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教程中我们该如何去搞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过程中重视精读和细读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运用分阶段教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1、个性爱好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2、教师指导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3、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从近几年高考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所以阅读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当然,这些阅读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一、阅读过程中重视精读和细读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运用分阶段教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1、个性爱好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2、教师指导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3、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从近几年高考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所以阅读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当然,这些阅读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