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月报》(1910~1932),共分为两个时期,革新前的《小说月报》(1910~1920)时处清末民初,当时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都相当低下,社会上较普遍的反映是一般读者看不懂新文学,它一直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和林译小说的地盘,以刊载娱乐性、消遣性文学作品为主。革新后的《小说月报》(1921~1932)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后者接受了前者的阵地,逐渐发展成为新文学杂志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过程中,沈雁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供给烦闷的人们去解闷,逃避现实的人们去陶醉;文学是有激励人心的积极性的。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希望文学能够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因此,沈氏接管《小说月报》后,毅然封存全部旧稿,彻底把鸳鸯蝴蝶派文人和林译小说清扫出去,大力倡导“为人生”的新文学,使《小说月报》成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
《小说月报》的全面改革,根本原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在中国国土上获得发展,新的一代起来了,酝酿着新的革命”。沈雁冰在《小说月报》十一卷十二期卷端的第一个启事里把接办《小说月报》后的宗旨宣讲得非常明白:“新潮东来,新文学已过其建设之第一幕而谋充分发展。本月刊鉴于时期之既至,亦愿本介绍西洋文学之素志勉为新文学前途提倡鼓吹之一分天职。本刊将尽其能力,介绍西洋之文学,并输进研究新文学应有之常识。”沈雁冰依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以一个编辑主体前瞻性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和高水平的品位,创造性地选择编辑客体,通过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西方文艺的不懈引进,培育了特定的读者群,扩大了社会影响,成功地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氛围。全面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一举奠定了其作为“现代文学期刊”的基本面貌。叶圣陶甚至认为:“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了正式的文学杂志。”
引导读者阅读,借以培养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力。随着编辑工作的深入,沈雁冰了解到—般读者看不懂《小说月报》的原因所在:看不懂“新文学”,不全然是不懂“新式白话文”,实在是不懂“新思想”,不懂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为此,一方面,他接受陈独秀的意见,用尽可能浅近的文字“先从介绍作品(作家在内)入手;其次把理论介绍进来”,他开始连载商务同事谢六逸的《西洋小说发达史》;在第12卷中辟设《史传》专栏,以介绍外国文学名家;以此为基础,在第13卷上推出《文学家研究》栏目,意在“介绍一个文学家,从各方面立论,多用几篇论文,希望可使读者对于该文学家更能了解”。另一方面,他与郑振铎等人反复商量编辑“文学小丛书”的计划,“编几部浅近的入门的书籍,每部字数在两万字左右”,以适宜一般读者的阅读。有针对性地培养阅读者意识,为《小说月报》适应读者做些准备工作。
增设专栏,平等地与读者交流,促成读者与编者的沟通。认真阅读并正确处理读者来信,不仅能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读者的批评与建议中获取如何改进编辑工作的启发,而且能增进读者对编辑与杂志的亲和力与认同感。鉴于此,从第12卷第8号起,沈雁冰将有代表性的读者信函连同自己以记者身份公开的答复信编成《通讯》专栏,集中讨论“语体文欧化问题和文学主义问题的讨论”、“自然主义的论战”等许多新文学界较为时兴的话题和白话文学观念及白话文体等编者与读者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组织这些讨论虽然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但是这是受众信息的反馈,可以更直接地把握读者心理需要,更直接地切入读者心灵;另一方面,它可以让读者意识到编辑对他们意见的重视,更鼓励读者去关心与参与杂志的编辑工作。《通讯》栏目的开设,充分发挥了杂志的中介作用,使读者、作者、编者三方及时沟通,互相促进。
积极争取读者能动地参与《小说月报》的建设与发展。吸引读者参与,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搞读者征文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培养读者的创作意识。在第12卷第5号上,沈雁冰用高稿酬开展了“第一次特别征文”,“要求素来不事创作的人”也出来试一试,意在呼吁读者参与,以扩大作者队伍、广开稿源,这一举措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经过对征稿筛选,评出批评文章、创作文章若干,接着登出征文当选者名单及其作品题目,奉上稿酬并将他们的文章陆续发表,这就是由读者向作者转换的编辑操作,从而引导与培养了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与能力。
一本杂志的自然来稿不断增多,是它影响扩大的一个标志,正确处理好这类稿件,有助于杂志的良性循环。好多作者开始时曾是某本杂志的新读者,杂志所具有的特色,吸引一批又一批富有朝气的读者加入到作者队伍中来,这为进一步办好杂志创造了条件。《小说月报》的自然来稿也在日渐增多,但质量都不高,为吸引读者参与杂志的活动,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沈雁冰决定在不降低《小说月报》整体质量的前提下,从第13卷第1号开始,新开《读者文坛》一栏,以便“尊重读者精神产品”。该栏目先后发表了30余篇读者的文章。《读者文坛》栏目的开设,引导了广大读者主要是新文学爱好者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新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使《小说月报》的创作群体呈现出勃勃生机。
如果说搞读者征文是读者在编者的引导下、以应征的形式参与杂志活动带有被动性的话,那么,以读者为主体,以自由讨论、自愿投稿的方式参与《读者文坛》就具有更大的主动性。读者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恰恰是读者不断提高的过程。
尽情为读者着想,热忱为读者服务。当时,一般读者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发展状况不甚了解,市场上也难以购买到这类书,因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常识,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西方文学的接受与理解。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沈雁冰基于读者的需求现状,在《小说月报》中,先从连载《西洋小说发达史》开始,有针对性地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与渴望。在事前策划时,沈甚至还与周作人商量“将来即行合印为单行本”,在为读者着想的同时,也折射出沈雁冰开发书刊媒体的经营意识。
从满足读者的要求出发,自第13卷第7号起,又增设了《评论》、《故书新评》和《欧美最近出版的文学书籍》等栏目。以报告《欧美最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为例,“凡泛论文学之书,文学史、文学家传记、小说、诗歌、戏剧,属于最近出版或订正再版者,都一一列入,附举出版社和书价,以便读者购置;其原书内容有可以数语注释者,悉加注释,以便读者参考”,并用英文横排印出。这样的新书简介,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购阅。
不难看出,沈雁冰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对读者的重视程度与采取措施的得当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从实际出发,从《小说月报》适应读者做起,以满足读者需要为编辑工作的出发点;为读者着想,对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尽量提供充分、完整的信息、材料及答案;尊重读者,和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和交流,把读者看作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积极力量;为读者服务,用有特色的专栏去吸引读者,影响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引导读者,提高读者,进而创造新的读者,这些无不显示读者在其心目中的分量。
中国的文化创新是历史提出的必然要求和光荣使命。在中国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当代中国编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沈雁冰主编杂志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无论何时,编辑都要有强烈的人才素质意识、策划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读者市场意识,进而,有效地利用各种编辑方法和编辑技巧,以便杂志的传播内容与编辑方针协调、与读者快速沟通。因此,期刊编辑不仅要与作者以及编辑同行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还要与审稿专家以及读者建立起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充分尊重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也充分尊重读者的反馈意见。只有如此,编辑才能具有广阔的胸怀,很好地与审稿专家和读者沟通,办出好的期刊。
我们强调编辑应有多种意识,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读者。因而,作为编辑,要善于引导,从读者的现有水平出发,逐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欣赏趣味,这不仅是一种编辑理念,也是编辑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文化消费者,读者的好恶对期刊至关重要。期刊只有为读者所需要并且喜欢,才会有市场,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因而,坚持面向出版文化市场,强化读者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期刊形象,赢得读者的市场经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做编辑的更应该好好学习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的指导思想与成功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付用现:《历史估定价值:沈雁冰<小说月报>与施蛰存<现代>的比较评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3(14)。
2.王建辉:《沈雁冰、叶绍钧与巴金编辑生涯比较论》,《中国图书商报》,2001(1)。
3.赵新:《沈雁冰与<小说月报>》,《新闻爱好者》,2007(6)。
4.赵海霞、郭开选:《构建和谐的编辑理念》,《编辑学报》,2006(18)。
5.廖向东:《“五四”作家的编辑实践与理念及其当代启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1)。
6.吴成福、郭昕晖:《论中国编辑的文化抉择与文化贡献》,《中州学刊》,2006(4)。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