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盖立亚,沈阳机床集团优尼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i5T5产品线经理。深耕数控(智能)车床研发及制造第一线,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条用于加工第三代汽车轮毂轴承的自动线;主持和参与4项数控机床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主导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明专利3项,在中国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独占鳌头。201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你咔咔咔拍这么多,是想得普利策奖咋的?”我拿着相机对着盖立亚一通连拍,让面对镜头本来就不适应的她彻底绷不住了,直接笑怼我……
經领导研究决定,这期封面人物拍摄女性。在全国五一劳动奖公示名单上找人选,指尖第一个就扫过盖立亚的名字,身旁的同事恰好有她的微信,简单说明情况,盖立亚秒发了自己的手机号。电话接通,她爽快地答应了我的拍摄请求:“这几天我都行,你定好了就提前打电话,我去大门口接你!”脑袋里的寒暄话一句没用上,嘴已经顺着盖立亚的话说了:“好的,到时候见。”
我马上在电脑上搜索起她在《新闻联播》《辽宁新闻》里的影像。荧屏中的她是个相当严肃的女专家,头发紧紧束在帽子里,在机器边认真地忙碌着。在我的镜头下,她还能是这个样子吗?
第二天阴雨,却一路畅通地到了沈阳机床。怕相机淋雨,跑着躲进盖立亚的办公室,刚准备正式介绍自己,她先一句话把我给逗乐了:“哎,《当代工人》的是吧,可以!必须是我们最喜爱的杂志,没有之一!哈哈哈……”
“必须”“最喜爱”“没有之一”这几个词还特意放慢速度重读,《新闻联播》《辽宁新闻》里那个中规中矩的形象瞬间消失,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沈阳“飒姐”,没有之一。
盖立亚递给我一期以她为封面的《共产党员》杂志,“他们拍的特别快,哎呀,我就怕没完没了地摆造型。”封面上的她身着工装,头戴工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机床,形象跟《新闻联播》里的差不多。
“走,先到车间转转。”她轻轻一挥手,我背着相机跟她走进厂房。车间很清凉,环境和条件出乎意料的好。因为要生产高科技的智能数控机床,车间需要温度恒定和环境清洁,所以室温一直保持在22~23摄氏度左右。在一款成品机床前,我给她拍了一组片,布光位置不对让我皱起眉。她以为是现场条件不行,告诉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旁边陪同的几个男同事也直截了当:“小老弟,你需要啥就直接说,车间这老些机床,你需要哪个做背景我们给你吊过来都行。”
看得出,在这个钢铁般硬朗的男性世界里,盖立亚很有大姐风范,当然,是那种黑土地上特有的“飒”气大姐范儿。1999年,盖立亚大学毕业入职沈阳机床集团公司机床研究所。这一年,公司正好从生产制造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转型。她跟着一位资深工程师研发设计某新型数控机床,但这位工程师突发疾病住院,重新安排人可能赶不上交货时间,所长便问她:“你敢干不?”她没有细想,就答应了。
谈起这段往事,盖立亚禁不住哈哈大笑:“大学毕业才一年,就敢接公司第一次搞的科研项目,你说我是不是有点儿‘虎’?”当时,研究所能够用于产品设计的电脑只有五六台,像她这样刚来的年轻人白天几乎没机会使用,她就等别人下班了再用,一干一个通宵是经常事。
设计搞出来了,按设计机床组装起来了,可一试车毛病一大堆:主轴振动、刀架不锁紧、防护漏水。装配工人毫不客气地叫盖立亚:“你赶紧过来看看!”从机床漏出的水淌了一地,她二话不说就钻到机床下找漏水点。漏水点找到了,重新设计了防护装置,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又解决了主轴振动、刀架不锁紧等问题。
我一组接一组地拍,她一边尝试做各种表情,一边隔着机床朝我喊:“人家拍两张就走了,你咋拍这老些呢!”我也扯着嗓子回喊:“工匠精神,不得向你学习啊……”
说到工匠精神,还得让时间回到2007年。这一年,德国舍弗勒公司要在江苏昆山建厂生产轴承,需要一批高档数控机床,沈阳机床集团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提出了所需机床的设计方案,盖立亚担任沈阳机床谈判组组长,她拿出了另一套更优方案。德方虽然接受了,但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前提条件。盖立亚“飒”劲上来了,没有跟他们打转转,而是果断地代表公司签下了合同。
当时,33岁的她正怀孕,妊娠反应特别强烈。没有时间多想,她一头扎进工作现场,还有4天就到预产期时,她将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等一个个细节都写出来,交给团队同事才离开。生完孩子,产假还没休完就回来参加了设备调试。
最终,提供给德方的机床不仅达标,多项技术指标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德国专家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对她说:“盖,你都不知道你们的机床有多好!”
仅舍弗勒这一家企业,就陆续从沈阳机床集团订购了上百台机床。
接下来,盖立亚转战市场一线,奔波于各个城市,创下6天跑9省的纪录,一年时间走访了100多个客户,收集了158项改进意见。随后,她带领团队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了机床主轴中心高、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将原有的单一通用机床转型为几十个细分市场,研发出全新T系列机床。
拍最后一组照片时,盖立亚脱下工装,换上了“礼服”——一件黑衬衫。现场灯光熄灭,只保留一盏光源,她静静地坐在镜头前自信地微笑着,工作帽摘下后,露出干练的齐肩短发。我从相机取景器中恍惚看到一丝那英的影子,别说,这两个沈阳“飒姐”还真有几分神似。
感谢奇妙的伦勃朗光,在它的照射下,这期封面“直爽”地拍出来了。
临走告别,彼此充满沈阳味儿的对话颇有喜感:
盖:“哎呀妈呀,头一次遇到像你这样的摄影师。这么整下去,你将来肯定也能当劳模!”
我:“毕竟我是你们最喜欢的……”
盖:“对,《当代工人》,没有之一!”
“你咔咔咔拍这么多,是想得普利策奖咋的?”我拿着相机对着盖立亚一通连拍,让面对镜头本来就不适应的她彻底绷不住了,直接笑怼我……
經领导研究决定,这期封面人物拍摄女性。在全国五一劳动奖公示名单上找人选,指尖第一个就扫过盖立亚的名字,身旁的同事恰好有她的微信,简单说明情况,盖立亚秒发了自己的手机号。电话接通,她爽快地答应了我的拍摄请求:“这几天我都行,你定好了就提前打电话,我去大门口接你!”脑袋里的寒暄话一句没用上,嘴已经顺着盖立亚的话说了:“好的,到时候见。”
我马上在电脑上搜索起她在《新闻联播》《辽宁新闻》里的影像。荧屏中的她是个相当严肃的女专家,头发紧紧束在帽子里,在机器边认真地忙碌着。在我的镜头下,她还能是这个样子吗?
第二天阴雨,却一路畅通地到了沈阳机床。怕相机淋雨,跑着躲进盖立亚的办公室,刚准备正式介绍自己,她先一句话把我给逗乐了:“哎,《当代工人》的是吧,可以!必须是我们最喜爱的杂志,没有之一!哈哈哈……”
“必须”“最喜爱”“没有之一”这几个词还特意放慢速度重读,《新闻联播》《辽宁新闻》里那个中规中矩的形象瞬间消失,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沈阳“飒姐”,没有之一。
盖立亚递给我一期以她为封面的《共产党员》杂志,“他们拍的特别快,哎呀,我就怕没完没了地摆造型。”封面上的她身着工装,头戴工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机床,形象跟《新闻联播》里的差不多。
“走,先到车间转转。”她轻轻一挥手,我背着相机跟她走进厂房。车间很清凉,环境和条件出乎意料的好。因为要生产高科技的智能数控机床,车间需要温度恒定和环境清洁,所以室温一直保持在22~23摄氏度左右。在一款成品机床前,我给她拍了一组片,布光位置不对让我皱起眉。她以为是现场条件不行,告诉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旁边陪同的几个男同事也直截了当:“小老弟,你需要啥就直接说,车间这老些机床,你需要哪个做背景我们给你吊过来都行。”
看得出,在这个钢铁般硬朗的男性世界里,盖立亚很有大姐风范,当然,是那种黑土地上特有的“飒”气大姐范儿。1999年,盖立亚大学毕业入职沈阳机床集团公司机床研究所。这一年,公司正好从生产制造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转型。她跟着一位资深工程师研发设计某新型数控机床,但这位工程师突发疾病住院,重新安排人可能赶不上交货时间,所长便问她:“你敢干不?”她没有细想,就答应了。
谈起这段往事,盖立亚禁不住哈哈大笑:“大学毕业才一年,就敢接公司第一次搞的科研项目,你说我是不是有点儿‘虎’?”当时,研究所能够用于产品设计的电脑只有五六台,像她这样刚来的年轻人白天几乎没机会使用,她就等别人下班了再用,一干一个通宵是经常事。
设计搞出来了,按设计机床组装起来了,可一试车毛病一大堆:主轴振动、刀架不锁紧、防护漏水。装配工人毫不客气地叫盖立亚:“你赶紧过来看看!”从机床漏出的水淌了一地,她二话不说就钻到机床下找漏水点。漏水点找到了,重新设计了防护装置,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又解决了主轴振动、刀架不锁紧等问题。
我一组接一组地拍,她一边尝试做各种表情,一边隔着机床朝我喊:“人家拍两张就走了,你咋拍这老些呢!”我也扯着嗓子回喊:“工匠精神,不得向你学习啊……”
说到工匠精神,还得让时间回到2007年。这一年,德国舍弗勒公司要在江苏昆山建厂生产轴承,需要一批高档数控机床,沈阳机床集团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提出了所需机床的设计方案,盖立亚担任沈阳机床谈判组组长,她拿出了另一套更优方案。德方虽然接受了,但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前提条件。盖立亚“飒”劲上来了,没有跟他们打转转,而是果断地代表公司签下了合同。
当时,33岁的她正怀孕,妊娠反应特别强烈。没有时间多想,她一头扎进工作现场,还有4天就到预产期时,她将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等一个个细节都写出来,交给团队同事才离开。生完孩子,产假还没休完就回来参加了设备调试。
最终,提供给德方的机床不仅达标,多项技术指标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德国专家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对她说:“盖,你都不知道你们的机床有多好!”
仅舍弗勒这一家企业,就陆续从沈阳机床集团订购了上百台机床。
接下来,盖立亚转战市场一线,奔波于各个城市,创下6天跑9省的纪录,一年时间走访了100多个客户,收集了158项改进意见。随后,她带领团队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了机床主轴中心高、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将原有的单一通用机床转型为几十个细分市场,研发出全新T系列机床。
拍最后一组照片时,盖立亚脱下工装,换上了“礼服”——一件黑衬衫。现场灯光熄灭,只保留一盏光源,她静静地坐在镜头前自信地微笑着,工作帽摘下后,露出干练的齐肩短发。我从相机取景器中恍惚看到一丝那英的影子,别说,这两个沈阳“飒姐”还真有几分神似。
感谢奇妙的伦勃朗光,在它的照射下,这期封面“直爽”地拍出来了。
临走告别,彼此充满沈阳味儿的对话颇有喜感:
盖:“哎呀妈呀,头一次遇到像你这样的摄影师。这么整下去,你将来肯定也能当劳模!”
我:“毕竟我是你们最喜欢的……”
盖:“对,《当代工人》,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