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素质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的尝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素质教育不落实到课堂,向素质教育转变就成为一句空话。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表现,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良好的个性修养,还要有一定的学识;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创新意识。下面是我对素质教育下初中教师要具备的素质的几点认识。
  
  一、要有良好的个性修养
  
  学生都不会喜欢那些情绪不稳定、过于严厉、粗暴不讲理、僵化刻薄、讥讽挖苦人、态度严肃、不和蔼的老师;作为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修养。而教师的个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无论从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还是从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看,教师都应具备良好的个性修养。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人热情交往。教师是与人交往的职业,开放的心态,富有同情心,没有嫉妒心和占有感,会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2)爱好广泛,生活丰富。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教师不仅自我充实,也会获得学生的喜爱。(3)有自知之明。教师要能对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所了解,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期望都回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要有一定的学识
  
  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欢迎荣授勋章的乡村学校教师晚会的讲演中曾这样谈到: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显然,为了要在应有的方向上影响学生,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才干。但是还不仅如此,为了要善于自觉的在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是个文化程度很高的人,并且我老实说,要甚至是个学识很高的人。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不大的知识量更重要。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师在知识传递中,使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的教育效益。
  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培养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对于邻近学科的知识,教师也要涉猎。知识的融汇贯通不仅能提高教学水平,增进个人修养,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三、教师要有新观念和改革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素养,拓宽文理知识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要注重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及时地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念。如,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起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等。
  另外,教育与教研虽然是两项工作,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教研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它确能将教师的精力和智力准确、恰当、高效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科研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的不同之处,突出地表现在具有较强的教研意识。对于同样的教育现象,别人可能会无动于衷,而科研型教师却会从中发现问题,大有文章可做。成功来源于尝试,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特别是作为政治课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是国民创造力的激烈竞争,谁拥有了创造性人才,谁就会独占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力,谁就能赢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胜利。今天,我们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性,需要新的方法,新的发明和新的思想观。因此,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大力开展创新性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忽视了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探索未知。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只有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帮助学生踏上成功之路。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素质,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确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和课堂教学综合化和活动化的观念,课堂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观,而应以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主要目的,才能使我们学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育人的总体效益。课堂教学应注重开拓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地从多方面去获得知识,学得多一点,学得活一点,有一点创新性、带一点开拓性。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职业学校里,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如何让他们在计算机针对他们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呢?下面是我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点看法。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当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课担负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好思想政治课对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使政治理论,进学生头脑”这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举措。我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始终注重引导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学,恰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教程中我们该如何去搞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过程中重视精读和细读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
期刊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并使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中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要树立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期刊
“写”是语言的发展,是对“听、说、读”的巩固和提高。英文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英语写作也是对中学生学习英语提出的最高要求,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好文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
期刊
现在的中学生怕作文,不愿写作文,谈“文”色变,感到茫无头绪,无话可说。学生无话可写,是因为有些学生不喜欢或不愿意写作文。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要想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写作、敢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下面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一些认识。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悟性”要求较高的学科。所谓“悟”就是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上要透彻,尤其要对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有透彻的理解,对物理概念、规律内容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要有确切的解析,最好能够将每一个概念、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怎么样把高中物理的深奥和抽象,变成跟初中相似的浅显和具体,让学生乐于的接受正是我们老师所要做的。为达到这样一种理想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
期刊
近两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稳中有变,相对保持了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在变化中加强了应用性、灵活性,突出了能力立意,人文色彩浓,时代感强,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强调鉴赏,作文命题倡导开放。提高复习质量,应当根据“考试说明”的精神,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安排。只要切实着眼于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巩固与强化,那么应试水平和基本素质就将同步得到提高。下面在我在高中语文复习中的一些经验。    一、复习要系统条理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虽然,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 路坎坷,很不乐观。下面是我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些认识。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