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已开始引起人们比较广泛的重视,人们都意识到,在关注学生的智育时,也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对学生的德育,思考感恩教育的比較多起来。人们也在围绕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思考创新策略。
【关键词】感恩教育;创新思考;形成效果
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一般都在进行中,但教育效果都不是怎样的明显。为什么都是如此?进行比较仔细的分析,都是教育的空谈化,致使学生不能感受到感恩的必需和必要,致使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都不思感恩,也落实不到具体的行动中。这样的教育是不具实质意义的,应当思考其比较科学的策略。
一、陶冶是创新思考感恩教育的前提
人们都知道,教育的感恩教育比较重要,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着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教育的力量和效果。如让小学生去读《锄禾》,想通过这样的途径去产生“粒粒皆辛苦”的感觉,去感恩农民或者就是自己的长辈。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即使小学生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是不以为然的,也感受不到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为什么?是因为小学生根本也没有去体验过农民的“汗滴禾下土”。没有体验过,怎可有其感受,甚至就是相当深刻的感受?没有深刻的感受,学生的不以为然就是相关意义上的不足为奇。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光是口头说教,是形成不了理想教育效果的。要想形成感恩教育的理想效果,我们首先必须采取的策略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产生感受,产生比较强烈的感恩感受。
二、启迪是创新思考感恩教育的提升
道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智水准。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就是在提高学生感恩之心智水准去多做文章,去做实文章。小学生的心智水准,从一定的教育角度去说,需要人们运用启迪的策略。教育的实践证明,启迪学生的心智,也是德育教育的提升。我们所进行的感恩教育,如果去思考学生感恩心智水准的提高,那启迪也当是必需的。小学生有怎样的感恩心智水准,决定着学生对感恩意义的看法和感恩行动的落实。启迪学生的心智,可以赖于语文学习的阅读感悟,也可以赖于比较充实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爱之链》的教学篇目,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对爱之链去做比较深度的挖掘。如下岗职工主动为老妇人修车,分文不要,这让老妇人产生感恩之情。老妇人从下岗职工的行为,感到“爱”是没有界限的。教学时,我们则可以启迪学生去做这样的理解,如果老妇人不是产生这样的感觉,那在解决吃饭问题时就不可能对店主人施以一定的“爱”心。因此,在教学时,将“爱”施以的无界限去启迪学生之感恩的无有界限。怎样让学生知晓感恩的无有界限,人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多让学生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对自己有“爱”的无数和无限。小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准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启迪学生,那我们的学生则有着许许多多的发现。平时在感恩心智水准的启迪中,小学生还也发现许多需要感恩的对象。如小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去感恩自己的老师,而且也还多多感到必须感恩保安叔叔,必须感恩食堂的炊事人员;小学生也还感到自己所在的班级,不少学生甚至就是所有学生在平时对自己都施以过“爱”;小学生更感到的是对自己施以过“爱”的,也还有自己的家人、亲戚乃至邻居的叔叔、阿姨和爷爷奶奶们。
三、体验是创新思考感恩教育的保证
德育本体论和体验教育认为,让学生能够得以情操的陶冶和心智的启迪乃至行为的匡正,是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在过往的德育教育中,人们都是提出要求式的口头说教。小学生能够背熟《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就是在日常行为中规范不起来,往往就是那样的言行不一。感恩教育也多是这样,孩子们最起码知道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但孩子在对待父母上就是不知道感恩,有的孩子显得很倔强,甚至还粗言粗语。如有一已经11岁的女孩,父母离异后对母亲怀恨在心,用砖块砸自己母亲的自行车等。如果让其去呼喊“我爱妈妈”的口号,也许她也勉强凑合,甚至极有可能比任何人都叫喊得响亮。这就说明人们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上不是没有教育,而是注重口头,欠于行动。感恩教育的欠于行动,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的。所以,在平时的感恩教育,需要充分运用体验这根具有极大撬动作用的杠杆,让学生在体验乃至逐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意识和习惯。人们可以说德育教育的意识决定一切,也可以说德育教育的习惯也当是决定一切的。所以,在平时的感恩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多与自己有联系的人进行接触,在学生与他人接触中,要求学生能够看到他人给自己施以的爱;在比较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对自己施爱的人进行分析,将他们分成家人与非家人两大类。在比较有意义分类的基础上,学生所能产生的意识是,我们所必须感恩的应当说广范围的,也应当说大角度的。在学生产生一定意识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体验性的活动,或者让学生去做一些体验性的事情。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感恩自然的活动,首先让学生去挖掘大自然的功力,然后让学生去搜集相关保护大自然的做法,最后再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学生们多从保护自然的角度去身体力行,如学生不去随便攀折一根树枝,不去随便采摘一朵野花;如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力所能行地孝顺,感恩自己父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如学生在自己学习的环境里,尊敬爱戴自己的老师,甚至就是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感恩他们对的培育之恩,感恩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照顾之恩。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
【关键词】感恩教育;创新思考;形成效果
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一般都在进行中,但教育效果都不是怎样的明显。为什么都是如此?进行比较仔细的分析,都是教育的空谈化,致使学生不能感受到感恩的必需和必要,致使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都不思感恩,也落实不到具体的行动中。这样的教育是不具实质意义的,应当思考其比较科学的策略。
一、陶冶是创新思考感恩教育的前提
人们都知道,教育的感恩教育比较重要,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着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教育的力量和效果。如让小学生去读《锄禾》,想通过这样的途径去产生“粒粒皆辛苦”的感觉,去感恩农民或者就是自己的长辈。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即使小学生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是不以为然的,也感受不到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为什么?是因为小学生根本也没有去体验过农民的“汗滴禾下土”。没有体验过,怎可有其感受,甚至就是相当深刻的感受?没有深刻的感受,学生的不以为然就是相关意义上的不足为奇。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光是口头说教,是形成不了理想教育效果的。要想形成感恩教育的理想效果,我们首先必须采取的策略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产生感受,产生比较强烈的感恩感受。
二、启迪是创新思考感恩教育的提升
道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智水准。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就是在提高学生感恩之心智水准去多做文章,去做实文章。小学生的心智水准,从一定的教育角度去说,需要人们运用启迪的策略。教育的实践证明,启迪学生的心智,也是德育教育的提升。我们所进行的感恩教育,如果去思考学生感恩心智水准的提高,那启迪也当是必需的。小学生有怎样的感恩心智水准,决定着学生对感恩意义的看法和感恩行动的落实。启迪学生的心智,可以赖于语文学习的阅读感悟,也可以赖于比较充实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爱之链》的教学篇目,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对爱之链去做比较深度的挖掘。如下岗职工主动为老妇人修车,分文不要,这让老妇人产生感恩之情。老妇人从下岗职工的行为,感到“爱”是没有界限的。教学时,我们则可以启迪学生去做这样的理解,如果老妇人不是产生这样的感觉,那在解决吃饭问题时就不可能对店主人施以一定的“爱”心。因此,在教学时,将“爱”施以的无界限去启迪学生之感恩的无有界限。怎样让学生知晓感恩的无有界限,人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多让学生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对自己有“爱”的无数和无限。小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准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启迪学生,那我们的学生则有着许许多多的发现。平时在感恩心智水准的启迪中,小学生还也发现许多需要感恩的对象。如小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去感恩自己的老师,而且也还多多感到必须感恩保安叔叔,必须感恩食堂的炊事人员;小学生也还感到自己所在的班级,不少学生甚至就是所有学生在平时对自己都施以过“爱”;小学生更感到的是对自己施以过“爱”的,也还有自己的家人、亲戚乃至邻居的叔叔、阿姨和爷爷奶奶们。
三、体验是创新思考感恩教育的保证
德育本体论和体验教育认为,让学生能够得以情操的陶冶和心智的启迪乃至行为的匡正,是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在过往的德育教育中,人们都是提出要求式的口头说教。小学生能够背熟《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就是在日常行为中规范不起来,往往就是那样的言行不一。感恩教育也多是这样,孩子们最起码知道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但孩子在对待父母上就是不知道感恩,有的孩子显得很倔强,甚至还粗言粗语。如有一已经11岁的女孩,父母离异后对母亲怀恨在心,用砖块砸自己母亲的自行车等。如果让其去呼喊“我爱妈妈”的口号,也许她也勉强凑合,甚至极有可能比任何人都叫喊得响亮。这就说明人们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上不是没有教育,而是注重口头,欠于行动。感恩教育的欠于行动,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的。所以,在平时的感恩教育,需要充分运用体验这根具有极大撬动作用的杠杆,让学生在体验乃至逐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意识和习惯。人们可以说德育教育的意识决定一切,也可以说德育教育的习惯也当是决定一切的。所以,在平时的感恩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多与自己有联系的人进行接触,在学生与他人接触中,要求学生能够看到他人给自己施以的爱;在比较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对自己施爱的人进行分析,将他们分成家人与非家人两大类。在比较有意义分类的基础上,学生所能产生的意识是,我们所必须感恩的应当说广范围的,也应当说大角度的。在学生产生一定意识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体验性的活动,或者让学生去做一些体验性的事情。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感恩自然的活动,首先让学生去挖掘大自然的功力,然后让学生去搜集相关保护大自然的做法,最后再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学生们多从保护自然的角度去身体力行,如学生不去随便攀折一根树枝,不去随便采摘一朵野花;如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力所能行地孝顺,感恩自己父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如学生在自己学习的环境里,尊敬爱戴自己的老师,甚至就是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感恩他们对的培育之恩,感恩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照顾之恩。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