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两年来管理类多媒体实验教学的经验,借助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秩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 多媒体教学 管理
现代传播学著名理论家Shannon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信息源传播者把要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择适应的途径送至信息的接受者(学习者),信息接受者的接受效果受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接受者的自身因素、其他外在干扰因素等的共同影响,要强化信息接受效果的有效性,信息传播者必须了解信息接受者的具体状况,从而决定是保持还是调整传播信息的决策,并形成一种对以知识为信息流的环闭结构的信息传播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过程。(如图表1所示)
从Shannon的传播理论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传播者、信息、信道、接受者、其他外在干扰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几大要素。只有合适的信息选用合适的方法通过适当的途径传递给接收者,传播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无法选择作为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学生;教学内容又相对固定,不可能作大范围的调整;外在的干扰因素更是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增加或者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接收效果,教师只有从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入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已被广泛地采用。
一、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用大量的典型案例以及场景模拟、实物模型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板书时间长、信息传播速度慢、沟通模式单一、效率低等缺点。相对于传统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
1.信息量大,效率高
多媒体教学模式采用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放映出来,其速度快而清晰,避免了教师大量而繁杂的板书,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组织教学、系统讲解,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据统计,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的信息量要比传统教学手段的信息量高20%以上。
2.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效果好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一些大型的管理、营销的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公共关系的场景模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感染力。并且通过提供多重的综合视听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材料的学习兴趣,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垂直传播,平行交流
由于采用电子教案,教师可以提前将教案上传至教师个人网站或学校资源网,使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预习或下载教案。同时也便于开展交流活动,同一门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学科的涉及面都非常广泛,每个任课教师因为专业背景和经验积累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素材的搜集、组织、加工等方面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充分交流,共同设计开发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逐渐地意识到:大信息量不等于大接收量;高效率传播不等于高效果接收;人机对话不等于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目前对其使用价值的认识以及在其推广、使用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的不同层面。
1.从信息源层面看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授课内容是纯粹的教科书的电子版,多媒体只是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因此表现在教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为图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位式结构,课程软件从内容到例题都与教材相差无几。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多注意设备的操作,虽然省去了板书的麻烦,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但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学生接收效果的关注,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节奏,也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2.从接受者层面看
客观地说,多媒体教学是便捷和繁难并存。首先对于接受者,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但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疲劳感。其次,超大量的信息输入,弱化了学生深层思辨能力和敏锐性,使学生容易满足于浅表性,信息的遗忘速度加快,导致资源的浪费,使教学活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从反馈层面看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看,“反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一环,它决定了教师何时调节、如何调节自己的传播手段及内容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传统的教学手段能通过提问、讨论、观察等方法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状态,能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而这一环节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弱项。由于教师过多关注设备和课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上课只能是“人机对话”,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初衷。
三、对高校管理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为使多媒体传播系统达到最佳的循环状态,使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同步提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有如下体会。
1.合适的信息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应当以人为本,多媒体教学手段仅是教师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学中仍应以传统教学为主,尽可能避免一味地只发布大量信息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案例分析、资料引用上的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课件的设计应该在系统、合理和完善的前提下力求精练,重点明确,扩展性信息尽量采用链接技术。一些可有可无的声光效果应尽量省略。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我们的接受者——学生的需要,适当的“迎合”其口味。课件的素材上要富有时代感,如央视经济频道的《经济半小时》、《对话》和《新闻调查》;案例选取最好是选择身边发生的,最近发生的,他们关注的经典案例,如“超级女生”,要知道笔迷、凉粉和玉米。
2.合适的方式: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变
由于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被减弱,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适时互换互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方式上鼓励其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模式,网络为他们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协作式的学习,模糊了师生的界限,谁都可以解答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全面交互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结论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在管理类多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表明: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金油,只有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传统教学为主,并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助,强调传播和反馈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理地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中国电化教育,2001(7)
[2]郭炜.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 状态 业态.www.people.com
[3]骆得汉,姚会春,朱茂峰.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教育与现代化,2002(2)
[4]马杰.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www.jywin.com
[5]教育传播学.http://www.etr.com.cn/xsk/xgjc/study/chapter2/21.html
[6]胡学增等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 多媒体教学 管理
现代传播学著名理论家Shannon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信息源传播者把要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择适应的途径送至信息的接受者(学习者),信息接受者的接受效果受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接受者的自身因素、其他外在干扰因素等的共同影响,要强化信息接受效果的有效性,信息传播者必须了解信息接受者的具体状况,从而决定是保持还是调整传播信息的决策,并形成一种对以知识为信息流的环闭结构的信息传播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过程。(如图表1所示)
从Shannon的传播理论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传播者、信息、信道、接受者、其他外在干扰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几大要素。只有合适的信息选用合适的方法通过适当的途径传递给接收者,传播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无法选择作为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学生;教学内容又相对固定,不可能作大范围的调整;外在的干扰因素更是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增加或者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接收效果,教师只有从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入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已被广泛地采用。
一、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用大量的典型案例以及场景模拟、实物模型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板书时间长、信息传播速度慢、沟通模式单一、效率低等缺点。相对于传统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
1.信息量大,效率高
多媒体教学模式采用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放映出来,其速度快而清晰,避免了教师大量而繁杂的板书,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组织教学、系统讲解,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据统计,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的信息量要比传统教学手段的信息量高20%以上。
2.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效果好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一些大型的管理、营销的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公共关系的场景模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感染力。并且通过提供多重的综合视听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材料的学习兴趣,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垂直传播,平行交流
由于采用电子教案,教师可以提前将教案上传至教师个人网站或学校资源网,使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预习或下载教案。同时也便于开展交流活动,同一门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学科的涉及面都非常广泛,每个任课教师因为专业背景和经验积累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素材的搜集、组织、加工等方面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充分交流,共同设计开发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逐渐地意识到:大信息量不等于大接收量;高效率传播不等于高效果接收;人机对话不等于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目前对其使用价值的认识以及在其推广、使用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的不同层面。
1.从信息源层面看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授课内容是纯粹的教科书的电子版,多媒体只是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因此表现在教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为图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位式结构,课程软件从内容到例题都与教材相差无几。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多注意设备的操作,虽然省去了板书的麻烦,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但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学生接收效果的关注,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节奏,也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2.从接受者层面看
客观地说,多媒体教学是便捷和繁难并存。首先对于接受者,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但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疲劳感。其次,超大量的信息输入,弱化了学生深层思辨能力和敏锐性,使学生容易满足于浅表性,信息的遗忘速度加快,导致资源的浪费,使教学活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从反馈层面看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看,“反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一环,它决定了教师何时调节、如何调节自己的传播手段及内容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传统的教学手段能通过提问、讨论、观察等方法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状态,能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而这一环节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弱项。由于教师过多关注设备和课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上课只能是“人机对话”,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初衷。
三、对高校管理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为使多媒体传播系统达到最佳的循环状态,使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同步提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有如下体会。
1.合适的信息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应当以人为本,多媒体教学手段仅是教师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学中仍应以传统教学为主,尽可能避免一味地只发布大量信息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案例分析、资料引用上的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课件的设计应该在系统、合理和完善的前提下力求精练,重点明确,扩展性信息尽量采用链接技术。一些可有可无的声光效果应尽量省略。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我们的接受者——学生的需要,适当的“迎合”其口味。课件的素材上要富有时代感,如央视经济频道的《经济半小时》、《对话》和《新闻调查》;案例选取最好是选择身边发生的,最近发生的,他们关注的经典案例,如“超级女生”,要知道笔迷、凉粉和玉米。
2.合适的方式: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变
由于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被减弱,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适时互换互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方式上鼓励其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模式,网络为他们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协作式的学习,模糊了师生的界限,谁都可以解答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全面交互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结论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在管理类多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表明: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金油,只有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传统教学为主,并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助,强调传播和反馈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理地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中国电化教育,2001(7)
[2]郭炜.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 状态 业态.www.people.com
[3]骆得汉,姚会春,朱茂峰.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教育与现代化,2002(2)
[4]马杰.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www.jywin.com
[5]教育传播学.http://www.etr.com.cn/xsk/xgjc/study/chapter2/21.html
[6]胡学增等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