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人们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快捷。但网络信息稂莠不齐,因此应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把德育渗透到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探索了一些德育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德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和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也在互联网上传播蔓延。因此,作为校园里与互联网最为紧密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起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电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及应用道德。
一、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切入点
中学生对学习互联网知识抱有浓厚兴趣,互联网如同汪洋大海,信息庞杂多样,良莠不齐。如果不正确加以引导,很多中学生容易遭受网络毒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占领网络这块德育的新阵地,提高青少年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中学生喜欢上网,利用他们在网上浏览网页、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等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笔者在进行《网上下载文件》这课教学时,学生通过WEB方式下载文件,网页上布满了各种混淆视听的假的下载连接,很多学生误下载了广告软件或进入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网页。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们如何区分真假链接,教育学生自觉选择正确信息,抵制垃圾信息、反动信息、黄色信息等。
二、结合课堂实际,抓住小契机
笔者认为,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紧紧抓住的。比如,笔者的课堂会应用ITOOLS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布置课堂任务、收发上课材料与学生作业等,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账号,有的同学使用原始密码,有调皮恶作剧的学生登录未改密码的同学账号,破坏密码,或随意毁损别的同学的作业。针对这个现象,笔者严肃明确的申明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也违背了道德准则。又如,学生在学习制作电子杂志和网页制作时,大部分都会上网获取样板和素材,笔者慎重地对这些照搬照抄、直接套用、不标明版权来源等侵权行为特别指出,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融入自己的创新思想,提高原创性。再如两节课之间,有还未关闭的电脑,提醒新到机房的同学不要去偷窥同学的隐私,应该尊重他们的人身权利。
三、谨防沉迷游戏,增强教育
现代社会,电脑和移动端设备飞速发展,小孩超前接触网络,尤其是网络世界里面的游戏,导致学生过渡沉迷游戏,日常同学之间谈论话题也离不开游戏。有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觉得信息课就是玩电脑,玩游戏,有网就玩网络游戏,无网就玩单机或者附件里面的游戏。为了扭转他们得到思想,改变他们的行为,笔者一方面通过硬件上控制网络使用、还原电脑硬盘、删除附件游戏等方法,追本溯源,清除游戏藏身处,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上课模式,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包含广泛,除了游戏还有很多更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知识技能,并从思想上让他们了解现在是学知识的年龄,让他们懂得现阶段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四、培养安全意识,防范未然
按照國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交给学生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笔者在上面提到过,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账号,有同学使用原始密码,不更改成新密码。借由此情况提醒学生要增强保护意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又如中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心智尚未成熟,入世未深,在网上与陌生网友交流时会泄露姓名、手机、QQ、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造成重大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作为教育者,渗透学生安全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五、加强网络文明,规范行为
当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城区和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已经相当高,除了电脑,许多同学还拥有一部甚至多部手机,他们上网聊天、刷朋友圈,成为活跃在网络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成员。比如学生参与在“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各种社交平台上的谩骂、诋毁,攻击他人的行为。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互相评价作品、并留言等活动环节,宣传文明上网,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文明习惯。
六、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
心理学家班杜拉班杜拉(A.Bandura)提出观察学习,他认为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改变。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定的道德规范,让学生敬仰和模仿范例,以正面人物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鼓励学生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言传身教不是小事,又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每一件小事中,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校期间利用网络阅读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文章,浏览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网站,在校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不上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做到“信息节食”;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在无声无息中去给学生做好表率!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知识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德育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见的,它必须贯彻整个教育过程。育要自然而然地引导,抓住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成长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德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和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也在互联网上传播蔓延。因此,作为校园里与互联网最为紧密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起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电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及应用道德。
一、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切入点
中学生对学习互联网知识抱有浓厚兴趣,互联网如同汪洋大海,信息庞杂多样,良莠不齐。如果不正确加以引导,很多中学生容易遭受网络毒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占领网络这块德育的新阵地,提高青少年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中学生喜欢上网,利用他们在网上浏览网页、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等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笔者在进行《网上下载文件》这课教学时,学生通过WEB方式下载文件,网页上布满了各种混淆视听的假的下载连接,很多学生误下载了广告软件或进入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网页。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们如何区分真假链接,教育学生自觉选择正确信息,抵制垃圾信息、反动信息、黄色信息等。
二、结合课堂实际,抓住小契机
笔者认为,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紧紧抓住的。比如,笔者的课堂会应用ITOOLS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布置课堂任务、收发上课材料与学生作业等,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账号,有的同学使用原始密码,有调皮恶作剧的学生登录未改密码的同学账号,破坏密码,或随意毁损别的同学的作业。针对这个现象,笔者严肃明确的申明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也违背了道德准则。又如,学生在学习制作电子杂志和网页制作时,大部分都会上网获取样板和素材,笔者慎重地对这些照搬照抄、直接套用、不标明版权来源等侵权行为特别指出,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融入自己的创新思想,提高原创性。再如两节课之间,有还未关闭的电脑,提醒新到机房的同学不要去偷窥同学的隐私,应该尊重他们的人身权利。
三、谨防沉迷游戏,增强教育
现代社会,电脑和移动端设备飞速发展,小孩超前接触网络,尤其是网络世界里面的游戏,导致学生过渡沉迷游戏,日常同学之间谈论话题也离不开游戏。有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觉得信息课就是玩电脑,玩游戏,有网就玩网络游戏,无网就玩单机或者附件里面的游戏。为了扭转他们得到思想,改变他们的行为,笔者一方面通过硬件上控制网络使用、还原电脑硬盘、删除附件游戏等方法,追本溯源,清除游戏藏身处,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上课模式,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包含广泛,除了游戏还有很多更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知识技能,并从思想上让他们了解现在是学知识的年龄,让他们懂得现阶段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四、培养安全意识,防范未然
按照國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交给学生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笔者在上面提到过,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账号,有同学使用原始密码,不更改成新密码。借由此情况提醒学生要增强保护意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又如中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心智尚未成熟,入世未深,在网上与陌生网友交流时会泄露姓名、手机、QQ、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造成重大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作为教育者,渗透学生安全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五、加强网络文明,规范行为
当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城区和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已经相当高,除了电脑,许多同学还拥有一部甚至多部手机,他们上网聊天、刷朋友圈,成为活跃在网络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成员。比如学生参与在“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各种社交平台上的谩骂、诋毁,攻击他人的行为。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互相评价作品、并留言等活动环节,宣传文明上网,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文明习惯。
六、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
心理学家班杜拉班杜拉(A.Bandura)提出观察学习,他认为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改变。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定的道德规范,让学生敬仰和模仿范例,以正面人物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鼓励学生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言传身教不是小事,又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每一件小事中,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校期间利用网络阅读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文章,浏览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网站,在校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不上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做到“信息节食”;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在无声无息中去给学生做好表率!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知识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德育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见的,它必须贯彻整个教育过程。育要自然而然地引导,抓住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成长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