有改观,部分村民開始有了改变生态环境的愿望,已经意识到要改变环境,先要挑战过去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及生产方式。也有部分村民难以根除一些遗风旧俗,如私建神庙、焚香驱魔等,此外,还有一些违规私建的乡镇企业不合规的排泄生产费气和费水,污染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最后,部分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停滞不前。生态文明建设初期,部分乡村生态建设进程比较快,出现了“跃进式”的发展样貌。这种急速和赶超的生态文明建设,很快就显现了弊端,部分乡村生态建设一半就停滞不前了,出现了一些“夹层”村庄。
3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卷化”的原因
首先,乡村生态建设经济基础较薄弱。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部分乡村致富渠道较弱,群众增收渠道不多,农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外打工。留守的是一些老弱村民,许多乡村出“空心化”现象。因此,部分乡村生态建设缺少建设的主力而停滞不前。
其次,乡村生态建设主体意识较弱。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是决定村民们对待生态环境行为的内在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生态意识有了较大提高,然而,整体水平依然比较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部分村民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经济利益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阻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一方面,村民的视野有限,致使农民忽视长远的发展而只顾眼前利益所得。另一方面,反映出乡村的生态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全面的、统一的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体系。
最后,乡村生态建设较盲目。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有“适度”的目标,目标不明确只会阻碍生态建设。部分乡村没有较清晰的生态建设目标,盲目进行生态建设导致一些“夹层”乡村出现。
4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卷化”问题的应对出路
4.1 健全乡村生态建设保障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资金投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乡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以乡村项目建设为支撑,向国家和政府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要统筹规划,吸引更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从而为乡村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要有适宜农村发展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适宜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是吸引外出村民回乡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鼓励村民回乡参与生态建设。
4.2 提升乡村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所有村民。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一方面,要提升村民生态道德意识。要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农民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重视乡村教育资源的作用。乡村学校和社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让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到每个村民家庭,努力培养自觉的生态意识,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助力。
4.3 明确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盲目进行“跟风”和“跃进”,尤其是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更要有明确”适度”的建设目标,不能没有目标而盲目进行建设,适度的生态文明建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否则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进行长远建设规划。
短期目标要做好“创新”探索,深化利用增创实效。生态理念要深入人心,就必须让村民看到生态文明的价值所在。村干部要头脑要清醒,有“适度”的短期目标,让村民看到希望。要身体力行,带头示范,勇于尝试以符合当地实际、合理利用原生态来增加农民收益的探索。
对于长期目标,一方面,要建立长期适度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励乡村地区的责任主体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构建多元投资体系,设立乡村生态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建设乡村生态博物馆、生态艺术展览馆、农家生态屋等。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实现整体乡村生态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是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坚持乡村生态建设以人为本、立足村民的实际需求,激发村民们的自我创造精神,打造乡村本土的生态建设主体。
参考文献
[1] 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3): 194-208.
[2]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6-152.
[3]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