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政委:经济学博士,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2010年被上海市政府确定為“上海金融领军人才”、“首届沪上十大金融创新人物”,在金融界和百度新闻联合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最受关注的十大经济学家”中以“前瞻”名列榜首;2010年度和2011年度连续两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之最佳中国分析师。
在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各银行的共识。对中小银行来说,应如何寻找与大银行的“比较优势”,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呢?
首先,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将受到巨大影响。按照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将整体上涨,存贷利差将大幅缩小,这将大幅削减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利润,其中以中小银行为甚。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迎来良好机遇。
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的第一阶段一般都会出现净息差收窄。这种收窄可能主要表现为实际支付的存款利率的上升,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贷存比监管指标,金融机构之间争相抬价“抢存款”所致。当然,不同机构会存在差异。如果银行需要与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同台竞争资金,对银行来说,资金成本的可控性就比较差。基于此,那些能够始终保持贷款议价能力的机构,能够更有效地抵御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中小银行的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脱媒”能力有限,缺乏其他替代融资渠道竞争,反而有助于维持中小银行在贷款上较强的议价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在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面前,中小银行未必就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面对利差收窄,不同机构可以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一种策略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但这条路径并非对所有机构都有效,相对而言,对大中型银行会更为合适,因为其中的投资银行、市场交易等业务,小机构很难取得突破;另一种策略是继续维持传统信贷业务定价优势,从更容易实行金融脱媒的信贷款需求者那里,转到无法“脱媒”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的需求者那里,如中小企业等,这种策略应该主要成为中小银行的策略。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前一种策略适合正规军“兵团城市战”,后一种策略适合小股部队进行 “农村游击战”。必须指出的是,那种认为面对利率市场化利差收窄的压力,“所有”银行都应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看法,极具误导性。
其次,关于中小银行中间业务增长应如何走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并非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主要是大中型银行,而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到目前仍然不太高,只有20%左右。
无法认清正确的发展路径,仅仅因为面临竞争压力一哄而上,导致所开展的业务自身无力控制其风险,恰恰是利率市场化先行经济体中一度出现小银行大量倒闭的最重要原因。在我国,目前城商行、农信社也普遍存在着一种 “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的风气,这种思维蕴藏着较大风险。
再次,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爆发式增长,各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一些新的变化。
客观来说,银行理财其实扮演了一种民间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角色。众所周知,理财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存款上浮到顶之后所能允许的利率,实际上突破了利率上限管理;与此同时,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理财还向一些客户提供了比贷款基准利率9折(当时所能够允许的贷款下限)更低的融资来源,也突破了当时的利率下限管理。既然当前利率市场化已经逐步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则这种理财行为正是利率市场化的现实表现。
利率市场化之后,会使当前的“存款理财化”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为“理财存款化”,即目前理财科目下原本是存款的很多资金会因存款利率的提高而再度回归存款科目。对于当前理财创造的所谓“中间业务收入”的“挤水”,将使“中间业务收入”逐步回归其本原。这种变化对货币操作会变得有利,对于监管而言也会更加便利。
在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各银行的共识。对中小银行来说,应如何寻找与大银行的“比较优势”,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呢?
首先,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将受到巨大影响。按照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将整体上涨,存贷利差将大幅缩小,这将大幅削减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利润,其中以中小银行为甚。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迎来良好机遇。
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的第一阶段一般都会出现净息差收窄。这种收窄可能主要表现为实际支付的存款利率的上升,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贷存比监管指标,金融机构之间争相抬价“抢存款”所致。当然,不同机构会存在差异。如果银行需要与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同台竞争资金,对银行来说,资金成本的可控性就比较差。基于此,那些能够始终保持贷款议价能力的机构,能够更有效地抵御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中小银行的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脱媒”能力有限,缺乏其他替代融资渠道竞争,反而有助于维持中小银行在贷款上较强的议价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在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面前,中小银行未必就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面对利差收窄,不同机构可以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一种策略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但这条路径并非对所有机构都有效,相对而言,对大中型银行会更为合适,因为其中的投资银行、市场交易等业务,小机构很难取得突破;另一种策略是继续维持传统信贷业务定价优势,从更容易实行金融脱媒的信贷款需求者那里,转到无法“脱媒”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的需求者那里,如中小企业等,这种策略应该主要成为中小银行的策略。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前一种策略适合正规军“兵团城市战”,后一种策略适合小股部队进行 “农村游击战”。必须指出的是,那种认为面对利率市场化利差收窄的压力,“所有”银行都应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看法,极具误导性。
其次,关于中小银行中间业务增长应如何走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并非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主要是大中型银行,而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到目前仍然不太高,只有20%左右。
无法认清正确的发展路径,仅仅因为面临竞争压力一哄而上,导致所开展的业务自身无力控制其风险,恰恰是利率市场化先行经济体中一度出现小银行大量倒闭的最重要原因。在我国,目前城商行、农信社也普遍存在着一种 “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的风气,这种思维蕴藏着较大风险。
再次,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爆发式增长,各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一些新的变化。
客观来说,银行理财其实扮演了一种民间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角色。众所周知,理财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存款上浮到顶之后所能允许的利率,实际上突破了利率上限管理;与此同时,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理财还向一些客户提供了比贷款基准利率9折(当时所能够允许的贷款下限)更低的融资来源,也突破了当时的利率下限管理。既然当前利率市场化已经逐步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则这种理财行为正是利率市场化的现实表现。
利率市场化之后,会使当前的“存款理财化”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为“理财存款化”,即目前理财科目下原本是存款的很多资金会因存款利率的提高而再度回归存款科目。对于当前理财创造的所谓“中间业务收入”的“挤水”,将使“中间业务收入”逐步回归其本原。这种变化对货币操作会变得有利,对于监管而言也会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