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对媒体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有些领导干部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处理失当,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领导干部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应对媒体的技巧。
回答问题的实用方法
面对媒体的提问,领导干部在回答问题时应学会运用各种方法与记者沟通,传递你要表达的信息。
◆桥梁法◆
所谓桥梁法,是指发言人运用合适的过渡性言辞达到与记者沟通的目的。使用桥梁法旨在突出核心信息,确保新闻发言人始终保持话语主导权,不让记者“牵着鼻子走”。桥梁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表态-桥梁语-转移到核心信息”的模式,具体有三种方式:当你对记者提问中传递的信息不持异议时,当你完全不能接受记者提问中传递的信息时,当记者所提的问题没有明确答案时,你都可以用桥梁法转移到你的核心信息上来。比如说记者提的问题,你虽然可能觉得他这个问题也没错,但不是最重要的,不是你最想说的,此时你可以先表一个态,“是的,你说得对”,然后说“但是除了你说的情况以外,还有……”,省略号后面就是你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记者的提问很挑衅,或者跟事实不相符,那么你可以说“不,情况不是你说得那样”,先表一个态,然后用一句桥梁语,“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后面再陈述你的观点。用这种方法来回答记者提问,就是保护自己不被带到记者提问的那个陷阱里去。与此同时,在宝贵和有限的时间里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只说事先准备好的、觉得最重要的话。
◆旗帜法◆
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即不管对方从什么角度反复发问,发言人都会按事先拟好的口径表态。2002年1月,有外界盛传我国从国外订购的一架飞机上发现窃听器。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不管各国驻京记者如何挖空心思纠缠,发言人始终就是一句简短答复:“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对中国搞窃听是没有必要的。”虽寥寥数语,但却做到了旗帜鲜明,表明了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
◆回避法◆
在记者采访或新闻发布时,很多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不便回答,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回避法,这样可以避免授人以柄,让自己有更多回旋余地,掌握主动。回避法有很多,如:
开玩笑回避。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2 型高空侦察机,一外国記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陈毅副总理:“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陈毅副总理笑着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记者听后哄堂大笑。这个问题涉及国家军事机密,显然只能回避。陈毅副总理用这种方式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敏感问题。
转意回避。既故意转换概念或转移论题,又避实就虚回避对方的问题。邓小平同志91岁寿辰时,适逢外交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新闻发言人:“今天是邓小平91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新闻发言人答:“变化当然是有的,他又长了一岁。”
一语双关回避。有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决定恢复生产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责问,里根回答道:“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 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面对媒体这一敏感的责问,里根巧用B-1和B1之间的关系,一句一语双关的妙言竟然使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既摆脱了媒体的责问,又让你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还有一些不便回答的问题,也可以用回避法来解围,如进攻性回避、不回答假设性问题进行回避、使用模糊语言回避、见招拆招回避等等。
绝不能做的一些事
不要作报告。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虽有时也可借题发挥,但不可太多,长则有水分,长则惹人嫌。领导干部每次接受记者采访,每次对记者讲话,开篇第一分钟最重要。第一分钟记者回去发稿作为重点写的这种概率是最高的,所以第一分钟一定要讲精彩。
不能上专业课。答记者问就是通过媒体普及你的思想,你的观点。面对媒体,讲话的语言水平不要太高,尤其是不要讲很多烦琐的术语。讲得又专又深就等于白说。如果确实遇到难懂的术语了,应告诉记者怎么写。讲话可以很有水平,但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负责的事情说清楚了,你才是最了不起的人。
不要有对抗心理。问题再尖锐,也不必介意,不要摆出一副防范、抵抗状,这样问答将无法进行,还可能激化矛盾。
不假装幽默。可以适当幽默,但不要讲低级笑话,这样会损害发言人的公信力。在危机期间,使用幽默语言往往会引起另一场危机。
不攻击记者。发言人不是政府官员,而是信息传播者,和记者是平等的关系。所以语气应是平等交流的语气,不能表现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如果记者故意为难你,或者他老纠缠一个问题,你可以说:“好,你是不是可以坐下,把这个机会交给别人。”态度要礼貌。
不可失态。拍案而起,怒形于色或者带个人感情色彩,这些都不好。你是代表政府发言的,可能你对一件事情很生气,但你要控制你个人的感情。要避免上记者的当,他知道激怒你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或者有其他的目的,所以你要稳定自己的情绪。
不说“无可奉告”。你可以说,“这个问题由我来谈恐怕不太合适”,或者说“不是合适的时间,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正在做什么工作,这件事取决于调查结果。我要强调的是……”又回到主信息上来了。你还可以说:“对不起,我今天没有这方面的答案,我可以帮助你去寻找答案”,或者“这方面资料我可以帮你查一下,再传真给你”,或者“我们会后再联系”。遇到难回答的问题时你不要停顿。《美国新闻发言人手册》规定,当6秒钟不能回答问题时,尴尬就发生了。所以,会前要熟悉大量的相关信息,他提的问题,如你总是不正面回答,也是一场不成功的发布会。
不要撒谎。哪怕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不要撒谎。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你可以说:“这是我目前获得的信息,有了新的信息,我会告诉大家。”当然也不是把知道的每一条信息都说出去,只是不要给人错误的信息。
不点名批评。有时候需要批评的时候,应当批评的是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哪个人和组织。不要把互相扯皮的事暴露给媒体,你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是我们几家共同管理的,我们会协商共同解决。”
不回答与事先所确定的主题无关的问题。发布会一开始发言人就要说明,今天就什么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他如果问了不好回答的问题,就说:“这个问题与今天发布会主题无关,因此暂不作答。”发言人还可以事先给记者提其他限制性的问题,如:时间的长短,提问的记者应当自报家们,每次只能提问一个问题,等等。
(责编/彭澜)
回答问题的实用方法
面对媒体的提问,领导干部在回答问题时应学会运用各种方法与记者沟通,传递你要表达的信息。
◆桥梁法◆
所谓桥梁法,是指发言人运用合适的过渡性言辞达到与记者沟通的目的。使用桥梁法旨在突出核心信息,确保新闻发言人始终保持话语主导权,不让记者“牵着鼻子走”。桥梁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表态-桥梁语-转移到核心信息”的模式,具体有三种方式:当你对记者提问中传递的信息不持异议时,当你完全不能接受记者提问中传递的信息时,当记者所提的问题没有明确答案时,你都可以用桥梁法转移到你的核心信息上来。比如说记者提的问题,你虽然可能觉得他这个问题也没错,但不是最重要的,不是你最想说的,此时你可以先表一个态,“是的,你说得对”,然后说“但是除了你说的情况以外,还有……”,省略号后面就是你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记者的提问很挑衅,或者跟事实不相符,那么你可以说“不,情况不是你说得那样”,先表一个态,然后用一句桥梁语,“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后面再陈述你的观点。用这种方法来回答记者提问,就是保护自己不被带到记者提问的那个陷阱里去。与此同时,在宝贵和有限的时间里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只说事先准备好的、觉得最重要的话。
◆旗帜法◆
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即不管对方从什么角度反复发问,发言人都会按事先拟好的口径表态。2002年1月,有外界盛传我国从国外订购的一架飞机上发现窃听器。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不管各国驻京记者如何挖空心思纠缠,发言人始终就是一句简短答复:“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对中国搞窃听是没有必要的。”虽寥寥数语,但却做到了旗帜鲜明,表明了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
◆回避法◆
在记者采访或新闻发布时,很多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不便回答,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回避法,这样可以避免授人以柄,让自己有更多回旋余地,掌握主动。回避法有很多,如:
开玩笑回避。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2 型高空侦察机,一外国記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陈毅副总理:“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陈毅副总理笑着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记者听后哄堂大笑。这个问题涉及国家军事机密,显然只能回避。陈毅副总理用这种方式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敏感问题。
转意回避。既故意转换概念或转移论题,又避实就虚回避对方的问题。邓小平同志91岁寿辰时,适逢外交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新闻发言人:“今天是邓小平91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新闻发言人答:“变化当然是有的,他又长了一岁。”
一语双关回避。有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决定恢复生产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责问,里根回答道:“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 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面对媒体这一敏感的责问,里根巧用B-1和B1之间的关系,一句一语双关的妙言竟然使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既摆脱了媒体的责问,又让你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还有一些不便回答的问题,也可以用回避法来解围,如进攻性回避、不回答假设性问题进行回避、使用模糊语言回避、见招拆招回避等等。
绝不能做的一些事
不要作报告。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虽有时也可借题发挥,但不可太多,长则有水分,长则惹人嫌。领导干部每次接受记者采访,每次对记者讲话,开篇第一分钟最重要。第一分钟记者回去发稿作为重点写的这种概率是最高的,所以第一分钟一定要讲精彩。
不能上专业课。答记者问就是通过媒体普及你的思想,你的观点。面对媒体,讲话的语言水平不要太高,尤其是不要讲很多烦琐的术语。讲得又专又深就等于白说。如果确实遇到难懂的术语了,应告诉记者怎么写。讲话可以很有水平,但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负责的事情说清楚了,你才是最了不起的人。
不要有对抗心理。问题再尖锐,也不必介意,不要摆出一副防范、抵抗状,这样问答将无法进行,还可能激化矛盾。
不假装幽默。可以适当幽默,但不要讲低级笑话,这样会损害发言人的公信力。在危机期间,使用幽默语言往往会引起另一场危机。
不攻击记者。发言人不是政府官员,而是信息传播者,和记者是平等的关系。所以语气应是平等交流的语气,不能表现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如果记者故意为难你,或者他老纠缠一个问题,你可以说:“好,你是不是可以坐下,把这个机会交给别人。”态度要礼貌。
不可失态。拍案而起,怒形于色或者带个人感情色彩,这些都不好。你是代表政府发言的,可能你对一件事情很生气,但你要控制你个人的感情。要避免上记者的当,他知道激怒你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或者有其他的目的,所以你要稳定自己的情绪。
不说“无可奉告”。你可以说,“这个问题由我来谈恐怕不太合适”,或者说“不是合适的时间,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正在做什么工作,这件事取决于调查结果。我要强调的是……”又回到主信息上来了。你还可以说:“对不起,我今天没有这方面的答案,我可以帮助你去寻找答案”,或者“这方面资料我可以帮你查一下,再传真给你”,或者“我们会后再联系”。遇到难回答的问题时你不要停顿。《美国新闻发言人手册》规定,当6秒钟不能回答问题时,尴尬就发生了。所以,会前要熟悉大量的相关信息,他提的问题,如你总是不正面回答,也是一场不成功的发布会。
不要撒谎。哪怕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不要撒谎。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你可以说:“这是我目前获得的信息,有了新的信息,我会告诉大家。”当然也不是把知道的每一条信息都说出去,只是不要给人错误的信息。
不点名批评。有时候需要批评的时候,应当批评的是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哪个人和组织。不要把互相扯皮的事暴露给媒体,你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是我们几家共同管理的,我们会协商共同解决。”
不回答与事先所确定的主题无关的问题。发布会一开始发言人就要说明,今天就什么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他如果问了不好回答的问题,就说:“这个问题与今天发布会主题无关,因此暂不作答。”发言人还可以事先给记者提其他限制性的问题,如:时间的长短,提问的记者应当自报家们,每次只能提问一个问题,等等。
(责编/彭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