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实用技巧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li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对媒体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有些领导干部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处理失当,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领导干部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应对媒体的技巧。
  回答问题的实用方法
  面对媒体的提问,领导干部在回答问题时应学会运用各种方法与记者沟通,传递你要表达的信息。
  ◆桥梁法◆
  所谓桥梁法,是指发言人运用合适的过渡性言辞达到与记者沟通的目的。使用桥梁法旨在突出核心信息,确保新闻发言人始终保持话语主导权,不让记者“牵着鼻子走”。桥梁法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表态-桥梁语-转移到核心信息”的模式,具体有三种方式:当你对记者提问中传递的信息不持异议时,当你完全不能接受记者提问中传递的信息时,当记者所提的问题没有明确答案时,你都可以用桥梁法转移到你的核心信息上来。比如说记者提的问题,你虽然可能觉得他这个问题也没错,但不是最重要的,不是你最想说的,此时你可以先表一个态,“是的,你说得对”,然后说“但是除了你说的情况以外,还有……”,省略号后面就是你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记者的提问很挑衅,或者跟事实不相符,那么你可以说“不,情况不是你说得那样”,先表一个态,然后用一句桥梁语,“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后面再陈述你的观点。用这种方法来回答记者提问,就是保护自己不被带到记者提问的那个陷阱里去。与此同时,在宝贵和有限的时间里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只说事先准备好的、觉得最重要的话。
  ◆旗帜法◆
  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即不管对方从什么角度反复发问,发言人都会按事先拟好的口径表态。2002年1月,有外界盛传我国从国外订购的一架飞机上发现窃听器。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不管各国驻京记者如何挖空心思纠缠,发言人始终就是一句简短答复:“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对中国搞窃听是没有必要的。”虽寥寥数语,但却做到了旗帜鲜明,表明了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
  ◆回避法◆
  在记者采访或新闻发布时,很多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不便回答,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回避法,这样可以避免授人以柄,让自己有更多回旋余地,掌握主动。回避法有很多,如:
  开玩笑回避。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2 型高空侦察机,一外国記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陈毅副总理:“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陈毅副总理笑着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记者听后哄堂大笑。这个问题涉及国家军事机密,显然只能回避。陈毅副总理用这种方式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敏感问题。
  转意回避。既故意转换概念或转移论题,又避实就虚回避对方的问题。邓小平同志91岁寿辰时,适逢外交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新闻发言人:“今天是邓小平91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新闻发言人答:“变化当然是有的,他又长了一岁。”
  一语双关回避。有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决定恢复生产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责问,里根回答道:“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 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面对媒体这一敏感的责问,里根巧用B-1和B1之间的关系,一句一语双关的妙言竟然使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既摆脱了媒体的责问,又让你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还有一些不便回答的问题,也可以用回避法来解围,如进攻性回避、不回答假设性问题进行回避、使用模糊语言回避、见招拆招回避等等。
  绝不能做的一些事
  不要作报告。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虽有时也可借题发挥,但不可太多,长则有水分,长则惹人嫌。领导干部每次接受记者采访,每次对记者讲话,开篇第一分钟最重要。第一分钟记者回去发稿作为重点写的这种概率是最高的,所以第一分钟一定要讲精彩。
  不能上专业课。答记者问就是通过媒体普及你的思想,你的观点。面对媒体,讲话的语言水平不要太高,尤其是不要讲很多烦琐的术语。讲得又专又深就等于白说。如果确实遇到难懂的术语了,应告诉记者怎么写。讲话可以很有水平,但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负责的事情说清楚了,你才是最了不起的人。
  不要有对抗心理。问题再尖锐,也不必介意,不要摆出一副防范、抵抗状,这样问答将无法进行,还可能激化矛盾。
  不假装幽默。可以适当幽默,但不要讲低级笑话,这样会损害发言人的公信力。在危机期间,使用幽默语言往往会引起另一场危机。
  不攻击记者。发言人不是政府官员,而是信息传播者,和记者是平等的关系。所以语气应是平等交流的语气,不能表现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如果记者故意为难你,或者他老纠缠一个问题,你可以说:“好,你是不是可以坐下,把这个机会交给别人。”态度要礼貌。
  不可失态。拍案而起,怒形于色或者带个人感情色彩,这些都不好。你是代表政府发言的,可能你对一件事情很生气,但你要控制你个人的感情。要避免上记者的当,他知道激怒你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或者有其他的目的,所以你要稳定自己的情绪。
  不说“无可奉告”。你可以说,“这个问题由我来谈恐怕不太合适”,或者说“不是合适的时间,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正在做什么工作,这件事取决于调查结果。我要强调的是……”又回到主信息上来了。你还可以说:“对不起,我今天没有这方面的答案,我可以帮助你去寻找答案”,或者“这方面资料我可以帮你查一下,再传真给你”,或者“我们会后再联系”。遇到难回答的问题时你不要停顿。《美国新闻发言人手册》规定,当6秒钟不能回答问题时,尴尬就发生了。所以,会前要熟悉大量的相关信息,他提的问题,如你总是不正面回答,也是一场不成功的发布会。
  不要撒谎。哪怕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不要撒谎。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你可以说:“这是我目前获得的信息,有了新的信息,我会告诉大家。”当然也不是把知道的每一条信息都说出去,只是不要给人错误的信息。
  不点名批评。有时候需要批评的时候,应当批评的是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哪个人和组织。不要把互相扯皮的事暴露给媒体,你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是我们几家共同管理的,我们会协商共同解决。”
  不回答与事先所确定的主题无关的问题。发布会一开始发言人就要说明,今天就什么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他如果问了不好回答的问题,就说:“这个问题与今天发布会主题无关,因此暂不作答。”发言人还可以事先给记者提其他限制性的问题,如:时间的长短,提问的记者应当自报家们,每次只能提问一个问题,等等。
  (责编/彭澜)
其他文献
“瓜田李下”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减缩语。意思是说,经过瓜田的时候,即使鞋子脱落了,也不要弯腰提鞋;走过李子树下的时候,即便帽子歪了,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免得被人怀疑有偷瓜、摘李子的嫌疑。它的延伸意义是指一切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在“瓜田李下”的问题上,有正面经验,也有反面教训。  先说经验。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袁聿修,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还曾兼任尚书度支郎的要职。袁聿修为官清正,颇
在当代公文中,使用率最高的可能是这两句话:  一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曰:“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真理。时间一长,不但没有人考虑其是否具备合理性,反而将其当作了不可或缺的护法神器。如果在重要的讲话或报告里没有这两句,起码是这两句中的一句,想想看,能够让领导通过、让大家满意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问题就出在这里。  统一思想,就得挖空心思地检讨哪些不合时宜的思想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众所周知,但究竟差在哪里,人们并不十分清楚。马克思认为,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这一分析框架来解析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背面和正面,以期对差距及其原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分配的背面——收入分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最低的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农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  一、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  西柏坡精神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时所铸就的精神财富,表现为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
加强党性修养、保持优良作风,是领导干部的终生课题,也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当前,必须通过六种手段,提高六种能力,解决六个问题,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上"创先争优"。一、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重点解决见怪不怪的问题
目前,河北省已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解决好发展路径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应在以下方面解决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问题。   一、根据省情特点优化农业布局   河北省地貌类型多样,农产品种类繁多,有着京津两大高端市场,区位优势明显。利用动植物资源丰富、优势农产品特色突出的有利条件,应由耕地资源开发转向国土资源开发,进行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的优势农产品布局。如:在山前平原和
提高领导决策能力,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是重要保证。只有把决策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严格按制度、按程序依法决策,才能规范领导决策的行为,有效克服决策的随意性,保证决策正常作出和实施。  一、科学规范决策过程  科学决策既是一个有序化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有序系统,必须把决策对象、内容和过程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看待,从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结构、系统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内在关系入手,对决策活动的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