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洒满人性的阳光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了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末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想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比如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尽情享受文章的语言美后,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然后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出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介绍给大家。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
  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二、注重移情体悟,走入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王蒙的《善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性思考,我选取了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和图片,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一段“爱的奉献”的视频,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通过表演再现,重新加工教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变化和提高,而且情感体验也在变化和发展。长期以来课堂的主宰者是教师,那三尺讲台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纵然老师在这三尺舞台上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们也有看腻的时候。身为老师,如果我们和学生互换一下角色,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当一次“先生”,做一回“舞者”,效果会更好。
  语文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课、编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对教材重新加工。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合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了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白,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四、召唤人文意识,渗透人文关怀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情感蕴涵最丰富的学科。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要么描绘了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要么叙述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要么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挚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个土壤上。” 教师要挖掘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内容,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应深入点化、引导,召唤潜藏在学生心中的那份人性。比如在讲授《一碗清汤荞麦面》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把在课文中感悟到的人性美、亲情美渗透到自己身边,找一找自己或身边感人的场景,由此引发了学生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的提出,而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的召唤,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
  
  五、通过读写结合,力求加深理解
  
  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空白”处“补白”,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在“意犹未尽”处延伸,让学生深读课文后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续写。这是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形成一个“回路”,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其他文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培养新一代的任务,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读书。读书对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大有裨益。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应该读下列书:    一、读好教科书    教科书的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它能使教师善于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提及别的内容,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  解学习内容。而且
期刊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
期刊
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是一种时尚的潮流。屏幕上变化着的动画,直观欣赏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的确优化了一些课堂的结构。但随着多媒体使用的日益盛行,它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    一、直观的视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学科。它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它的美,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它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瞬间的碰撞。然而,多媒体的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更适于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实践训练。本文从利用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软件系统进行药物合成路线设计、采用仿真操作模拟软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协助完成实践教学方面以实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辅助设计仿真操作多媒体技术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就业执业能力的培训成为迫切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实践培训中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礼”、“仁”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关系大多属于比较典型的主仆型关系,唯师独尊,唯师独从,而学生最基本的人格却得不到尊重。当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相当普遍,在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为突出。请看某校这样一组骇人的数据吧:29.3%的学生被罚过站,18.6%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一位有15年教龄的教师,
期刊
政治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任,他们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情感意志、知识修养和为人处事等,都对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作为政治教师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讲政治、讲正气的形象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政治教师虽然不是
期刊
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古诗词知识具体化、实物化,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活跃的视觉语言,再配上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弥补了学生对诗词理解的不足。在使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我做过以下尝试:    一、利用多媒体把音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用背景音乐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意境美。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诗词与音乐有着不可分的必然联
期刊
网络犹如“旧时王谢堂上燕”,今天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庞大的信息量、广泛的交互性犹如语文教学的翅膀,能让语文教学腾飞起来。    一、资源共享,拓宽师生视野    首先,网络使教师的视野更开阔。  过去,老师们主要靠吃自己原来读书时获得的一点知识“老本”,然后依据教材和参考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要知道,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靠一本教材和一本参考书是局限的。现在,我们有了网络,让我们有机会向
期刊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朗读具有“以声释义”、“以声传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感悟内涵、获得启迪。而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呢? 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
期刊
摘要: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化学实验对培养探究能力的积极意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高中化学实验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化学实验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    化学作为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基础自然科学,与生命、能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